{{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歷年關渡光藝術節:從戶外公共藝術裝置展覽到跨媒體表演活動
關渡光藝術節自2016年開始,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開啟以「光」為主題的跨領域展演的藝術節活動。2016年與2017年「關渡光藝術節」於臺北藝術大學舉辦,建制了20餘件大型戶外與室內裝置的公共藝術作品。2018年與2019年關渡光藝術節以《游泳克》、《壞運動》為題,在臺北藝術大學游泳館以跨媒體表演形式顛覆場館本身的建築意義。
(歷屆關渡光藝術節相關資訊 http://kdlaf.tnua.edu.tw/history.html)
而在2020年,關渡光藝術節將以「量子糾纏」為主題。以關渡美術館以及周遭環境創造一全新的展演空間的可能。試圖結合全系的師生資源,以「資料轉譯」與「美術館作為發聲器」等概念為基底出發,處理一個當代中的議題,將整個場域做為一個室內樂與劇場的概念,結合空間介入聲音、聲音的政治學等,關注新時代的議題以製作一原創與實驗的展演,企圖以一系列展演活動討論科學如何成為媒體藝術之內核與表現形式。
關渡光藝術節今年是第五年舉行,移至關渡美術館舉辦,旨在探究聲音、光與能量的組成要素,以及如何串聯所有的元素形成一超越日常生活的複雜系統。結合機械裝置、聲音感測、影像藝術、聲光互動等,呈現物理概念在數位美學中做新的詮釋與可能。2020年10月23日的晚上6點於關渡美術館展開,展期為2020年10月23日至11月22日。
《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執行成果
《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亮點特色
2020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機器系統」概念之下對美術館的建築意義進行再詮釋
於本屆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在關渡美術館舉辦,企圖有別以往展覽的展呈方式,在延續前兩年關渡光藝術節「顛覆原有場館意義」的概念之下,再詮釋美術館的公共性意義。分別有以下方面:
1. 關渡美術館作為一巨型計算機器
本屆關渡光藝術節《量子糾纏》因應策展內容,使關渡美術館承載作為一「機器系統」之概念:美術館成為一計算機器,展場呈現機器系統所創生之世界,與之中彼此纏結的樣貌。使美術館因此次展覽概念與其本身建築造型,猶如一佇立於關渡山頭上的大型機器,使得美術館自身即為一公共藝術。
2. 開拓封閉場館與戶外空間的延伸性
關渡光藝術節一直以來試圖顛覆場館原有的公共意義。今年《量子糾纏》打破美術館建築的物理邊界,作品的部署從戶外(現實)開始,延伸至場館之內,例如作品〈聲體〉自美術館外,穿越延伸至美術館內,將「量子糾纏」所創造的「世界」串連場館外的現實。
3. 「光」與「數位」顛覆展覽時間體驗
數位藝術作品本身的時間性,一直以來挑戰觀眾對於現實時間的感知。今年關渡光藝術節也在「光」與「數位」的兩大主軸之下,也試圖在觀展的時間體驗進行顛覆:在一般美術館的閉館的下午五點之後,幾件作品〈未失的訊息〉、〈聲體〉、〈colors〉、〈虛擬彌賽雅〉延長作品開機時間,仍然繼續運作。誠如科技改變我們對於時間的理解,展覽時間體驗因而不受到現實美術館閉館時間影像而被迫中斷。
另外,也特別延長每週五展覽的開放時間至晚間八點,使觀眾得以在晚間參觀《量子糾纏》,感受在晝夜之間分別不同的景觀。
4. 跨媒體展演在美術館
延續歷年關渡光藝術節跨媒體展演的概念,今年《量子糾纏》結合互動感測、聲音、裝置、影像、機械動力、表演等跨域的媒材與形式,並因應藝術節主題「量子糾纏」的概念以程式控制系統串連藝術家作品,使作品之間彼此糾纏連結,在展場中連結形成一世界整體形貌,以數位科技呼應前述美術館作為一機器系統之概念。
5. 360度移動地圖方式紀錄展覽成果
過去展場紀錄多以照片與影片呈現,本次運用INSTA PRO 360攝影,試圖以觀賞者第一人稱的視野建構360度移動地圖,紀錄作品簡介、5支作品影片之展覽成果。(展覽移動地圖http://kdlaf.tnua.edu.tw/pano/)
更多活動照片請參閱左側相簿
{{ $t('FEZ003') }}2020-12-24
{{ $t('FEZ014') }}275760-09-13|
{{ $t('FEZ004') }}2024-12-27|
{{ $t('FEZ005') }}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