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計畫簡介
「Shared Campus | 校園共享」平台的成立,是為了讓學生增廣見聞,體驗跨國、跨校和跨文化的學習經驗,以及增加與來自世界各地藝術領域的師生們有更寬廣的交流體驗。
『Critical Ecologies 生態思辨』課程兼參訪的講師除了國外蘇藝大客席講師之外,並邀請了花東幾個著名舞團和表演團體的團長,來和同學們分享創作過程和脈絡,如何以在地身份認同和經驗為出發點,琢磨出當代 原民表演的樣態,而牽涉到文化傳承、霸權、城鄉差距、離散、文化詮釋和觀光等貼切議題。本次參訪除了此子計畫主持人兼開課老師林亞婷博士,亦有多位課外老師陪同,包括張懿文(文創學程專任助理教授)、陳雅萍(舞蹈理論研究所副教授)、和徐文瑞(藝術跨領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與臺東原創基地總監(北藝大校友)黃秀玲女士(右三)以及台東卑南族高山舞集洪慶誠(左一)合照。
林亞婷副教授(左二)、陳雅萍副教授(左三)、張懿文助理教授(右二)、徐文瑞助理教授(右一)
▍執行策略
2021年「Critical Ecologies 生態思辨」子計畫由本校國際長兼文創產業國際藝術碩士學位學程主任林亞婷副教授執行。
從臺北出發,前往花蓮臺東探訪坐落在不同地域的原住民部落,如:卑南族的Palakuwan部落、泰安部落及建和部落;阿美族的冉而山部落以及太魯閣族立山部落等。在期間更參與了卑南族的普悠瑪傳統大獵祭(年祭)、卑南族的成年禮、報佳音Puadrangi、巨竹盪鞦韆與男子摔角等等年度盛事。
▲卑南族的成年禮,成年男子們從山上走下來來的一瞬間。
▲在palakuwan共歌同舞。
▲草原上壯觀的祭典設備。
▲建和部落的巨竹盪鞦韆。
▲在 Kakita‘an 太巴塱引靈祭祖儀場聽長老們講解祖屋對部落作為社區中心的意義,同時也解釋了圍繞這個地點的遷靈故事。
在探訪期間也接觸了兩個當地的舞蹈團體,分別是布拉瑞揚舞團及莊國鑫原住民舞蹈劇場。從原住民的生態細心觀察,在生活中每一個細節,如手工藝品的產出欣賞對生活的美學;藉由儀式和慶典體驗原住民對傳承的堅持與保留;在文化的交流下分享生活的理念;在月光下共同在篝火旁起舞。
▲最後穿上阿美族傳統服,和莊國鑫原民舞團的舞者們共同進行傳統樂舞。
經過了參訪之後,同學們有些許時間整理自己的經驗,和組員一起,凝結本學期的經歷, 做出創作上的回應和呈現。結果排成小型的發表會,有同學們的親朋戚友以及各學院的師生們觀看參與。作品的風格多姿多彩,包括融合現場音樂創作、聲音和身體律動的當代表演,卑南族傳統報佳音的沈沈浸式呈現,以及傳統一點的創作成果發表以及學術發表。
▲由舞蹈系表演主修研究生林俊毅、IMCCI國內生蔡歆妍、和IMCCI馬來西亞生李衛全同學組成的第一組「Arongay」當代表演。
▲期末呈現作品之一,音樂所博士生楊嘉維(左一) 、舞蹈系理論主修研究生朱靖文(左二)、文學所研究生李紹庭(右二)、舞蹈系創作主修黃程尉(右一)
▍成效與改變
經過『Critical Ecologies 生態思辨』課程、參訪以及作爲總結的期末呈現,過程中反映出了同學們的改變和成長。大部份同學更深度的認識身邊的人亦找到了表達自己內心想法的信心。於此同時,本課程的內容促進了國內外學生對台灣當地議題和族群的理解, 透過實地經驗和交流,能體會到當代原民社群所面對的挑戰,以及所採取的應變對策。
在「文化資產的保存實踐與詮釋轉化」一門課中預先對將要參訪的部落進行初步的認識,對當地情形、生活環境、歷史地理等做資料收集,以避免犯下文化禁忌的錯誤。同學們意識到,在異文化之間的差異達到彼此理解及尊重,是在必須先建立起來的溝通橋梁。
在過程中,參與的同學發現原住民傳統保留對抗旅遊觀光事業而改變了原住民原生態的狀況,亦被提出而做了深度的討論。在文化消費及觀光消費的影響下,原住民是否能繼續保有原來的傳承方法。而原住民是否能與時并進的情況下在傳承中作出更變?這些議題都是學生對原住民生態保有的好奇以及提問。
【歷年成果影片】
更多資訊請點►►Shared Campus | 校園共享專案合作計畫歷年成果頁
{{ $t('FEZ003') }}2021-10-26
{{ $t('FEZ014') }}275760-09-13|
{{ $t('FEZ004') }}2025-02-05|
{{ $t('FEZ005') }}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