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111-1生態博物館專題
「宜蘭就是一個博物館」校外移地教學 2022.12.05~2022.12.08
從生態博物館視野關注地方記憶、地方紋理的保存與實踐,參訪社區分別揭示不同的路徑與思維。
東嶽廟的宗教文化保存行動中,透過既有及擴建的廟宇空間,進行廟宇文物的保存與展示,原作為保存空間的區域,因應訪者好奇而開始擴充相關解說,使廟宇的保存空間進一步有意識地產生了展示意義,又面對當代宗教與文化的傳承延續,再加入神將體驗文化活動,一方面擷取部分陣頭與北管樂的內容,產製一套入門的文化學習,過程中涉及文化基本認識之詮釋與說明,也略帶點出因應體驗而簡化的部份,另方面在文化學習尾聲,廟方重新展演正統儀軌,演示音樂、身體節奏、步伐與器物的結合,顯示仍有其強調的文化形式。
在龜山島的遷徙與歷史保存,則以身體的移動回望島嶼記憶,走讀始於遠眺的視野,逐步走向遷徙落腳的聚落,移動中提醒參與者觀察與龜山島的距離、視角,龜山島的形象在移動與駐留之間,對應至腳下歷程,而有擬仿遷徙的身體與記憶感,試圖營造透過體驗而產生的理解。走進文物館,則將遷徙歷程以文獻、生活記憶與物件重新呈現,縮小的龜山島是展場模型,也是記憶復返的據點。
大二結社區則以社區生活場域之相關據點和文化形式為保存對象,若從當代的理解觀察,將保存與文化資產概念相結合,社區生活範疇是最直接的呈現與訴說,也是對於地方生活/維生型態的當代延續與抗衡,二結王公廟、二結王公過火、農會穀倉、水圳等,整體保存社區生活的不同面向,新一代的主事者則有意識建立地方知識系統,做為銜接當代的方法。
不同地域面對各自的文化記憶傳承各有方式,但都訴求記憶的復返與邊界的確認,以及文化意義的樣貌。東嶽廟有其傳統信仰概念下的維繫與擴張,擴張的邊界以不冒犯固有文化前行,同時在這個移動的邊界裡,擴大同行者的可能;龜山島透過文物館將社區記憶透過展示、走讀等活動,在地理與心理上重新建構並確認範疇,使新一代的龜山島人也能理解;大二結則以社區為場域,連結以廣義的文化資產,面對時代變遷下的社區文化延續與鞏固。而無論如何,與當代進行對話的文史、記憶保存,在文化主體,以及邊界的移動、確認、形成,文化內涵的延續,仍需有持續具備反思的意識。
▲東嶽廟方解說廟宇器物的宗教與文化意義
▲龜山島漁村文物館內的龜山島模型
{{ $t('FEZ003') }}2023-01-03
{{ $t('FEZ014') }}275760-09-13|
{{ $t('FEZ004') }}2024-09-11|
{{ $t('FEZ005') }}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