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10/28傳統工藝分項專題研究課程田野紀錄兼心得】
撰文者:孔嘉琳、葉峻瑀、呂紹齊、梁逸飛
課程名稱:傳統工藝分項專題研究
授課老師:江明親 老師、黃秀蕙 老師
授課日期:2022/10/28
#佳里埔頂東勢寮通興宮
本次臺南剪黏田野行程跟著黃秀蕙老師的腳步,第一站我們來到「埔頂東勢寮—通興宮」。一眼望去就能看到通興宮的廟頂裝飾,釉色飽和、龍麟的型態呆板、沒有層次感,屋脊邊緣以馬賽克的磚塊拼湊著。快速、單一模組化的淋搪技術漸漸取代傳統剪黏技術,黃秀蕙老師說現今80%的廟宇都採以成本低廉、快速的淋塘燒製方式進行裝飾,鮮少出現剪黏技術了,使得剪黏師傅開始轉職其他的廟宇技術工作。
我們進一步至前殿的左右牆面的腰堵位置,還完整保存著王保原老師、葉進祿老師們的精彩剪黏戲齣作品,過去的人不識字、普遍教育程度低,以剪黏技術來說道理,深入人心。
「人間國寶」王保原老師,師承父親王石發,為何金龍傳人,王保原老師所製作的〈白虎堂〉,穆桂英戰甲上細膩的「甲毛」(是使用特製的玻璃材質構成)、頭盔的精細度是令人驚豔的(頭盔是使用鐵絲塑形,再上泥仔灰最後金漆完成)尪仔尺寸甚至比葉進祿老師的比例還小!王保原老師還融入了椰子樹,貼合臺灣的在地性。
葉進祿老師為臺南當地令人尊敬的剪黏名師,曾在1999年獲得臺灣省政府頒贈終生成就獎。自幼隨父親葉鬃習藝,看到現場的尪仔姿態與神情真的非常到位,人物之間都有動作或眼神交流,舞動的神韻自然,戲台分了前中後景,強調了主角與配角之間的差異性,四組剪黏作品都將底座傾斜讓人物更鮮明、接近觀眾,並在畫中兩側使用透視的結構,讓整體背景呈現更真實。
#佳里金唐殿
第二站我們來到「佳里金唐殿」,是全台灣唯一可以看得到何金龍師屋頂剪黏作品的廟宇,在民國45年時王保原老師與王石發先生曾一同整修。
王保原老師的新作按照何金龍慣用題材作參考也是有新創作一些不同的剪黏作品,整體外觀從陶瓷改成玻璃片,而這些玻璃片都是王保原老師特別到萬華的美術燈工廠尋找的。「甲毛」用玻璃,「人物」用瓷碗片。他擅長剪製細如火柴棒的玻璃「摃槌」與細毛狀的「甲毛」,看似甚難,實則考驗耐心程度,這是何金龍一脈的「絕活」。
抬頭人物的武將北部重形式而南部重武將人物的動作架勢,人物的臉部都是用一小片的磁瓦片拼湊起來,先將鐵絲彎成物體支架,灰泥堆塑粗胚,再黏上瓷片或玻璃的工藝作法,佳里金唐殿廟前水車堵的人物已經整修過因為被攤販棚架擋到所以損壞。
佳里金唐殿三川殿入口留有何金龍兩堵大方堵作品大多出自漢、唐、宋的歷史典故,一座壁堵一齣戲幕,而龍邊「南清宮」這幅剪黏作品裡面右後方的香蕉樹在宋代是沒有的,所以看得出這個部分是匠師因地制宜的作法。
何金龍在日治時期受到戲曲的影響非常深厚而這些戲出題材是怎麼來的呢是因為受到清代京劇非常興盛的影響,壁畫都有戲曲人物的演出所以在中國至少從元代就有。鹽分地帶傳統戲曲的演出非常興盛,王船遶境的藝閣都有戲曲題材的出現。(內殿龍邊的剪黏作品)臉部活靈活現莫非只有何金龍了。他的作品影響了葉進祿老師跟王保原老師這些巨匠集的手藝,主要的人物放在第一排、人物之間互動性非常強都看不同方向,人物服裝上面的這些金線彩繪都是先用金漆描繪再撒上金箔粉。
金唐殿正殿屋頂筏仔頭的武將交戰圖為剪黏作品中的一大代表此件為何金龍於1928年的剪黏作品,基底採用蕭壟糖廠燒蔗渣鍋爐的爐石做成的,耐風吹雨淋不易風化掉落。
#陳三火剪黏藝術工作室_臺灣工藝之家 #麻豆三元宮
第三站我們前往拜訪了「人間國寶」剪黏保存者陳三火老師的工藝之家以及麻豆三元宮,陳三火老師在前兩年連續獲得登錄重要傳統工藝保存者及獲選國家工藝保存獎,人稱「火獅/司」,是近幾年剪黏屆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藝師。此次前往拜訪,陳三火老師十分熱情介紹他的生平經歷,讓大家了解到一個工藝師能夠有如此的成就,是要花多少的努力及付出。
陳三火老師承於自己的哥哥李三逸,為北派洪坤福的系統,在兄長的教導下,逐漸練就一身好手藝。但在後來面臨淋搪出現的影響之下,剪黏開始出現存亡危機,更有許多的同門藝師建議陳三火老師改做淋搪以維持生計,後來兄長的去世,感覺即使兄長過世後,似乎他的作品也未受重視,更讓陳三火老師一度想放棄。但後來因緣際會在路上看到死蛇,靈機一動用廢棄蚵殼做12生肖的藝術品出來後,開始想繼續做想留下藝術品,而即使如此,後來也沒有馬上就成名,持續經歷了一段低潮,幸好他的堅持,讓剪黏這門藝術能夠有所保留,在某個契機下在豐原慈濟宮敲出一尊達摩祖師而開始大紅大紫,好手藝也開始廣為人知,直到成名後更開始增加更多藝術的創作,並承接了許多大廟的工程,如今都享譽海內外,如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臺南開基玉皇宮等等,是近幾年剪黏傳承的重要大家,當天參訪在其住宅及三元宮由陳三火老師仔細介紹其作品,真的十分精彩,讓人能夠一窺國家級藝師的手藝及智慧。
而陳三火老師最為人知的就是其隨緣技法,用隨意敲破的瓷器來進行拼貼,將藝術交給緣份,「隨緣不隨我」的方式創作出獨一無二的作品,也是其最著名的特色,近幾年除了施作臺灣傳統文化作品外,也曾經製作出西方宗教題材的作品「聖殤」,突破了陳三火老師過去的創作,更在南瀛博物館展出,讓更多人廣為人知。
這次的參訪,讓我們認識到國家級重要藝師的心路歷程,以及了解許多相關的工藝技法,獲益良多,也讓我們感嘆臺灣的傳統工藝,假使沒有好好的保存,有朝一日也許就看不到了,幸好陳三火藝師的手藝被政府部門即時的重視,才能好好的將這些工藝傳承下去,使這些精彩的臺灣工藝未來還能在我們的故鄉,甚至全世界大放異彩,永垂不朽。
經過本次三個地點的實地參訪,我們從老師、工藝師以及藝術作品中了解到臺灣南部的剪黏工藝發展、各流派的工藝特色以及面臨的困境、藝師轉型的心路歷程,而透過實際觀察剪黏及淋搪的差異性,更是了解到老師上課所說的傳統工藝講求工藝師精巧的「技」以及工藝品適當、有節制的「美」之結合的概念,這也是傳統工藝值得被保存的價值。
▲參訪佳里金唐殿
▲參訪通興宮
▲參訪三元宮
{{ $t('FEZ003') }}2023-01-03
{{ $t('FEZ014') }}275760-09-13|
{{ $t('FEZ004') }}2023-09-25|
{{ $t('FEZ005')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