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1') }}戲劇學院
{{ $t('FEZ002') }}戲劇學院|
計畫名稱:12G205-3高教深耕【戲劇】基本補助
計畫分項:2.理論研討與創作計畫
具體措施:2-1東亞大眾戲劇研究論壇暨學術研討會
執行單位:戲劇學系
第十一屆亞洲劇場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 重歸劇場:回顧與展望
第十一屆亞洲劇場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於2023年11月04日至05日舉行,今年由中國上海戲劇學院輪值主辦。本研討會於2013年開展,至今已完成十一屆。期間雖逢疫情,研究與交流仍未止息,自2020以來連續三屆均在線上舉行。此行是疫情後首次舉辦實體研討會,誠如本屆題旨〈重歸劇場:回顧與展望〉(Returning to the Theater: Review and Prospects),線上研討會的經驗,激起青年學者對線上展演、跨媒介、科技等思考的浪花,進而擘劃對未來劇場形式的展望。
北藝大戲劇學院團隊,由師長在學期中透過課堂講授、團體研討、個別指導等過程,引導學生將近期研究成果撰寫成為英文研究論文並進行發表。透過研討與交流,建立與推動亞洲地區的青年戲劇研究網絡。
本屆北藝大戲劇學院團隊由徐亞湘教授暨系主任、何一梵教授帶領劉湘湘、林群智、黃于庭、林家如、和郭員瑜共5位博碩士生參加論文發表。過程中,博碩士生們都獲得寶貴的經驗,除了在準備發表過程中所獲得之學術上的成長,亦與其他學校的發表者進行意義深遠的對話和交流,感受到不同學術文化背景和觀點的碰撞,開拓視野。透過輪值舉辦研究論壇與研討會,串聯臺灣、日本、韓國、中國等地青年戲劇及劇場研究者,承續十一屆以來的成果,促進亞洲青年戲劇持續積蘊能量。以下為本系博碩士生發表論文簡介:
劉湘湘以Tan Yuan Yuan's Performing Art: Pushing Boundaries Through Bodily Experiences and Pain—A Case Study of The Little Mermaid(〈譚元元的表演藝術:通過身體經歷和痛苦推動界限——《小美人魚》的案例研究〉)一文,探討譚元元將疼痛轉化為強大表演的能力,以及葛羅托斯基和阿布拉莫維奇所認識到的表演中疼痛的重要性。
林群智於The Early Post-War Student Theater in Taiwan (1945-1949)一文中,討論戰後臺灣學生劇場的發展,以及分析戰後政治和社會變革對學生劇場的影響。
黃于庭以Interpreting Abe Kobo's The Ghost Is Here through the ‘Absent’Ghost and its Connection to Post-War Japan(〈從「不在場」的幽靈解讀安部公房《幽靈在這裡》與戰後日本的連結〉),以日本戰中派作家安部公房的舞台劇作品《幽靈在這裡》為出發點,探討作品如何與日本戰後社會息息相關。
林家如的Intermedial Use of Images in Theater: an illustration by Kings of War(〈戲劇中影像的跨媒介運用——以《戰爭之王》為例〉),旨在討論如何在創作過程中達到影像與劇場使用的平衡 。
郭員瑜在Transforming Yixia: a tentative investigation of Xiao Mi’s aesthetics of clowning in Taiwanese opera一文中,欲以觀察小咪將舞蹈譯為戲曲身段,分析其藝術美學的形塑過程,以此作為未來探討小咪歌仔戲美學的基礎。
▲亞洲劇場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台日韓中四校師生合影。
▲何一梵教授與本系博碩士生(林家如、黃于庭、舞蹈系博士生鄭宜芳、林群智、郭員瑜、劉湘湘)合影。
▲戲劇學系碩士生郭員瑜論文發表現場。
▲戲劇學系博士生劉湘湘論文發表現場。
{{ $t('FEZ003') }}2024-01-17
{{ $t('FEZ014') }}275760-09-13|
{{ $t('FEZ004') }}2025-01-03|
{{ $t('FEZ005')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