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跨域混創回應學習-分項計畫「活水芬芳 III」-傳音、舞蹈、建文今夏島內「出走」,大溪田野帶回新養份
舞台中央,在飄落的桃紅色花雨中,舞者展現由梨園戲和傳統武術身段如台灣南拳的 身法功架,並結合當代舞蹈語彙,呈現而出的獨特舞姿。舞台左側,則可見到怡然自 得的琵琶和古琴演奏者撥弄琴弦,彈奏悠然古樸的樂音。舞蹈、音樂、再加上由張曉 雄老師積累多年的相片— 從大溪繞境到花草石木—投射於舞台後方布幕,生命的起 落,繁榮與衰敗,整體氛圍引領觀眾跟隨舞者與樂音的律動,進入數百年來閩粵移民 漂泊的時空長河,體驗時空流變,最終轉化成豁達開闊的胸懷。
結合現代舞蹈語彙與傳統功架的<一簑煙雨>。(張家豪攝)
傳音同學除了擔任演奏者,也成為舞台上被觀看的表演者。(張家豪攝)
藝術本就來自於生活的綜合表現
<一簑煙雨> 是由台北藝術大學傳統音樂學系和舞蹈學院研究生共同演出,十月底在關 渡藝術節呈現的作品。儘管演出總長只有一小時,但這齣融合舞蹈與地水南音 <客途 秋恨>、<太陽>、<憶故人>等曲目和現場即興的表演,可說足足耗費師生們三年的研究 探索與醞釀,才有今天的呈現。
時間回推到 2018 年,當時傳音系的蔡凌蕙老師獲知「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便詢邀 舞蹈學院張曉雄老師,是否願意在先前傳音系已打下與東南亞泰國、印尼等國傳統音 樂交流的基礎上、增添舞蹈元素?張曉雄老師不但一口答應,具備舞蹈專業,出生地 為柬埔寨的他,更將東南亞華人文化的議題帶入計畫中,開啟嶄新的觀照視角。曉雄 老師講述家族遷徙的故事,循序漸進地帶領對歷史和社會議題較陌生的學生們,深入 鑽研,積累更深厚的創作底蘊。
三年來,兩位老師帶著學生們或一起在教室上課,或走出校園,參與如桃園土地公藝術節活動,訪問越南,柬埔寨吳哥等地的傳統藝術工作者。除了拓展學習的地平線,在共學參訪的過程中,不同領域的碰撞、激盪、連結,也創造出跨域的可能與多樣。
然而,其實音樂和舞蹈的結合並非創舉。凌蕙老師指出,雖然目前在台灣,傳統音樂與舞蹈二者的演出似乎壁壘分明,但從傳統脈絡看來,音樂與戲劇、舞蹈本來應該密不可分。每每師生們來到東南亞,都可見到對當地人來說,習以為常的景況:舞者與樂師的完美搭擋。
為什麼這樣理所當然的結合,在現在的表演藝術中,反而變得十分少見呢?凌蕙老師對目前傳統音樂與舞蹈如此涇渭分明,並不是那樣認同,她反倒認為,藝術本就來自於生活,可以是視覺、音樂、肢體、服裝的綜合表現。因此,從開始進行「活水芬芳」至今,藉由走進東南亞的常民藝術,凌蕙老師和傳音系、舞蹈所的同學們愈來愈能體現從日常生活中提煉出藝術的核心價值。用心生活,用心體驗,正是藝術的活水泉源。
尤其對傳統音樂系的同學們來說, 相較於國樂與主流西樂,傳音本就是比較不為一般 人所知的領域,因此同學們或多或少會對自身所學產生懷疑。不過,凌蕙老師卻在與 東南亞藝術工作者交流時觀察到,雖然外語溝通充滿障礙,音樂作為抽象的表現又實 在難以語言傳達,在諸多不利的條件下,同學們和東南亞的年輕樂師彼此對傳統文化 的認同與保護卻是毫無歧異地相通。
值得一提的是,過往傳統音樂中被認為與中國京胡接近的樂器,沒想到傳音系的師生卻意外地在泰國發現,這個樂器更類似當地的二絃。雖然彼此語言不通,文化不同,但傳音學生們因著走進東南亞,反而對自己所學的,在台灣被當成邊緣冷僻的傳統音樂,更有自信。這份跨越地域的熟悉與親切感,凌蕙老師特別強調,可以撫慰同學們,讓他們不再覺得孤單。
傳音、舞蹈、建文三道活水交流
「活水芬芳」計畫執行至 2020 年卻出現不一樣的轉折,因為疫情限制,師生們無法再 走出國門,不過,限制卻開啟另一種可能。兩位老師靈機一動,索性將田野拉回國 內,不妨從台灣的民俗文化中挖寶。這時他們需要對台灣在地傳統,具備相當了解的 專家領路,於是老師們邀請「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的林承緯老師和同學們加入, 成為跨域計畫中另一道活水。
承緯老師為三所學院的師生於農曆六月二十日,也就是國曆八月九日起安排五天的桃園大溪活動,除了課程教學外,同時也讓師生們參與二十四日的關聖帝君及當地社頭的繞境,體驗一年一度的普濟堂慶典。他笑稱,「自己好像旅行社,花非常多時間在規劃,也多虧當地社團的大力幫忙。」
由林承緯老師打點安排,師生們來到大溪李騰芳古宅參訪。(葉亮圻攝)
同學們親自下場體驗「六二四社頭文化」。(葉亮圻攝)
儘管同為研究院所,承緯老師表示,考量到建文所和舞蹈、傳音學院其實先天本質殊異,差別在於,舞蹈所和傳音系本身的屬性為創作表演,因此在文化採集,研究文化,詮釋文化的角度上,和建文所可說取逕不同,因此在教學安排上,就必須以三院所的學生都能有相當程度的收穫來評估。
不同領域的同學們來到大溪,當然是以各自不同的背景領域來觀看、學習。
當建文所的同學們忙著在大溪老街尋找建築和民藝品的顏色,採集各種聲音,大口吃豆乾以便記憶嗅味覺,觀察工藝用品的造型時,舞蹈所的同學們正專注在觀看夜練、看社頭、看表演形態、目不轉睛地盯著繞境時常民走路時的身體律動與形貌。傳音的同學們呢?雖然他們身為傳統樂器的演奏者,但在思想跟性格上並不保守傳統,在大溪的這段期間,傳音同學們不但聚精會神,五感全開地聆聽在地北管,甚至還臨時應邀於關聖帝君慶生大典時登場演出。三方師生宛如在三個不同的意識場域,卻又共存於同樣的時空中。
同學們學習當地的習俗文化,每天可說「浸泡」在大溪老街裡,根據傳音的李邦儀同學說,「每天在老街游移,每天都能看到聽到不一樣的,新的東西。」舞蹈所的李家民則說,「自己對老建築特別有感,一磚一瓦所散發出來的時間悠長,以及代表的意義,都讓他充滿興趣。」
其中一天早晨,舞蹈和傳音的同學們必須一起置身古宅,為 <一簑煙雨> 拍攝網路宣傳 影片。在古宅的氛圍中,當舞蹈所的同學們一換上演出的衣裝,凌蕙老師坦承「自己 立即被震攝住」。或許是現場的氛圍彷彿穿越時空,同學們飽含力道與美感的肢體在 這樣的環境下更具張力,尤其當傳音同學們開始即興演奏,舞蹈所學生起舞時,不難 想見現場的氣氛有多吸引人。
於古宅中拍攝宣傳影片,肢體動作彷彿也融入漫長的時間氛圍。 (葉亮圻攝)
傳音同學現場即興吟唱與演奏,舞蹈同學隨樂音起舞。( 蟻薇鈴攝)
真正美妙的關係是平等的
雖然先前部分傳音同學和舞蹈所同學已具備共同修課的經驗,但邦儀同學非常坦白地說,「過往受到視覺觀看的影響,音樂往往會跟隨著舞蹈,並且因為缺乏信心,音樂淪為附庸,為舞蹈服務。」然而在這次大溪田野,以及之後為了演出而不斷練習的過程中,她逐漸領會到真正美妙的關係是平衡、平等的。雙方既不能彼此不理不睬,但也沒有誰高誰低,應該平起平坐,甚至有時候,音樂反而是主導,讓舞蹈跟隨。這樣的跨域合作狀態讓她感到自己在演奏上,似乎又更上層樓。
「安安靜靜」則是曉雄老師給出的互動模式,像是,舞蹈所同學們嘗試發展幾個動作,同時傳音的同學們也發展幾個音,這時舞者就依循音聲的韻律運用身體,透過肢體和音符對話,雙方就在這樣你來我往,不疾不徐的過程中,摸索探尋,逐步推展,自然撞擊,漸漸地便浮現基本節奏。
建文所的承緯老師表示,整體而言,這次的跨域學習是藝術與人文的合作,也是表演人與研究人彼此分享各自同異之處的體驗。這點可由建文所同學所扮演的角色看出端倪。
雖然建文所的同學無法加入演出行列,但在這趟的田野踏查過程中,他們卻私下被交付另一份任務。
是怎樣的重要任務呢?承緯老師先從田野的規劃解釋起。
承緯老師說:「由於舞蹈和傳音的同學們並非對台灣傳統文化非常熟悉理解,因此在移地教學的地點挑選上,必須考量可以接納師生參與的場域,還有更重要的是,雙方的進入門檻不能差距過大,所以,最後在諸多包含地點、時間、吃住問題的考量下,最合適的便是桃園大溪。大溪具備交通便捷,祭典儀式完備和社會脈絡清晰等各方面的優勢,也相較國內其他地方保存了更完整的傳統文化。」
接著在學生人數確定後,老師們便開設相關課程。以建文所為例,承緯老師以「田野調查與保存」這門課作為「活水芬芳」計畫的窗口,並且要求選修這堂課的學生必須先修過兩堂承緯老師的相關課程。
為什麼建文所的學生們在參與田野前必須有先備知識?原來因為在這趟大溪暑期田野中,建文所的同學必須擔任其他兩個院所同學們的引導,這樣一來,對台灣文化傳統、祭典、資產等,就必須具備相當程度的認識。
「如果全由老師擔任引導,」承緯老師說,「效果有限,所以學生之間的相互引導是很重要的。」所以這樣看來,建文所的同學們不但要參與活動,還得擔任另外兩所學生的小老師,要忙的事恐怕不比傳音及舞蹈的同學們少。
另外,由於人文類的呈現內容往往是靜態的,和動態的音樂舞蹈大不相同,因此在田 野之初,承緯老師便把建文所的學生分組。同學們必須依被指定的主題進行觀察,研 究,紀錄,而依照這些搜集而來的資料,最後經過同學們彙整,呈現在十八個展板 上,於<一簑煙雨>演出的同時展出,甚至,建文所學生們在關聖帝君繞境時所採集到 的聲音,也成為演出時的重要元素。
北藝大一直存在「出走」的歷史
夏天的大溪田野,讓 2019 年原已具備三十分鐘版本的<一簑煙雨>如同一株不斷成長的 樹苗,逐漸茁壯,繁複,生長出新枝椏。 曉雄老師融合在大溪經驗,從關帝君和同人 社相互扶持的力量背後,看見一百多年前當地發現煤礦,金礦,大溪的男女成為礦 工,以及隨之而來經歷工業化後的傷害。他說,「面對災難,卻不放棄對更好生活的 追求,」於是居民們找到了精神寄託,也找到社團互助,這又回到文化上的東西。」 最後呈現在觀眾眼前的, 是遭遇厄難卻昇華出的超越情懷。透過藝術轉化與再現, 曉 雄老師將蘇東坡的「定風波」辭意和其生活態度,相信土地與自然規律,順應生命軌 跡卻不妥協,依然耽美的行事作風,呈現在<一簑煙雨>中。
先前傳音和舞蹈的師生來到越南和柬埔寨的廟宇前,發現在本頭公廟、本頭母廟的旁邊一定有學校,因為這裡是華僑的精神中心,神明不但負責照管僑民的生老病死,鰥寡孤獨,也因著信徒的捐獻,廟宇和學校同時也成為延續華人文化的重要關鍵,提供當地移民後代華語文教育。
曉雄老師特別提到廟堂精美的木刻、雕工、剪簾、交趾陶,這些民藝物件,都堆疊成為舞蹈演出中的氛圍跟意象。而桃園大溪古宅,和東南亞殖民時代的建築,小洋樓,
窄窄的門面牌樓,院子很深,非常相似,不過再往內走,卻會發現古宅的風格其實並 不相同。雖然宅邸主人都是來自福建,但追溯自源頭,卻有可能有的來自陝西,有的 卻是山西。因此從建築的設計,細微之處,可看出先前的文化 DNA 或主人的鄉愁。
這也說明了為什麼雖然來到大溪做田野,但是,當許多人十分期待地問曉雄老師「會不會做大溪的什麼?」時,他卻笑答自己不會。不過從某方面來說,越南、柬埔寨、到桃園大溪,脈絡相通的文化意涵,其實卻早已在舞作中呈現。
林承緯老師表示,其實北藝大一直存在著「出走」的歷史。早些年,在邱坤良校長時代,戲劇系的學生就會在大甲媽祖的進香活動中粉墨登場。而在林懷民老師的時代,舞蹈系的學生也必須跟著大甲媽祖,一步一腳印到嘉義新港。因此,桃園大溪的這次繞境其實不是特例,並非空前,當然也絕不會是絕後,反而更像是延續北藝大過往的優良傳統。不過這幾年來,學校內跨學院的合作比較少有,而在不同學院合作教學之後還能有呈現展演的機會,更是少之又少。
繞境隊伍中可見師生一起參與的身影。(葉亮圻攝)
經過幾天相處,體會表演人、研究人間的距離並非那樣難以跨越。(葉亮圻攝)
「這次的合作很棒!」承緯老師說。特別針對舞蹈和傳音的同學來說,在經過這次的共同田野經驗和演出後,相信他們應該會發現,其實彼此間的隔閡並非想像中那樣無法跨越。甚至對建文所的同學來說,這更是個能認識老師口中的表演人,去思考何謂表演藝術和文化的難得機會。
「跨域並不可怕,」他說,「希望他們能混熟一點、排演都去看...畢竟這是極為稀有的 經驗,學生們經過五天的相處,一起生活,絕對和只是一起上課的效果大不同。」
跨域合作必須要「在乎別人」
對於不認識,不熟悉的人事物,產生不符合現實的揣想,甚至引發情緒,本來就是人之常情,不過在彼此交流認識後,到底會產生怎樣的觀感?是否會想再經歷一次跨域學習呢?
回應這個問題,李邦儀同學在接受採訪時則講起自己這次參與演出的謝幕經驗。過往 傳音的演出,下台敬禮時,邦儀手中都會抱著琵琶,然而因為這次她同樣擔綱演出, 依照安排,她必須於出場前將琵琶交付給舞者,因此謝幕時兩手是空的。邦儀說, 「以前可以用琴擋著自己,現在兩手空盪盪,不知該往哪擺放,充滿違和感。結果, 彩排時被叫下來,說待會要練習怎麼謝幕。沒想到連這樣的事都要重新練習...」講歸 講,但她最後卻笑著結論,「 不過,雖然累,一起演出的感動卻十分真實,現在想來 都還很開心!」
確實,過往各系所的呈現只需處理好專屬自身領域的,熟悉的部分,但跨域合作必須 要「在乎別人」。對邦儀同學來說,最難的地方是時間掌控,因為舞者和演奏者相當 不同,舞者很隨性 ,動作時多時少,但樂曲則有一定的時間規劃,所以倘若舞者多跳 了幾步,演奏者就必須多即興幾個小節。音樂必須時間化,但舞者則可依照氛圍不 同,隨時改變肢體 。「這是疲憊的,而且又不清楚舞蹈,只能一點一點磨合。 」
漸漸地,默契建立起來了,在兩首曲子內,她便大概可以知道舞者的肢體跟情緒變 化。 而且「舞蹈系的同學都很熱心。」這次因為她扮演的角色必須在演出中走下台。 從來不在意走路姿態的她,必須接受走路訓練,練習如何走得慢又穩妥,搭配舞者在 台上的速度,不至於過分突兀。因此當邦儀在走時,在她身旁替她撐傘的舞蹈系同學 悄聲提醒她,要從腳底貼合到地面,慢慢地去感受,感受腳中央的核心力量,愈細膩 地感受,就會走得愈穩。
「如果還有跨域合作的機會,」她說,「很樂意再參加,非常有興趣,不過應該是以後碩一小朋友的事囉,而且他們應該會更表現得豐富。」
除了更豐富,更多跨域火花,這次身為<一簑煙雨>藝術總監的曉雄老師則認為,「活水芬芳」作為高教深耕計畫,所謂的深耕,絕不是種完莊稼就結束,就把地荒廢掉 了。結構性的教育理念不該只是一次性。對於計畫的期許,他的企圖更寬大,更長遠。
「不見得一定是我,也可由新生代老師接手,希望能做得更廣泛,」曉雄老師說, 「 因為台灣有很多民俗民間的東西,值得去挖掘整理,與其說去想如何尋找台灣的身 體,台灣的本體意識,這容易走向虛無,或是一種意識形態,但如果扎扎實實接觸社 會所有的東西,去梳理、理解、消化它,才能做文化傳承,所以這應該是長遠的計 劃。」
<一簑煙雨> 在掌聲中落幕了,但對於師生們來說,無論教育,文化傳承,或是跨域學 習,尚待耕耘的土地並未隨著幕的落下而消失結束,水和大地都必須在綿延不絕的交 互流動中,才能保持彼此的生命力,才能生生不息。
(本文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學跨領域創作碩二學生 邵慧怡 採訪整理)
{{ $t('FEZ003') }}2021-01-08
{{ $t('FEZ014') }}275760-09-13|
{{ $t('FEZ004') }}2025-01-15|
{{ $t('FEZ005') }}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