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計畫名稱:10G205-17高教深耕(校級)北藝大博班實驗室暨北藝學
計畫分項:北藝大博班實驗室業務費執行
具體措施:辦理系列講座
執行單位:教學與學習中心
北藝大博班實驗室系列講座
| 源起 |
ㄎㄧㄤ,狀聲詞,沒有明確對應的漢字。它模擬硬物打擊頭部的聲音,一般是沒有常識、缺乏邏輯、白痴、瘋子的貶義。作為一個新興流行用語它的意涵不斷微妙地改變著:對於不合常理、邏輯與過度的事物帶有複雜的、幽默的讚審態度,並回應以爽快的發聲口感與身體感。
經歷2020年的新冠肺炎大流行,人類目前仍處在遲疑未定的狀況。唯一可以確認的是我們無法以過去合於邏輯的正規想法去應對環境以及生命發生的一切。希望一切如常本身就是最不正常的想法。因此,透過一個猛烈撞擊頭部的動作,發出「ㄎㄧㄤ」的聲音,希望透過其迴盪的巨響以及轟鳴,召喚不合常理、不合時宜、在既定的常規與常識之外種種方法論、創作研究實踐以及思想的激盪可能。
4/13 (二) 13:30 - 16:30 美術學院F308教室
從「無差別」到「出走自己」:洪席耶與跨媒介思維
From Indifference to Taking Leave of Oneself: Rancière and Intermediality
講者:陳春燕 (美國康乃爾大學比較文學博士、臺大外文系副教授)
|講綱|
洪席耶會說,媒介問題無關緊要。某種程度上,他並沒有錯:媒介若無法啟動對於形式與內涵的再思,確實只是次要命題。然而,媒介問題之面向並非僅止於媒材物理性或藝術表現類型。此次演講會先爬梳洪席耶著述中幾種對於媒介的論法,包括他對「媒材特殊性」立論的批評、他對藝術領域彼此無甚差異的主張、以及他對攝影媒介本體的分析。在梳理過程中,除了細究福樓拜(Gustave Flaubert)乃至於文學在洪席耶美學論的關鍵位置,我會提出,洪席耶藝術思想基底實為一種對於媒介性(mediality)的觀照,一種媒介必須離開自身所屬系統的倫理。演講第二部分會將洪席耶與奧爾巴哈(Erich Auerbach)並置,比較兩人如何處理文學實踐民主精神之課題,並探看形式問題在媒介理論的意義。最後一部分則以幾個案例,討論媒介性問題意識如何有助我們批判當代文化場域對於立即性/無中介性(im(-)mediacy)之迷戀。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4/27 (二) 13:30 - 17:00 基進講堂
穿上科技外衣:洛依・富勒、奧斯卡・史萊莫和瑪麗・書娜
Wearing Technological Costumes: Loie Fuller, Oskar Schlemmer, and Marie Chouinard
講者:Eric Mullis (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夏洛特皇后大學哲學系副教授)
|講綱|
本講座將從不同的路徑探討義肢裝置整合納入到舞蹈身體的方式。洛依・富勒、奧斯卡・史萊莫和瑪麗・書娜的作品展現了戲劇性的操縱且受到各種裝置影響的「混合身體」。我們將討論他們所身處的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兩位重要的科技哲學家作品:馬丁・海德格和唐・伊德,這將有助於思考舞蹈、身體和科技之間的關係。講座將交織著舞蹈歷史與理論,並思考這些作品在今天對我們的意義。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4/30 (五) 13:30 - 16:30 基進講堂
當代表演及視覺藝術之「參與」,及其效應
Participation and Its Effects In Contemporary Performance & Visual Art Practices
講者:秦嘉嫄 (倫敦大學皇家哈洛威學院戲劇博士)
約書亞 · 沙發兒(Joshua Sofaer)(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的訪問專家)
|講綱|
本講座將分三階段進行。經由對當代各式展演的介紹、理論分析與成果反思,審視創作者的創作企圖,探索什麼對觀眾是重要的,以及可能造成的難以預料的效應。
1.與觀眾合作: 在不同的藝術領域裡,當代的藝術家紛紛以創意新方式面對觀眾,將觀眾置於他們作品的核心。當代的文化就是觀者角色的解放,以將觀眾從被動消極的接收者轉化為主動積極的參與者著稱。本講座將先介紹各地案例,開啟藝術家如何與觀眾合作的討論。
2.《夜市劇場》保證了什麼?又傳遞了什麼?
《夜市劇場》由原型樂園製作,2014年11月於花蓮自強夜市演出。將夜市的一個攤位從賣食物改成賣各式小型表演。所有的表演都設計成只為了一位觀眾呈現。但是當簾幕打開,周遭過路者也可駐足觀賞。而當簾幕闔上,則創造出只有一位表演者及觀眾的私密空間。兩位講者將以藝術家及策展人的身份討論此作品的創作及後續反思。
3.萬一其實沒有那麼好?
愛爾蘭作家麥卡亨(John McGahern)曾在其小說《色情作者》的討論中,指出色情文學的規則其實是謊言,因為書裡性生活總是很順利。而這樣規則也適用於社會參與的實踐上,如同莫菲(Ailbhe Murphy) 所觀察到,藝術家和策展人總是沒有說出真的狀況。萬一其實沒有那麼好?萬一很糟?我們將自剖一些未能按照計畫運作的實例。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5/10 (一) 14:00 - 17:00 基進講堂
Om!藝術、身心靈與學術交匯處的聲音
Om! The Sound Voiced from the Intersection of Art, Spirituality and Academy
講者:馬克‧范‧湯可鄰 (Mark van Tongeren) (荷蘭萊登大學表演藝術博士)
|講綱|
妳/你作過「聲音瑜珈」嗎?試過幫自己和聲,一次唱出兩個音,甚至更多嗎?是否想挑戰超乎想像的音樂色彩?也許試試在舞動中即興音樂? 本場博班實驗室將展開一場活色聲香的「聲音瑜珈」體驗,融合藝術創造、聲音表現、瑜珈練習、哲思傳統30年經驗的系統,並結合了音樂、聲音、戲劇、哲思與肢體藝術的領域,展現特殊的流與律動,將「聲音即興」演化為「類劇場」表演。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藝大博班實驗室系列講座
| 源起 |
還看不到盡頭的COVID-19對世界已形成根本性影響,無論我們身處何種領域。疫情之下,新舊界限的消逝與誕生,讓界限的型態產生變形、流動與模糊,鬆動邊界的孔隙和移動,亦使主體/客體的異質維度產生交纒。值此危機,正是回返、反思的時刻,如何重探傳統文化的底蘊,挖掘「日常生活」(the everyday)中人類與物質環境的高度關聯,以及肉身(身體)在此歷史脈絡下之情境,是為對當前社會的提問。
「_間_」的提出正是基於前述思考。回歸此字的多義性,開放可在前後各加上一個字的可能,成為指涉某事物的詞彙,亦可單獨視之。如同:日文的ま,或英文的inner,是一種彈性,一條縫隙,一個呼吸的停頓,我們因而能在「之間」的距離意識世間萬物聲響之存在。
11/05(五) 13:30 - 16:30 北藝大基進講堂
間奏曲:一群魯凱古茶布安人之故鄉回返間的古謠吟唱
Intermezzi: Rukai's Ancient Rhyme Chanting During Their Way of Home
講者:莊效文 老師 (真理大學音樂應用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講綱|
屏東霧台的古茶布安部落於1973年為政府遷移至新好茶,雖然位於南隘寮溪谷河階的此地並非魯凱的傳統領域,但由於其與祖居之處僅數公里之距,族人短時徒步便能返抵舊地並從事傳統的狩獵與農耕。然而2009年莫拉克之災卻使緊鄰溪畔之社區為上游崩坍之堰塞湖所淹埋而滅村,好茶村再次被迫遷移,並與同受災害之排灣瑪家與大社部落一併安置在更近平原的禮納里永久屋,好茶村成了瑪家鄉排灣領域當中,一個霧台魯凱的飛地。講座從古茶安布魯凱人的樂舞切入,講述青年復返古茶布安的心路歷程。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11/25(四) 13:30 - 16:30 北藝大基進講堂
講者:林佑貞 老師 (臺北藝術大學通識中心 兼任助理教授)
|講綱|
講者將從個人在印尼表演藝術研究領域不同時期的田野工作,分享如何運用劇場人類學的觀點與方法, 接觸、探索、了解與詮釋一個新(異)文化的傳統表演藝術的過程,並且透過這次參與劇場人類學學校(ISTA-NG)線上課程為例,思考疫情之下,隔著螢幕觀賞直播、延遲錄影與表演者視訊討論的「虛擬田野」經驗而開展的諸多可能。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12/10(五) 13:30 - 16:30 音樂系一館M101階梯教室
|講綱|
本場邀請台灣首位獲選「史坦威國際藝術家 (Steinway Artist) 」的爵士鋼琴家陳若玗,以及2021年底最受矚目的音樂藝術跨界展覽《Savage Beauty 陳若玗音樂互動展》的策展人郭歆蕙與大家共同探討所謂「創作的自由」到底是什麼?不僅從音樂創作、藝術跨域的角度切入分析,也將觸角延伸到每個人與自我內心的交談:「我」是誰?是否坦然面對心裡最深沈的渴望?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12/15(三) 10:00 線上講座
|講綱|
齊柏林的紀錄片《看見台灣》,透過空拍的方式鳥瞰、串連台灣地景,並在最後一幕拍攝了玉山高峰上,原住民小朋友揮舞國旗的畫面。以《看見台灣》為出發點,本講座透過哲學家德茲 Gilles Deleuze以及人類學家英格德 Tim Ingold的理論,檢視電影與藝術中山、水、雲與島的認知方式與文化意義,並思索觀看風景的其他可能方式。
12/26(日)至12/27 ( 一 ) 校外參訪
我們與未來的距離──現身與路徑:當代藝術語境中的原民
講者:伊誕 ‧ 巴瓦瓦隆、徐文瑞、郭悅、雷斌、達比烏蘭 ‧ 古勒勒
(攝影:吳美玲)
(攝影:陳季萱)
(攝影:吳美玲)
(攝影:陳季萱)
(攝影:陳季萱)
{{ $t('FEZ003') }}2021-10-25
{{ $t('FEZ014') }}275760-09-13|
{{ $t('FEZ004') }}2024-09-08|
{{ $t('FEZ005') }}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