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1') }}教學與學習中心
{{ $t('FEZ002') }}教學與學習中心|
計畫名稱:12G205-20高教深耕(校級)未來概念學院
計畫分項:1博班實驗室
具體措施:1-1辦理博班實驗室系列講座
執行單位:教學與學習中心
2023北藝大博班實驗室許煜訪臺系列講座II《機器與愛慾》
當代的首要問題,可能正如斯蒂格勒所言,是象徵的貧困、感性的災難的問題。在被偵控、生物計算以及演算法治權包圍下的個人泡泡中,我們被迫「活在當下」,處在被取消的未來以及難以想起的過去之間:一方面,我們被更加地分眾,不再在意非我族類(甚至是自己)的歷史,懷舊取代了追憶;另一方面,我們似乎不再能夠想像、或是不再相信世界還有可能以另外一種面目存在。
在此狀況下,斯蒂格勒嘗試提出個體化(individuation)作為一種可能的策略:在超工業時代下的我們,必須要重新取回「欲望」(desire)——一個他區別於「驅力」(drive)的更高層次的欲力經濟——甚至是愛慾(eros)。在當代的技術條件下,斯蒂格勒將技術視為一劑藥(pharmakon),並嘗試通過他所謂的「藝術祕法」(mystagogy),來贖回愛慾,並提升、超越,並產生新的個體化迴路。
延續著去年的講座,此次許煜教授依然以一篇向斯蒂格勒致敬的文章作為開場,並在祕法學的基礎之上,探討藝術在當代——一個去個體化的(disindividuating)、感性的無產階級化的時代下,如何能夠提煉出正向的藥學特質,並邀請、引領我們尋找超克的替代路徑:一條目前人跡罕至、尚未通達的秘境,並期望在這趟旅程的終點「我們能夠一同個體化」,如同斯蒂格勒多年前向許煜教授所說得那樣。
講者|
許煜教授(Prof. Dr. phil. habil. Yuk HUI)
現為荷蘭鹿特丹伊拉姆斯大學(Erasmus University Rotterdam)哲學系教授。於香港大學和倫敦的金匠學院學習計算機工程和哲學,並在法國哲學家貝爾納‧斯蒂格勒(1952-2020)的指導下完成哲學博士論文;其後在德國呂訥堡大學(Leuphana Universität Lüneburg)取得了哲學教授資格(Habilitation)。並先後任教於金匠學院、呂訥堡大學、包豪斯大學(Bauhaus Universität Weimar)、莫斯科Strelka Institute、中國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曾任巴黎蓬皮杜中心創新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以及柏林德國電信實驗室的客座科學家。許煜目前也擔任「器道技術與哲學研究網絡」(http://philosophyandtechnology.network/)的召集人(2014-)以及博古睿哲學與文化獎的評委(2020-)。他有多部專著已被譯成十幾種語言,包括《論數碼物的存在》(University of Minessota Press,2016)、《論中國的技術問題:宇宙技術初論》(Urbanomic,2016)、《遞歸與偶然》(Rowman & Littlefield,2019),《藝術與宇宙技術》(University of Minessota Press/e-flux,2021)以及即將出版的《機器與主權》(University of Minessota Press,2024)。
講座|
時間:2023年10月24日、25日,14:00-17:00
地點: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基進講堂(圖書館3F,入口位於圖書館正門前石階左側)
講題:〈愛慾與技術:致祕法家斯蒂格勒〉、〈藝術與媒介:論感知的增強〉
◍〈愛慾與技術:致祕法家斯蒂格勒〉側記
◍〈藝術與媒介:論感知的增強〉側記
{{ $t('FEZ003') }}2023-10-31
{{ $t('FEZ014') }}275760-09-13|
{{ $t('FEZ004') }}2024-09-13|
{{ $t('FEZ005') }}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