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1') }}戲劇學院
{{ $t('FEZ002') }}戲劇學院|
《奧瑞斯提亞》:現代與古希臘的對話嘗試
2024年3月29到31日,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春季公演《奧瑞斯提亞》展開,此作改編自希臘悲劇史上僅存的三聯劇——Aeschylus的《奧瑞斯提亞三部曲》,其中包含《阿卡曼儂》、《奠酒人》與《復仇女神》。
此次的改編,將第一部曲《阿卡曼儂》與第二部曲《奠酒人》詮釋為第三部曲《復仇女神》法庭上的證物;並且,在第三部曲《復仇女神》的法庭場景中,添加了四段證詞,取材於Euripides的《伊菲琴尼亞在奧利斯》、荷馬史詩與希臘神話內容。在表演形式上,這些證詞被以演員人偶般的身體演繹,形成一種疏離的效果,透過疏離地檢視這些證詞,導演渴望與原著《奧瑞斯提亞三部曲》對話。對話什麼呢?讓我們來爬梳一下原著的背景,有兩個特色值得一提。一,構成此劇本的情節,是復仇與僭越的循環。二,這是一部向城邦對話的政治戲劇。
公元前五世紀,當艾斯奇勒斯(Aeschylus)撰寫此劇時,雅典正為戰神山法庭的社會議題爭論不休。一名執政官解除了戰神山法庭的舊有權威,將審判權力大幅下放給大眾法庭。此動作引發新舊勢力衝突,甚至引起政治暗殺事件。因此,當《奧瑞斯提亞》上演,扮演雅典娜的演員在台詞裡訴說著戰神山法庭的功能時,台下觀眾想必都清楚地感受到:這齣戲正在討論著這座城邦的未來。這齣戲的結局落在雅典戰神山法庭上,並讓雅典娜來主持這場判決,絕對意義重大。這個法庭使循環往復的暴力、血親之間的復仇停止了,取而代之的是理性和平的民主判決。
艾斯奇勒斯寫這齣戲,可以說是打造了城邦法治與民主的一種示例,他由糾纏緻密的家庭悲劇開始,再將暴力問題呈上公共場域——法庭,最後審判落幕於城邦精神的躍進。這三部曲,開始於守望人眼中微弱的烽火,終結於燈火通明的遊行;歡送復仇女神進入雅典的新家,以呼應雅典節慶的狂歡。此劇因此將城邦呈現給城邦,慶祝了城邦的女神,也慶祝了這個城邦本身。
導演與編劇渴望透過這次改編,去試圖重現,法庭上的交鋒很多時刻已經失去釐清正義的效果,只能聚焦在證人帶有情緒的詮釋、證物在某人觀點中呈現而出的片面模樣。更甚至,這場法庭紛爭甚至延燒到攻擊訴訟雙方的私人形象,乃至於新舊神身份衝突。由雅典娜聘請的人類陪審團,則無法擺脫對人類的恐懼,將甫獲的審判權交還神祇,懦弱退場。最後,審判的結果,誕生於神祇之間的利益交換,雅典娜請求復仇女神平息怒火,遷職成和平女神,庇護雅典,以獲得更多的信眾。這是導演向原著的一次試圖對話。
整部戲也不乏精心編排,結合了精彩的肢體動作和動人的音樂與舞蹈。開場守夜人眺望海面百無聊賴的心情,因為海面的波動而有所變化,而這個波動由演員的身體表現。在伊菲琴尼亞被獻祭的片段,身聲分離的兩位伊菲琴尼亞,重疊在一起舞動紗裙,搭配上其他人的詭譎動作,製造出駭人的場面。阿特柔斯的飯桌上,演員既是烹飪的廚師,也是受害的孩子,也是殘肢斷臂。導演巧妙運用動作編排,將情節生動呈現在觀眾面前。北藝大春季公演《奧瑞斯提亞》是一次探索的旅程,在舞台畫面、表演編排以及視覺聽覺呈現的一次勇敢嘗試,也是企圖在現代台灣找尋與古希臘悲劇對話的可能性與角度。
*文字撰述:陳虹均
《∞的總和》:一場關於馬奎斯《百年孤寂》的劇場實驗
2024年春季,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帶來了一部極具文學深度與舞台張力的作品《∞的總和》。本次劇目以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的《百年孤寂》為創作靈感,透過對「記憶」、「時間」和「鏡像」等概念的巧妙運用,將觀眾帶入一個奇幻與詩意的世界。
在《∞的總和》中,劇作家從馬奎斯小說中提煉出的情節與角色,被細膩地呈現在舞台上,聚焦成一家人的故事。父親永昌,熱愛交易與新奇的玩意兒,是老邦迪亞的折射。母親曼芳,充滿行動力,勤儉持家,願意給予孩子一切他們想要的,是易家蘭的化身。兄弟家祥與家豪、姐妹家真與家寧,則可以在他們身上看見亞克迪奧、亞瑪蘭塔、莉比卡等人的身影。劇作家寫出許多敘述體的台詞,演員如旁觀者一般地闡述角色的身世,也嘗試著將表演抽換於角色和演員之間。這是為了細數記憶,而這種對過去的眷戀與重溫,正是在回望、重複著各自的孤寂。
戲中除了人物的自白與對話,更可以看見大自然的力量如何介入這塊土地的生活。從一開始那場毫不留情的暴雨、乾旱的村莊、家真巧逢「天堂」的高聳梯田與豐沛水源、家寧饞食的紅色泥土、曼芳呼籲眾人防範的湍急河道,這些自然元素扮演了每個角色慾望的符號,成了他們的限制,也成了推動他們衰敗的元兇。這些景觀原本在小說中只透過文字傳遞,卻在這次劇場實驗中,以演員的表演、導演的手法、設計們的美學描繪了出來。
除此之外,導演選用臺灣生活的元素,台詞中提及的:梯田、鯉魚池、土窯、葫蘆形狀的蠟燭,乃至於服裝妝髮的中華元素、道具中婚嫁的紅紗、音樂中隱約的廟慶氛圍,創造出了一個類似臺灣,但是又非觀眾熟悉家園的架空之處。這樣的選擇,究竟是一個更好靠近馬奎斯筆下拉丁美洲的取徑,還是一層更加撲朔迷離的面具?時空背景的設定可能並未扮演這個故事最重要的價值,因為《百年孤寂》所呈現的是一個超越時空的普世主題,涉及到人性和家族等議題。因此,觀眾是否能夠真正理解並感受到故事的核心,不僅僅是時空中的文化元素能驅動的魔幻效果,更取決於創作者如何將這些普遍的主題和情感傳達給觀眾。
總體而言,在這場關於《百年孤寂》的劇場實驗中,我們目睹了一個充滿詩意和奇幻的世界,《∞的總和》像一張空白的畫布,向觀眾敞開,邀請我們在上頭勾勒對生命、記憶與孤寂的深刻探索。
*文字撰述:陳虹均
{{ $t('FEZ003') }}2024-07-03
{{ $t('FEZ004') }}2025-06-18|
{{ $t('FEZ005')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