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計畫名稱:08G205-18 共創敘事:從北投到世界--人文藝術跨域計畫
計畫分項:北投散步:歷史、環境、生活、記憶以及其展演計畫
具體措施:開設跨域課程
執行單位:文化資源學院
本次計劃以文化資源學院「生活」、「環境」、「街區」三個面向為切入點的子計畫,目的在於發掘、梳理、建構在地文化內涵,並串連大學、社區與公民團體等的媒介研發。一方面為凸顯在地觀點的歷史記憶之多樣性,各個社區/社群的地方認同、歷史記憶的焦點;此外,不同切入點的在地文化內涵之梳理,也會涉及不同類型、性質的資料之如何整合詮釋,如何再現與推動參與的課題都會有所不同,可以擴展本計畫目標在論述與實踐之多元性與豐富性。
參與子計畫的教師,會有教師社群的營造與討論。再依照子計畫的目標、展演、研究等,將課程作調整,除了原有的研究理論、知識訓練以外,也加入實作部分,讓學生能與地方社區/社群產生連結,進而回應他們的需求,共同擬定對策或者以新型態的方式展演。
參與課程的學生多半能掌握與社區工作的方法,例如田野調查、口述訪談、地圖路徑的建立、教案設計、繪本開發等技能。透過計畫與課程結合,讓學生畢業以後,能夠順利接軌社會,處理、回應社會的問題。
依子計畫分別結合課程有:
博物館與地方專題/博物館研究所黃貞燕老師
課程概要:課程中一方面以北投的公民運動、以及其生態環境博物館論述與實踐的演變為例,討論生態博物館論述在臺灣的特性與意義;一方面透過帶領學生學習、實作北投廟宇彩磁與溫泉飯店的調查與記錄,並探討如何建構北投百工之地方學內涵。
課程結合北投社區,北投廟宇彩磁達人王正雄與調查的學生
設計思考與實踐/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陳俊文老師
課程概要:本課程希望透過有系統的設計思考與設計方法,輔以原型製作與測試的方法,以及生活中創意發想的案例,在創新設計工作坊中,提出創新方案,可以實際在場域應用。本學期課程,將關渡平原作為實踐場域,與在地的「多寶學堂」學員形成合作設計團隊,進行創新地方媒體專案,運用各種創作形式呈現,達成有效學習。本課程就北投地區的關渡平原為場域,與關心地方藝文的多寶學堂以及生態保育關鍵角色的關渡自然公園合作,以設計思考方法,共同探討人文藝術及自然環境的永續性議題,並試提出觀點和解決方案。
課程合作社區夥伴多寶學堂共同討論
台灣南島語族群建築/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許勝發老師
課程概要:南島語族群的傳統聚落重視與周邊生態環境的互動融合,提供人們思考人群在地化適應的各種可能性,可作為了解北投溪流域聚落發展與生態環境關係之參考。本課程將在每學期安排至不同南島語族群之傳統聚落參訪之行程,帶領學生實際觀察聚落空間與周邊生態環境融合共生之景象,並討論其聚落景觀在未來實際生活中所可能面臨之挑戰與適應調整之可能。本課程以台灣各南島語族傳統空間文化體系之發展面貌,做為了解人群聚居與生態環境之關係的多樣可能性,提供人們思考北投溪場域歷史脈絡中聚落空間景象與生態環境互動的諸多進路。
邀請專業領域專家,成大建築系黃恩宇教授演講
台灣漢族群建築/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許勝發老師
課程概要:本課程主旨在了解台灣相關的傳統聚落與建築研究發展之脈絡,將可供北投溪流域相關聚落發展研究在方法選用之參考。課程中將以北投溪流域作為實際操作之場域,進行研究方法之擬定練習,以及北投溪流域之現地調查。本課程將透過各種傳統聚落與建築研究方法的回顧與探討,尋找適合在北投溪流域進行類似的空間與生態環境互動融合之研究方法,期能尋找更多面向的關注視野與分析方法,協助人們更多面貌的理解北投溪之空間場域。
邀請專業領域專家,中研院翁佳音研究員進行演講
{{ $t('FEZ003') }}2019-12-03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5')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