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活水的芬芳II」之柬埔寨音樂工作坊分為:9/19-26, 11/14-21兩梯次進行,由來自柬埔寨的Keo Sophy教授(金邊皇家藝術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教學助理林之淯、傳音系蔡淩蕙主任與李婧慧教授共同執行,參與工作坊課程學生為30人次(主要來自傳音系,少數來自音樂學所與劇設系)。兩梯次各8日,皆包括一場演講(9/19「柬埔寨的傳統音樂」;11/14「柬埔寨的當代音樂」),16天密集課程共32小時,最後舉行成果發表展演(9/26, 11/21兩日皆於「未來・傳統實驗基地」公開舉行午間音樂會)。
此工作坊為台灣史上首度柬埔寨音樂課程,並啟用傳音系建置「亞洲樂器博物館籌備期空間」。Keo Sophy教授來自傳統音樂家族,兼具傳統藝師、西方學院派訓練作曲專業,及鋼琴即興演奏家身份,在教學、實務與藝術視野上,皆對學生有深遠啟發。
為此工作坊能如期進行,暑假期間傳音系緊鑼密鼓完成「亞洲樂器空間儲備期」與「樂器不柬單」計畫,並在工作坊前將相關之六個空間,進行整體物品盤點、整理與搬運。
第一階段:課程準備、禮儀學習與文化脈絡說明
Keo教授在此工作坊兩梯次皆以介紹柬埔寨十幾種樂團與社會功能開始,並要求學生在工作坊期間必須學習男女有別之坐姿。柬語因人際親疏尊卑造成細緻用語差異,學生亦學習「您好」與「謝謝」之敬語。從進入教室開始,學生於上下課前須以正確坐姿與向教授敬禮問候和致謝。此外,柬埔寨文化歷史、課程相關宗教典故文獻、成果演出之正式穿著(例如:由長達三公尺之布料綁成褲裝)等禮儀,則由Keo教授與林之淯助理共同指導。
由於教室內展示亞洲樂器中,柬埔寨Pint Peat樂團與泰國Pi Phat樂團樂器形制極相似,亦皆使用「七平均律」,Keo教授特別說明其間差異與教導樂器名稱,提醒學生以同理心了解,如同我們能夠分辨台灣與中國間許多形制相似但文化脈絡相異的樂器,對於柬埔寨與泰國樂器的細緻差異,我們亦不可忽視而將其混為一談。
第二階段:樂器調音工作:結合手工藝、物理與音感能力之訓練
傳音系的亞洲樂器空間甫於九月完成恆溫濕度建置,柬埔寨樂器在此前已嚴重走音,繩索失去彈性。
一般傳統音樂傳習者需具備調整修復樂器的能力,本校傳音系亦重視此素養,因此在柬埔寨樂器移到穩定溫濕環境後,Keo教授準備調音土(混合蜜蠟與金屬粉而成)及皮革製繩,帶領學生將金屬類樂器零件全數拆下,並教導計算轉調方便的「七平均律」音高頻率:一個音的頻率(hz) x2的7次根(2^ 1/7),可以得到音階中高一音之頻率。
調音手續需使用打火機與蠟燭加熱調音土使其稍軟化,以儀器測出頻率數字,依經驗估計每次取用調音土之份量,懸掛敲擊樂器本體聆聽音高,並依照頻率高低增減黏附於樂器本體之調音土,音高準確後方以新繩綁回框架。由於金屬零件皆須仔細聆聽辨別音高,此調音工作費時二日。
第三階段:樂器認識、讀譜與聲部分配
依據前置調查之學生擅長樂器,提供Keo教授輔導學生依能力與興趣,選擇皮革類打擊、金屬類、木質類打擊或吹管樂器,並一一示範教導每項樂器操作。
本年度因經費限制,無法邀請教授雙簧類管樂器(實為四簧)之教師,因此簧類管樂器交由學習過南北管樂者,依自身演奏北管大吹或南管噯子經驗以及教授提供之影音資料,自行摸索吹奏練習。其中有學習過泰國音樂者因曾練習泰國四簧樂器(Pi, Pi Nay, Pi Chawa等), 得以迅速上手演奏柬埔寨的Sralay Toch或Sralay Thom, 並能更快掌握音高與氣息的控制。
第四階段:在原有即興能力之上,密集練習樂器操作,並加強彼此聆聽協調
在九月與十一月兩梯次的工作坊,Keo教授共帶來六首樂曲,皆經教授依照本系學生能力重新編創。Keo教授兼有「傳統藝師」身份與「學院派作曲家」的訓練與表達能力,在事前已了解台灣傳統音樂「支聲複音」的特性,以及本校傳統音樂教學方式對於「骨幹音即興加花」訓練之強調。在得知學生不至於被固定樂譜所限制之後,Keo教授以打破傳統口傳唸譜且運用五線譜記譜輔助的方式,節省背譜所需時間,並示範每項樂器操作與加花變奏方式。
由於傳統音樂學系已有「即興加花」能力之訓練,因此學生以約一天時間熟悉骨幹旋律、三天時間熟悉樂器操作手感,並彼此聆聽樂器間的支聲複音關係,經過四天緊張而密集的練習之後,在第五天起已較能放鬆心情,開始享受即興加花的自由度與合奏關係,並在合奏中能彼此協調與互相提示。此排練方式不僅提升學生在合奏上聆聽、回應與彼此協調的能力,亦成為我們檢視北藝大傳音系教學方式之借鏡。
第五階段:成果發表之歷史與象徵意義;樂器、服儀與場地設置;演出與反思
工作坊成果演出場地承蒙傳研中心協辦免費借用,演出鋪設之地毯由傳音師生自行剪裁。演出服裝與配件包括白色上衣、圍巾、金屬腰帶與褲裝。除褲裝布料購自大稻埕布市並自行車邊以節省經費,餘因形制特殊皆購自柬埔寨。
演出海報由工作坊學生自發設計,並顧及符合柬埔寨之形象與尊重禮儀,尤其須將吳哥之歷史建築置放於較高位置。
成果發表演出時師生與助理皆穿著柬埔寨正式服裝。首次發表會為開啟台灣首度柬埔寨音樂教學成果發表之歷史性場合,由音樂學院蘇顯達院長致詞。舞蹈系張曉雄主任亦親臨第二次的成果發表會。
泰國音樂與舞蹈研究學者Chawarote Wallayamaytee博士(2018年外交部台灣獎學金得主,北藝大訪問學者與泰國音樂工作坊非常受學生愛戴的教師)特地出席9/26, 11/21兩次盛會,於第二次成果發表會後與Keo Sophy教授一同以柬埔寨樂器Roneat Deik與Roneat Ek演奏「送水節」相關樂曲 “Khmer Lerng Praspunlea”,工作坊學生亦自發加入合奏。若瞭解歷史上泰柬間曾有緊張關係,及兩國在十一月各自有與水相關之節慶(泰:水燈節;柬:送水節)等淵源,即能明白該合奏場合具有之象徵意義,以及唯有台灣獨具之亞洲特殊地緣、人文與社會熔爐,北藝大方得以孕育出此一珍貴環境。
臺灣位處東亞、南亞、東南亞文化匯流之地,具有多元族群的優勢,如今更因新移民為臺灣注入活水。傳音系學生掌握了音樂上的「本我」,加上實際操作亞洲各國音樂的工作坊或課程,彼此相通的音樂語言有如為台灣的音樂傳習者開了一扇任意門,能夠貼切地與亞洲各國的交流並促成彼此瞭解,同時更清楚台灣文化在世界中的角色,進而豐富跨國對話的各種可能。
{{ $t('FEZ003') }}2019-12-03
{{ $t('FEZ014') }}275760-09-13|
{{ $t('FEZ004') }}2023-12-04|
{{ $t('FEZ005') }}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