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1') }}人文學院
{{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文字與身體的不同創作載體,面對同一個田野,如何相互激盪更多的展演可能?言語所無以抵達之處,身體用各種展開與壓縮、震動,表達不可敘述的處境,問出無以回應的謎題。
這堂課與舞蹈所何曉玫老師開設的「創作研究與實務專題」合作,田野踏查與混藝展演都會共同上課。文學所與舞蹈所的混藝實作,不是拼湊,而是匯流,共同進入特定田野,各自保有原本專擅的表述方式,呈現個人獨特經驗再現,並在集體密集的討論中,相互滋養,也期待因衝突、矛盾而打破既有畫界方式,雜混新生。藝術跨域強調不同再現載體之間對話、雜匯、交錯的可能,打破僵化的理性專業分工,重新回到完整的人文發展,各體系相互參考又保有主體性,朝向多元的民主競合,強調社會參與的創造性實踐。
跨域既是跨學科,也是跨出學院與社會高牆,從現場田野中收集素材,以藝術再現的方式回饋社區居民。很現實的是,一學期的時間根本無從開展與社區居民的集體創作,不同的寫作經驗與創作取向也無法機械式分工,各自幹活就能成。這是個實驗性的實作學習,文學所的同學都已有各自偏好的寫作經驗,舞蹈所的同學也有豐富的創作經驗,這堂課不是來練功的,而是高手過招,共同進入一個田野思索,各自提問、探究,反思自身的社會位置及條件,並進一步爭辯創作者進入田野參與,人我關係間,如何是協同而非掠奪?如何在行動中發展與社區居民的交流,以藝術再現回饋田野經驗的滋養。
創作基本上是教不來的,漫天野地長著奇花異果,各有雜匯滋養與多重傳承,學院能夠不降魔不驅鬼不規訓不隨流不自以為是……..就是基本底線了。文字與身體以殊異的敘事方法隨機碰撞,所有的轉譯與詮釋都被允許,沒有一種是對的,也沒有一種需要指認錯誤。書寫與舞蹈彼此滲透又相互矛盾,逆風撕裂或順流承接都無不可,創造當下無數的可能性,無以覆返的此時此地。
本堂課注重書寫者自身的省思與對照,並追問想說什麼?為什麼說?如何說?的基本命題。凝視他者,得以照見自己的侷限、偏見、誤解,鬆動既有認識的邊界。書寫再現更側重說故事與踩立場的能力,使用故事細節來說服讀者而不是淘淘獨白展現辯才。課堂討論以鍛練田野經驗的基本能耐,要求學生作功課,找資料,帶著有脈絡的問題意識前進。回歸最基本的研究及創作倫理,有參與實踐的動能。
紀實的底氣足了,敘事、說理、抒情、批判皆可,主觀、客觀早已不是二元對立的矛盾,更需要的是辨認自己的立場,對觀看視角的侷限持高度警覺。內容會決定書寫的載體,說故事的形式不拘,跨文類的運用也不是問題,若現有的分類不敷使用,也不妨溢出典範另謀獨特的敘事方式。形式無邊界,但行文架構還是有的,歷史與知識涵量也不可敷衍打混,以客觀證據呈現的具體批判,輔以書寫者的文學想像與剪輯手法,促成社會參與及田野反思的對話空間,嘗試跨越既有藝術分類的碰撞再現,深化書寫與思考的多樣化知識生產,並無時無刻謹記,這種種實驗與實踐都來自公共資源的挹注。
圖說:混藝田野實作課程田野調查實況
{{ $t('FEZ003') }}2020-04-09
{{ $t('FEZ014') }}275760-09-13|
{{ $t('FEZ004') }}2024-10-11|
{{ $t('FEZ005')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