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計畫名稱:09G205-12高教深耕(校級)博班實驗室暨北藝學
計畫分項:北藝大博班實驗室業務費執行
具體措施:辦理系列講座
執行單位:教學與學習中心
| 本年度系列講座 |
為提升研究思辯及域外思考的創造力,本年度辦理「現ㄗㄞˋ發ㄕㄥ」及「精神域的蒙太奇」系列講座,邀請國內外多領域學者以多樣的形式、多元的角度,關注新興研究、創作與展演議題、方法論、技術……以及研究者、創作者、展演者或創作本身的主體性,以前驅、跨域為理念,透過原創性的思考以回應既有的學科圖表,同時亦試圖對藝術、知識與思想之外部展開踏查。共計辦理11場次,邀請講師及與談人共17人。
【現ㄗㄞˋ發ㄕㄥ】-109年3月-6月
「現ㄗㄞˋ發ㄕㄥ」,是「現在發聲」、「現在發生」,也是「現再發生」、「現再發聲」多元排列與意義轉換,鼓舞藝術領域的未來學者擁抱研究的勇氣。「發聲—現在」這一概念,「現在」作為存有(being)的動態,作為「顯露」於此時此地,而「發聲」涉及到「如何可能」或「如何存有」的問題,換言之,如何凝聚思考而發出強度、如何發聲成為存有的先決條件,「存有」成為命題,不再理所當然。總而言之,它涉及「發聲即存有」,一種「同時」顯現跟將自身錨定於某處的姿態。
【即興科學:等待意外】3月2日 (一)13:30-16:30 地點:學生活動中心B401教室
● Asaf Bachrach (實踐認知神經科學家、舞蹈研究者)
● 林映彤 (國立陽明大學新制哲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 周慧玲 (國立中央大學英文系教授)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 容淑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專任副教授兼所長)
● 陳曉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專任教授)
● 蕭惠君 (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學系專任教授)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精神域的蒙太奇】-109年10月-1月
「一種超越自身、並且朝向僅能被思考之物的影像.....」 ⁃ Gilles Deleuze, Cinema II
蘇聯導演謝爾蓋·艾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 )即將電影蒙太奇發展為一龐雜系統。究極而言,蒙太奇並非是使影像得以形成連續性的方法,而是藉由影像間的辯證與落差,而迫顯出直接觸及意識的「精神—影像」之技術。當辯證發生於二道可見視像間,並化作第三幅不可見之影像時,此即意味著思維僅在瞬間、在速度自身中誕生。
面對著因詞與物的逐漸分離而兀自生長的知識網絡,任何思考似乎難 以抵抗作為其可能條件的學科(discipline)影響。因此,如何翻越此一日漸精密的格狀空間,即是當代所有研究者共同之難題。當思維等 同於影像——且是那僅在腦膜中閃現之間隙,其正要求思想具備著高度的能動性。那麼,我們是否能在既有範疇內部誘發出「認識論之滑移」(epistemological slide)?如同電影中的錯接,概念與概念將意外地對峙、甚至相互摺疊。
本系列講座將以前驅、跨域為理念,尋求著思維—影像之的迸發。透過原創性的思考以回應既有的學科圖表,同時亦試圖對藝術、知識與 思想之外部展開踏查。在此,從書寫到田野,皆須成為對知識建置的 反身式運動。就身處在領域內部的研究者而言,此即意味其必然被迫離境,投入反覆滑移之間,以抵達不斷閃動的精神域(noosphere)之中。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 郭昭蘭 (藝術評論人、策展人)
(攝影:林慧君)
● 王美珠 (音樂學家)、陳立立 (作曲家)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攝影:蔡尹浩)
{{ $t('FEZ003') }}2020-11-11
{{ $t('FEZ014') }}275760-09-13|
{{ $t('FEZ004') }}2023-06-10|
{{ $t('FEZ005') }}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