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音樂學院|
計畫名稱:12G205-1高教深耕【音樂】基本補助
計畫分項:印尼中爪哇甘美朗大師班
具體措施:亞洲音樂大師班
執行單位:傳統音樂學系
一、課程目標與內容
(一)計畫緣起
在政府新南向政策的倡導之下,作為亞太音樂文化圈的一環,東南亞鑼群文化是其中絕不可忽視的重中之重。在東南亞諸國當中,印尼甘美朗(Gamelan)特別受到全球音樂學者的重視和關切。甘美朗在印尼音樂中的地位,相當於管絃樂團在西洋音樂一般,所不同在於:甘美朗主要以打擊樂器的合奏為主。甘美朗種類繁多,其中以中爪哇、西爪哇與巴里島最具代表性。本校有兩套甘美朗,分別為中爪哇與巴里島系統,是全臺最早的兩套甘美朗,至今已有三十多年歷史;且定期開設選修課程「甘美朗的理論與實技」,目前由李婧慧老師與梁正一老師合授。
近年因疫情起伏及演出規劃等因素,中爪哇甘美朗課程屢遭延宕,本計畫擬延攬印尼資深中爪哇藝術家Ignatius Krisna Nuryanta Putra,為既有的甘美朗教學再注入活水。除了希望透過多聲部鑼樂合奏,培養學生對層次複音的訓練和合奏技藝的默契之外,也期盼學生由此體認到一位藝術家發自內心對自身音樂文化傳統的認同、尊重與投入。透過另一個他者音樂與文化的映照與感召,可望提供學生深入反思自身音樂傳統的未來與可能。
(二)師資團隊
Ignatius Krisna Nuryanta Putra/印尼日惹藝術學院(Indonesia Institute of Art, Yogyakarta, Indonesia)表演藝術系專任教授
本次亞洲音樂國際大師班所邀請的中爪哇甘美朗藝術家Nuryanta,目前任教於印尼日惹藝術學院。他畢業於以甘美朗聞名的印尼萬隆表演藝術學校(Sekolah Menengah Karawitan Indonesia, Conservatory Karawitan, Surakarta, Indonesia),並取得印尼日惹藝術學院的學士學位,以及日惹加查馬達大學(Gadjah Mada University, Yogyakarta, Indonesia)的表演藝術碩士學位。Nuryanta老師演奏甘美朗已超過四十餘年,持續致力於推展中爪哇音樂藝術及交流。他曾任亞太傳統藝術節的音樂總監及舞者、國際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交流展音樂總監、South East Asia Light Festival音樂總監,並自2008年於中爪哇克拉登(Klaten)的表演藝術推展中心Sanggar Omah Wayang擔任講師至今。
Anastasia Melati/日惹巴辜拉曼(Paku Alaman) 皇宮舞者
Melati老師是爪哇知名的傳統宮廷舞舞蹈家,同時也是一位傑出的文化研究學者。她自1994年開始即擔任日惹Paku Alaman 宮廷的舞者,1996年畢業於日惹藝術大學舞蹈系(Indones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Yogyakarta),2009年在山納塔達瑪(Sanata Dharma Unisersity)大學宗教文化系獲得碩士學位。2006 年榮獲國立新加坡大學亞洲研究學會Asia Research Institute (AR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NUS)獎學金後,即展開關於印尼傳統舞蹈和現代舞的研究生涯,同時也觸及其他亞洲國家如韓國、泰國、新加坡等的舞蹈研究。目前她是本校舞蹈研究所的博士候選人,並自2018年起於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任教。在本次課程中,Melati老師除了協助翻譯工作的進行,也擔任《孔雀舞/Tari Merak》的舞者。
李婧慧/傳統音樂學系兼任教授
李婧慧老師為國內研究印尼甘美朗音樂的先驅與專家,投入相關研究逾三十年,曾任本校傳統音樂學系主任、臺灣音樂學會理事長,現為本系兼任教授,開設「甘美朗的理論與實技」、「南北管音樂概論」等課程。
梁正一/傳統音樂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擔任本計畫主持人的梁正一老師,在古琴的教學與研究、中國音樂與亞洲音樂相關課程的教授之外,也與李婧慧老師共同負責傳統音樂學系有關甘美朗的各類活動,同時持續向李婧慧老師學習中爪哇與巴里島甘美朗各項音樂理論與實際。
廖憲一/合作作曲家
本次課程與臺灣作曲家廖憲一共同合作,演出其為本次印尼中爪哇甘美朗大師班所寫的新作品:《嶼之吟III:跨聲—為琵琶與中爪哇甘美朗 / “Hear the voice from Taiwan III : Sound of Intercultural” for Pipa and Javanese Gamelan》(世界首演)。廖憲一本身同時也是管風琴演奏家,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作曲雙碩士,目前於「福爾摩沙管風琴演奏家」、「新竹直笛合奏團」擔任駐團作曲家與編曲家,也於「天主教臺北聖家堂」擔任彌撒管風琴師與音樂總監。
(三)課程規劃
本課程擬在本系既有的選修課「甘美朗的理論與實技」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邀請任教於印尼日惹藝術學院的Nuryanta老師,結合本系既有的甘美朗師資及樂器,進行大師班教學。課程時間共計72小時/2學分(含演出呈現),採取密集式授課,預定招收10-20名正式選課學生(含學士班與碩士班),並開放外系選修,但均限曾修習過甘美朗課程者。
為了提升學習效率,開學前一週及第一週,由李婧慧老師與梁正一老師帶領修課學生,學習甘美朗相關基本禮儀及止音技巧(一日6小時,每週3日,共計36小時);4月份起,由Nuryanta老師親自指導兩週後,帶領修課師生在馬水龍廳,進行學習成果的展演呈現(共計36小時)。
教學內容包括:(1)認識中爪哇甘美朗在東南亞鑼群文化圈中的代表性與特殊性;(2)在合奏實作中體驗中爪哇甘美朗的層次複音與板式變化;(3)在跨文化背景下拓展對亞洲傳統音樂的視野。
課程目標如下:
1.具備基礎演奏技巧。
2.瞭解甘美朗的音樂結構。
3.認識甘美朗音樂與藝術,及其於印尼社會生活之意義。
4.培養尊重不同文化的態度。
本課程原為學期課程(上學期為I、下學期為II),本學期上課內容以中爪哇甘美朗樂曲為主。課程分兩階段,合併原課程與大師班,上課總時數由36小時調整為72小時,學分數相應從1學分調整為2學分。兩階段均以密集上課方式:第一階段為課程的基礎訓練,第二階段為大師班課程,特邀請任教於日惹藝術學院表演藝術系的Drs. Ig. Krisna Nuryanta Putra, M. Hum客席指導,並加入跨文化合創樂曲與演奏的學習活動。
第一階段:
由李婧慧老師、梁正一老師授課,分別在開學前一週及第一週進行。
(1) 2/10-12(五、六、日),每日上下午各3小時。針對中爪哇甘美朗音樂介紹、習樂之禮、基本技巧與樂曲練習(以Lancaran曲式為主)。
(2) 2/17-19(五、六、日),每日上下午各3小時。學習中爪哇甘美朗各種樂器技巧、認識曲式與樂曲組織、認識調音系統-用pelog和slendro演奏同一首樂曲的兩種調音系統的變化、進階Ladrang曲式樂曲及學習Irama的板式變化。
第二階段:
由Nuryanta老師指導,李婧慧老師與梁正一老師協助課程;包括進階樂曲練習、部分技巧困難的樂器教學、舞蹈的伴奏、跨文化樂曲合創和展演、成果發表的製作、排練與展演。上課時間如下:
4/10(一)13:30-15:10,18:00-21:00
4/11(二)18:00-21:00
4/13(四)18:00-21:00
4/14(五)8:00-21:00
4/17(一)13:30-15:10,18:00-21:00
4/18(二)18:00-21:00
4/20(四)18:00-21:00
4/21(五)18:00-21:00
4/24(一)13:30-15:10,18:00-21:00
4/25(二)15:00-21:00(馬水龍廳彩排&呈現)
二、執行成果報告(預期成效)
4/25(二)成果發表以講座音樂會形式進行,由梁正一老師進行導聆解說;演奏曲目包括7首作品,活動全長逾1小時。本系學生前往聽講,可採認1場專題演講場次,考慮到馬水龍廳的容納人數,19:30正式音樂會前另開放彩排場17:15供系上部分學生參與,以利分流。兩場總觀賞人次超過120人。成果發表會海報如下(由修課同學吳欣芸同學設計):
本次七首演出作品,經後製剪輯處理後,均已上傳網路,點閱次數目前幾乎皆破百人次。曲目及連結如下:
1.《Lancaran Klumpuk / 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v1elDb0C7c
2.《Ladrang Wilujeng / 歡迎與祝福》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dCdMARPyfM
3.《Lancaran Kliling Kutha / 城市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lqLsUYeCs
4.廖憲一《嶼之吟III:跨聲—為琵琶與中爪哇甘美朗 / “Hear the voice from Taiwan III : Sound of Intercultural” for Pipa and Javanese Gamelan》(世界首演)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zOQcgc2U2w
5.《Duologue: Improvisation of Gender and Suona / 談天:耿碟爾與北管大吹的即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u3kn_9LLVY
6.《Tari Merak / 孔雀舞》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bUWyCfArEU&t=91s
7.《Lancaran Udan Mas / 黃金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t4aG_ybVPk
本活動得到關渡通訊的報導(https://admin.media.tnua.edu.tw/media/3360),內容詳實,回響正面。
本課程前後共72小時,實際上課16天,短時間內完成了7首曲目的教學,演出呈現超過一個鐘頭,且還不包含第一階段李婧慧、梁正一兩位老師籌備期所教的部分。這7首曲目既有傳統甘美朗曲目,也有新創作品;既有純音樂表演,也有結合舞蹈的跨領域呈現;既有原文化脈絡的傳承,也有跨文化的交流實驗。Nuryanta豐富的教學經驗與全面的藝術造詣,充分激發出學生的潛力,同時也讓本系師生體認到傳統藝術工作者深植於自身文化的旺盛生命力。Melati老師精湛的舞蹈、廖憲一老師精心的創作,同樣給本系師生打開一扇窗,看到傳統音樂跨界多元的可能。
三、學習成效與回饋
亞洲音樂國際大師班在本系行之已久,為本系最具特色的課程之一,在招生宣傳上極具吸引力與號召力。多年來,透過延攬亞太地區藝術家蒞校指導,結合本系亞洲樂器的豐富收藏,不僅有效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同時也深化傳統音樂的認同與反思。學生經由藝術家手把手的教導、面對面的接觸,更有助於將理論與實務、知識與經驗加以融會貫通,同時也能刺激教師本身的職能發展與專業進修。在這樣的交流中,師生都更能體驗到傳統音樂立體化、國際化、活態化的可能性,為將來的傳統音樂帶來不一樣的風格與創意。
本課程最終正式修習學生共10人,其中本系學士班8人、碩士班1人、動畫學系1人;另有協演人員2人(均來自音樂與影像跨域學程)。本系專兼任教師參與2人。
印尼的甘美朗以中爪哇、西爪哇和巴里島三種音樂文化為外界所熟知,各有各的樂器編制與風格。在中爪哇甘美朗中,由鼓(kendhang) 引領音樂的速度、段落銜接,掛鑼(gong 和kempul)、坐鑼(kenong 和ketuk) 的聲響標示段落分句與節拍,銅片琴 (saron 和slentem)演奏中心主題,雙排坐鑼(bonang barung 和bonang panerus)、木琴(gambang)、笛(suling)、雷巴琴(二絃,rebab)等樂器則演奏主題變奏等加花部分,有些樂曲還會加上人聲歌唱。在課程中,每個人會輪流演奏不同的樂器,選擇自己想坐的位置或被分配到缺人的樂器;每一次選擇不僅決定了自己在下一首曲子會演奏什麼樣的聲響,也間接暗示了自主練習的時數。因此,「選擇比努力重要」,在甘美朗不只是口號,而是忠告!
以下試從時空關係、跨界實驗、文化省思三方面,對本次大師班課程的學習成效與回饋,進行總結。
(一)時空關係
學習印尼中爪哇甘美朗的鑼樂合奏,很重要的一個訣竅在於:要會傾聽有別於西方音樂的層次複音,及其所構成的時空關係。在迷濛一片的多聲部進行中,所有人都必須訓練出內在聽覺,自動定位出自身樂器與核心主題——骨譜的相對比例關係,依循特定的音型模式向前進。在這裡面,鑼群的標點分句如同人的呼吸(氣),鼓的領奏恰似心跳脈搏(血),鍵盤樂器敲奏主題(骨),雙排坐鑼及木琴、絃、笛等負責旋律進一步加花(肉),「大道並行而不相悖,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展現出完整而有機的生命體。一如人少塊肉沒什麼關係,但倘若骨折,問題就大了;要是脈搏、呼吸中止,那可就有了生命危險,不是開玩笑的。如此一來,甘美朗合奏中各自角色的份量輕重,也就不難得知了。
正因為繁複的多聲部層次,讓人很難用西歐音樂經驗的快或慢來界定中爪哇甘美朗:說它步伐慢,但加花變奏的旋律綿密到令人捉摸不定;說它快,鑼聲的循環又久久出現一次。一旦板式變化(Irama)的因素加入時,情況就又更加複雜了:骨譜原有的各音間距加大,甚至安插新的音進去,讓拍律循環更為延展;但這同時也給了加花變奏更多的發揮空間,得以將音與音之間的空隙填入細小的音符。
事實上,中爪哇甘美朗空間上的多層次,絕不下於歐洲古典樂講究的對位法;其時間上予人的感受,亦迥然不同於西方。要到適應了這種時空關係後,對中爪哇甘美朗的學習才算是入了門。中爪哇甘美朗音樂的另一大特色,是「提前」的重拍,依不同樂器的屬性決定要提前1/2、3/4還是7/8,很容易讓人分不清楚樂句的頭尾在哪。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不由得讚嘆印尼人數學真好,應該都很擅長微積分吧!
一般學生剛接觸甘美朗、還不太適應各種樂器錯落的聲響時,往往忙著看譜和自己的樂器,專注於跟隨鼓的領奏,想在拍點上打正確的音;直到對樂器更為熟悉、能大致記得樂曲後,才會開始意識到其他樂器和自己的關係,進而培養出傾聽內在旋律的能力。如剛開始練習《Ladrang Wilujeng / 歡迎與祝福》一曲的 bonang penerus 時,光找出位置和打準一對四的節奏就已頗費精神;待比較熟練之後,才聽得見低八度的 bonang barung 所奏音型相似、速度減半的聲音其實跟 bonang penerus 同為一體。因此,透過甘美朗的學習,去適應不同於歐洲古典音樂、中國傳統音樂的另一種時空關係,正如日本民族音樂學家小泉文夫所提倡的「第三視點」,可說是開啟面對人類音樂文化全面而平等的視野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夫。
(二)跨界實驗
這次呈現的七首作品中,有近半數皆可歸入跨界實驗的範疇,包括了廖憲一的《嶼之吟III:跨聲—為琵琶與中爪哇甘美朗 / “Hear the voice from Taiwan III : Sound of Intercultural” for Pipa and Javanese Gamelan》,Nuryanta老師與張欣雅同學合作的《Duologue: Improvisation of Gender and Suona / 談天:耿碟爾與北管大吹的即興》,以及由Melati老師擔任舞者的《Tari Merak / 孔雀舞》。
大師班課程是從《Tari Merak / 孔雀舞》的學習開始的,這實際上是一個融會傳統與現代的作品,在中爪哇甘美朗為主體的基礎上,將西爪哇與巴里島的元素、概念與樂器加入,完成甘美朗內部三大系統的跨界。原本該曲用到西爪哇的鼓,但系上沒有西爪哇甘美朗樂器,因此仍用中爪哇鼓替代;此外巴里島所用的鈸(ceng-ceng),以及最後加速度的結束方式,則透露出巴里島甘美朗的風味。在熟悉曲調之後,與舞者的搭配又是一大考驗,Nuryanta老師與Melati老師的磨合過程,對所有學生都是寶貴的一課,尤其是學習分辨鼓聲的提示,以及保持速度的控制,可說都是書本上所學不到的。
Nuryanta老師上課頭一天,就在為節目其一的耿碟爾(Gender)即興做準備,並物色系上合適的傳統樂器與之搭配。演奏耿碟爾時,雙手往往各自奏出不同旋律,且須用同一隻手止音,技巧極為高超。除了用於甘美朗合奏之外,耿碟爾也有自身的獨奏曲目,並也作為皮影戲伴奏。在大師班課餘期間,梁正一老師還教了Nuryanta老師一首古琴曲《仙翁操》,不過或許古琴太過幽靜了,Nuryanta老師最後選擇了與耿碟爾性格迥異於北管大吹(嗩吶)來完成跨文化的即興呈現。負責北管大吹的張欣雅同學,首次嘗試將北管應用於這樣的跨界實驗,在Nuryanta老師的指導下很快就進入狀況,在演出中得到了熱烈回響。
廖憲一老師的新作是他為印尼甘美朗創作的第二部作品,也是他首次為中爪哇甘美朗寫作。廖老師在就讀北藝大碩士班期間,就對甘美朗課程極其投入,並深入研究,頗有心得。在這部作品中,他加入了國樂琵琶,並以臺灣民謠《桃花過渡》為素材,在技術上成功迴避了不同律制的差異,尋找到彼此音階構成的共通性,將爪哇與臺灣的音樂元素巧妙地串接在一起,毫無違和感。
(三)文化省思
亞洲音樂大師班的學習目標,除了給學生實地接觸亞洲傳統音樂的機會,也希望透過跟藝術家近距離的耳濡目染,感受到各地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對傳統文化認同與尊重的身教。
在甘美朗的學習中,除了不跨樂器、盤腿坐等基本禮儀外,穿戴衣著也是學習的一大要點。在這次演出的服裝準備過程中,綁頭巾相對簡單,將三角形的布長邊稍為摺起幾層,左右兩端繞在頭上包住頭髮、露出前端的三角形,即可完成。摺裙子的部分,則繁雜許多,得從布的一邊正、反、正、反來回摺整齊的十一摺長方形,形成穿起裙子後前側的一條長帶。不少同學在過程中一步做錯,全盤皆錯,只好從頭來過。老師們戲稱摺裙子的工夫,為「meditation」。為了摺出整齊、好看的長方形,摺裙子的慢活所耗費的精力,完全可與演奏甘美朗相提並論。
在一門課中,可以從音樂到舞蹈、從傳統到現代、從技巧到修養,提供全方位的專業學習以至於文化反省,可說是極其難能可貴的機會。
四、文字敘述資源投入前後變化
高教深耕計畫的資源挹注,讓本系亞洲音樂大師班能夠持續推行,在這次敦請到來自中爪哇的藝術大師蒞臨本系指導,將甘美朗樂舞加以實現。在前後兩個月、72小時的教學中,歷經了傳統與現代、音樂與舞蹈、印尼與臺灣,跨時空、跨領域、跨文化的精彩旅程,於最短時間內完成了有效的學習與精采的呈現。
最終成果發表在4/25(二)19:30於馬水龍廳舉行,遠從各地慕名而來共襄盛舉的聽眾朋友們,以及關渡通訊的深入報導,對本系可說是一個最好的宣傳,也共同見證了傳統音樂歷久彌新、生生不息的藝術性。音樂會開場蘇顯達院長受邀致詞,演出結束後簡秀珍主任致贈Nuryanta老師與Melati老師本系紀念品,為活動錦上添花,畫下完美句點。
Nuryanta老師記譜說明標點分句鑼聲結構
Nuryanta老師記譜說明鼓經
Nuryanta老師記譜說明骨譜
馬水龍廳排練
學生練習褶裙工夫
馬水龍廳正式演出
課程指導老師合影
演出學生後臺合影
演出師生前臺合影
院長主任嘉賓偕師生合影
{{ $t('FEZ003') }}2024-01-17
{{ $t('FEZ014') }}275760-09-13|
{{ $t('FEZ004') }}2024-10-13|
{{ $t('FEZ005')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