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1') }}美術學院
{{ $t('FEZ002') }}美術學院|
計畫名稱:12G205-2高教深耕【美術】基本補助
計畫分項:色土生態文化考-染色、繪畫與塑造
具體策略1-2 視覺身體觸探:繪土與燒形計畫
執行單位:美術學院
作品的命題:內/外/之間
The Proposition of Works:Inside/ Outside/ Interspace
亞洲雕塑藝術專題講座與集中式課程
專題講座,問答時間的交流討論熱烈|陳平攝
個別作品指導與討論建議|陳平攝
工作室式的小班授課,讓每位修課的同學能夠有完整的一對一討論,但所有的同學都能一起分享與激盪,雕塑作品其實是需要長時間的打磨、切割等,注重在材料的取得和相處,在課堂結束後,同學將作品拍照上傳到課堂社團中跟李老師討論,逐步進行10月的工作坊成果展,展覽由張乃文老師帶領同學執行。
材料整理與機具的使用
李樹泓老師示範,並讓參與同學簽名作為交流的紀念,這件作品也在成果展中展出。
成果展開幕導覽(左)|陳平攝、 作品紀錄|吳承澤攝
作品與展場紀錄|吳承澤攝
成果展開幕合影|陳平攝
成果展覽臉書活動頁Event Page|https://fb.me/e/18BKv0B9X
以小觀大 — 印度細密畫工作營
古印度繪畫分為石窟壁畫與細密畫,而細密畫源自中世紀時期的抄本圖繪,在蒙兀兒王朝興盛(16~19世紀),其風格融合波斯繪畫的裝飾、印度古典稚拙的造型,與浮雕式的平面描繪、佈景式的空間延伸,提供了浪漫而異國的風貌。課程將從印度細密畫風格淵源切入,並介紹紙材,示範拓紙和顏料的調製,平塗、乾擦、排線等繪製手法,透過對印度細密畫藝術技術的重探,這種以阿拉伯膠,融合天然礦、植物色與金銀裝飾,藉助打磨基底材、乾式線繪的手法,能增益各類現代繪畫表現的可能性,尤其擴充水墨、重彩繪畫的變化性。
顏料原料與調製過程|黃崧菀攝
成果分享與建議|黃崧菀攝
不可量化的主體延展 當代性中繪畫的意志
視覺文化中平移近身觀看、晃動與聲光的推盪,如果繪畫也以它的方式發生類似的時代現象,那麼,可以思考面對繪畫研究此現象是自己情願被帶領,還是不夠謹慎被平凡的情緒逗弄。當代藝術面向社會大眾提出觀點的基本架構不變,繪畫如何可以持續維持在靜態中回應立場、處境和意志,顯露時代提增事物在條件範圍下所呈現的模式與價值。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郭弘坤教授主持,邀請藝術家陳聖頌先生,針對繪畫專題創作觀點、生涯實踐交流,舉辦一場座談會、兩場跨校繪畫作品討論工作坊,激勵繪畫創作整體環境的深入討論。
專題演講與觀眾提問|黃崧菀攝
工作坊中針對學生作品指導與討論|黃崧菀攝
{{ $t('FEZ003') }}2023-11-05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4-11-14|
{{ $t('FEZ005')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