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1') }}傳音系、舞蹈學院
{{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計畫名稱:08G205-20高教深耕【校級計畫三】
計畫分項:08G205-20-4「活水的芬芳II」舞蹈學院與傳音系所課程計畫
具體措施:08G205-20-4「活水的芬芳II」舞蹈學院與傳音系所課程計畫
執行單位:舞蹈學院、傳音系所
此計畫為延續性計畫,著重東南亞文化與台灣之「專業、穩定、深入」的創作交流。秉著歷年成果微調、拓增,並呼應今年校級整合課程模組之多項精神,
在教學設計上更為著重(詳見本計畫亮點特色),已獲比單趟、單向交流更為有效之教學成效。
舞蹈系執行成果:
1.師生皆獲得大、小型表演兩種不同特質的演出,豐富其展演實務經驗:
於柬埔寨交流之呈現裡,著重深入異地文化之專業交流,因此選用小型演出之呈現方式,匯集了當地音樂、舞蹈專業人士前來鑑賞交流。使師生獲得更近距離的、更貼近當地文化的觀察,
與更為長時間與深刻的專業意見回饋。並同時實踐比大型演出更加細膩的肢體語彙、鍛鍊現場演出所需,更為嚴苛的表演要求。
於馬來西亞國際藝節之公開表演,著重推廣台灣舞蹈專業人才、提申學生於國際舞壇的曝光度,實踐大型演出的呈現。使師生皆演練了更為複雜的舞台掌控、畫面調配之實務,也訓練了富張力的身體表達。
2.開發未來舞蹈創作之可能性:
此種跨國專業交流,是藝術的,也是文化的實踐。參與的師生,一方面皆透過這個機會,獲得了異質於過去西方脈絡之舞蹈教學的滋養,並於展演中重新轉譯、詮釋的過程中,
思索融合原先創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學習附載著東南亞文化歷史的肢體表達方法,也使師生以其擅長的交流媒介(身體)觸碰到東南亞國家不同的文化向度,
並透過此種「向外」的視線,開啟重新回顧自身歷史的契機。整體而言,師生皆在過往學科所習得的「知識的」理解基礎上,收穫更直接、貼近其專業的「經驗的」文化理解能力。
舞蹈學院學生學習富含高棉族身體文化流變軌跡的柬埔寨舞蹈-Aspara仙女舞
舞蹈學院學生於柬埔寨學習猴子舞
舞蹈學院張曉雄主任帶領學生前往馬來西亞國際藝術節之座談畫面
傳音系所執行成果:
1.學生收穫各國傳統音樂之對照
透過東南亞移地教學、聘請國外大師舉行教學工作坊活動,兩方面的教學參入,使學生收穫除台灣民間音樂、中國之外,另一個亞洲傳懂音樂的重要資源——東南亞。在此經驗下,學生能對傳統音樂的認識,有更為全面性的視角,並結合過往所學相互參照,成為未來台灣傳統音樂之創發。
另,此工作坊於台灣執行,為台灣第一次的柬埔寨音樂教學,並啟用亞洲音樂博物館儲備空間。除了學生得以長時間向專業音樂教授學習,教授間亦交流了不同的教學方式,並彼此分享旅居歐美的亞洲作曲家創作,也得以在音樂中體驗文化差異、國界跨越與彼此尊重的意義。未來更希望再次以柬埔寨作為交流對象,將「活水芬芳I」關照各面向與「活水芬芳II」深入對話方式延伸,希冀「活水芬芳III」能促進學術交流,達到更深度的藝術融合。
2.深入的文化與音樂認識
本計畫帶領學生從東南亞的傳統樂器製作開始,訓練其音樂表現與表達,使得學生對「傳統音樂」此種深刻連結當地歷史、環境特色的藝術媒材,有依循脈絡的認識。而不只是習得技巧,將異地音樂作為風格化的運用。
學生學習如何以棕櫚葉與綿繩製作Sralay的哨子
學生與專業音樂演出人員交流,學習Takei、Roneat Ek彈奏
兩系共同收穫:
1.跨領域整合表演
最後,兩系以各自所學成果相互對話,在當地與專業人士交流演出。對兩系學生而言,彼此都是新元素的加入、質地的改變,也同時,是重新審視自身創作的契機,觸發學生思考突破媒材限制之當代創作。
2.音樂舞蹈展演實務經驗
專業舞台上的各型專業,本就互相配合。透過本計畫使舞蹈、音樂背景的學生們面對同樣的主題進行創作,再行結合的表演實務。使學生習得如何發揮各項元素的創作專業,而不將某一項專業淪為輔助,甚至是互相加總,但卻互相解消的狀態。
實務過程中,學生培養了專業的對等溝通能力、合作(而非分工)的共創能力、讓渡自身創作主權的調配....等專業展演細節。
{{ $t('FEZ003') }}2019-11-26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5') }}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