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摘錄自CTL電子報《藝游誌》第040期(2022年12月出刊)
文/教學與學習中心 許妍甄
深植於心的社會學指引
玉鈴老師回想大學時期就對教育懷抱理想,民國七十六年進入臺大社會系,這一年台灣解嚴,大學四年正是臺灣政治與各種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時期,「那時候幾乎都是跟著老師在街頭上課!」這個時期,也是台灣經濟高速起飛,成為亞洲四小龍、躋身開發中國家的關鍵時期。課堂內、外,各種社會政治經濟議題的討論,從階級、貧富、公平正義到兩性平權等等,這些對於社會變革的學習與關懷,也成為往後所有生涯與價值選擇的重要指引。
大學畢業之後,老師選擇投入教育,一心想到偏鄉教育的現場,認為教育現場是社會變革的最前線。老師回憶當年,報名參加代理教師甄選過程中,從報名到面試,一路遇到所有人狐疑的眼光,臺大畢業生為什麼要選擇來國小當代理老師?!所以,也沒意外地,別人十分鐘面試被窮追猛打,老師只要三分鐘說服考官自己為何要來小學代理,然後就榜首錄取,「有一點像天命,從此以教育作為一種自身社會實踐的路徑」。
以社會實踐為起點的藝術教育
一年的代理教師之後,碩、博士階段研究重點分別在教育社會學、成人教育到性別教育。取得博士學位之後,初任大學教師第一年,就被指派接任該校學生輔導中心主任,接任三個月內,接二連三學生自殺、自傷事件發生,老師形容那三年真的是終身難忘的學習歷程,從社會學、教育、到輔導專業的學習,整個一路的歷練,直到來到北藝大通識教育中心任教,之後又轉任師資培育中心,老師說「我覺得來到師培是完美跨域學習的最後一塊拼圖!」從此,以藝術教育作為社會實踐的路徑,從個體身心的覺察、安頓、教育,到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連結、變革的呼喚,從微觀到鉅觀,從感性到理性,「我覺得很具身、很浪漫、更多可能性被有感的連結在一起,對所有差異的關懷,能夠透過更有張力的方式去表現出來、實踐出來,身處在藝術人的世界裡,我覺得很幸福」。
正如同老師所說,她在2015年第一次參訪由北川富朗所策劃,每三年一展的日本「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感受到藝術所蘊含的強大社會創新動能,感覺無比震撼。大地藝術祭自2000年開辦以來,已成為世界知名、透過藝術創造地域再生行動的經典案例。透過藝術家的創意,在人口外移、老化、交通不便與每年積雪長達半年、耕作不易的山區丘陵地區,利用廢棄學校、老屋、梯田景觀、地震、土石流災變現場的山川地景,邀請來自日本及世界各國藝術家進行創作、透過藝術為人口老化、疲憊凋零的山村重現生機,不僅重新創造人與土地、人與家鄉、人與人之間的連結關係,重現老人家臉上的笑容,同時也為地方帶來高度社會經濟效益。因著看見大地藝術祭所創造的巨大社會實踐動能,真實感受藝術如何重塑人與環境及社會關係、帶動地方重生,為老化鄉村裡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關係帶來改變。這些看見於是啟動了老師對於藝術與偏鄉教育議題的關注,體察到孩子本身才是改變自身命運與家鄉未來最重要的人,而藝術人文領域老師所能做的最美好的事,不就是教會孩子如何站上舞台,勇敢的表達自己,學習用自己的創意為家鄉上妝!
玉鈴老師來到北藝大的第二年就被任命擔任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後改名為教學與學習中心),是CTL第一任主任,建置非常多基礎制度、數位學習系統的根基,如TA制度、數位學習平台藝學園的建置等等,所有一切都是從無到有的發展過程。基礎制度與平台建置告一段落之後,老師常問自己要如何更貼近地做到「促成教師間對話與交流」?心裡也有很深的自我懷疑「一個不懂藝術的人,到底要怎樣去支持藝術大學老師的教師社群發展?」於是她與當時的教務長張中煖老師提出「藝醫共學計畫」,將藝術領域多位老師與醫學領域老師連結在一起,這也是推動跨域合作發展課程計畫的創舉,以身體出發開啟藝醫跨專業的對話,計畫第一年就召開過52場大大小小共學會議,現在想來仍然是件值得驕傲的事情!現在的教學與學習中心依舊在當時玉鈴老師所建置的根基下,努力創造教學與學習的最佳場域,聽著老師分享CTL的過去,萬分珍惜現在所擁有的。
與偏鄉藝術教師共學之路
在這次教學優良訪談前,與玉鈴老師的接觸是107年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老師申請的學門是競爭最為激烈的教育學門,我在心裡默默覺得能夠申請通過的,大概不是魔就是神!那是各種教育理論競爭的兵家之地,老師順利通過,是我第一個佩服的地方,拜讀計畫書與成果報告之後,也讓我重新看待北藝大的師培教育及偏鄉藝術教育。
「以藝術教育作為一種方法去進行偏鄉教育的支持、跟偏鄉教育工作者一起合作,這件事讓我變得很有感覺」,玉鈴老師分享帶著師培學生踏進偏鄉其實很不容易,遇到過無數挫折,老師形容一開始很像一個人帶著一群孩子行走在孤島上,沒有可以共鳴和相接應的人,隨著開始到藝教所開課,認識貢寮國中曾品璇老師,「那真是一位用生命在偏鄉教學的老師!」,「我覺得那是一拍即合,有了現場老師一起共學,一起輔導師培學生,學生也因此得到很好的支持」。
教育無法速成,培養一個老師的路很長,「要讓年輕師資生打從心底認同將藝術教育當作創作般地去面對,我知道這不是口說就能做到,這需要時間去實踐跟驗證」,老師心目中的藝術教師,絕對不是藝術專業表現不夠好的次要選擇,相反的,所有藝術家教師都是最專業的藝術創作者。
跨域共學共創的北藝師培教育
玉鈴老師說,師培就是一個小北藝,師資生來自全校所有系所!「這在北藝是很珍貴、很獨特的學習社群,是最能夠深入跨領域合作共創的場域」。以師培服務學習的藝術教育史懷哲營隊為例,「從教案設計到營隊籌辦,營隊出隊每次就是一個禮拜、十天,大家日日夜夜一起工作,所以通常回來不是變仇人就是一輩子的戰友」。玉鈴老師以跨域統整的方式,帶領師培生運用各自不同的專業,發展可執行且永遠充滿創意與驚喜的教案,透過營隊的合作學習建立起革命情感,從修課、營隊到一起組成讀書會面對畢業後的資格考試、一起成為藝術教育現場的工作夥伴,「那些難關與衝突只要能夠跨過去,就會到另一個境界」,也淬鍊出深獲各界肯定的藝術家教師。
藝術教育如同藝術創作,美感很抽象,所有人都必須經驗過才會理解那種感動,「藝術是可以串聯不同領域,並且將不同學科整合的」。108課綱之後,老師看見藝術教育更多、更具影響力的可能性,藝術成為統整所有學科學習的重要表現方法,藝術成為創新與跨域統整教學的靈魂。以近期積極推動的新媒體藝術教育與多媒體音樂教育的師資培育為例,我們此刻不開始,那就永遠是零;然而,一旦開始,即便初期只能做到10%的成果,那未來就無限可期了。作為教師,最可貴之處,就在於行動和勇氣。看見了問題,就很難視而不見,然後就是想方設法採取行動、積極介入讓改變發生。說到底,教師的生涯就是一段行動研究的歷程。
{{ $t('FEZ003') }}2023-01-07
{{ $t('FEZ014') }}275760-09-13|
{{ $t('FEZ004') }}2024-09-20|
{{ $t('FEZ005') }}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