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此計畫是兩院各自開設柬埔寨文化之專業課程,開放兩系彼此選修,而執行文化創作交流計畫。
今年,秉著【混藝跨域】之課程模組的雙向精神,除此深入了解異地文化、出走取材的教學主軸,兩系亦個舉行能將東南亞創作文化與台灣舞蹈、音樂結合之周邊活動,如:舞蹈學院於10月帶領學生參與今年度的馬來西亞國際舞蹈藝術節,將台灣舞蹈、學生舞者推廣至國際舞台,增加台灣年輕舞者曝光度。傳音系所舉辦東南亞大師系列講座,於學院內創造亞洲傳統音樂文化整合交流之平台。
柬埔寨交流,屬於當地文化單一性的深入暸解,與專業音樂、舞蹈演出人員的交流,著重培養學生文化理解力、拓寬其專業技術與視野、以及跨媒材合作展演之溝通技巧。將這份民族文化吸收消化,作為養分融入未來臺灣傳統音樂、舞蹈演出的創發。
傳統音樂方面,除教導學生學習柬埔寨重要音樂地位的樂器Takei與Roneat Ek,也教導Sralay的哨子製作與吹奏技巧,對照與灣北管大吹與噠子的吹奏、形制差異。在此種「從樂器的基礎製作到操作」的設計,在有限的交流時間裡,有效培養了學生對多種樂器更為紮實的理解與掌控能力,並且參照過往所學,激發其對多種樂音之特色、表現之深入而自主的思考。
舞蹈方面,也以同樣「深入文化的、與過往所學相容的」精神設計,帶領學習柬埔寨當地民俗舞蹈,觸發了學生對各國家文化身體的思考,例如:帶領學生學習與中國古典舞有相似掌式的當地舞蹈─「猴子舞」、被外界視為是柬埔寨芭蕾舞的「Aspara仙女舞」。
其中,「Aspara仙女舞」原為印度教舞蹈,六世紀後和高棉文化作結合,發展成獨樹一格的藝術表演,2003年被世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代表高棉民族最重要的文化精神象徵之一,有其富含歷史流變軌跡的特殊性。因此,在此次旅程中,舞蹈學院學生透過此種舞蹈的肢體學習,深入了高棉民族肢體發展的歷史長軸,為其日後創作注入了獨特的創作養分。
{{ $t('FEZ003') }}2019-11-29
{{ $t('FEZ014') }}275760-09-13|
{{ $t('FEZ004') }}2024-09-08|
{{ $t('FEZ005') }}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