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時間:2019/11/24(日)
地點:臺南奇美博物館
主講人:奇美博物館基金會董事 鍾岱庭顧問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魏心怡老師
我們知道義大利是提琴家族首先征服的殖民地,早在十六世紀,義大利傳奇製琴師安德烈.阿瑪蒂(Andrea Amati)便立下現代提琴的典範。
繼布雷西亞(Brescia)製琴先驅之後,克里蒙納(Cremona)三大提琴家族阿瑪蒂(Amati)、瓜奈里(Guarneri)及史特拉底瓦里(Stradivari)發展出音色極致、
形式絕美的手工名琴,寫下璀燦的義大利製琴史詩。西洋古典巴洛克時期,提琴家族廣泛成為作曲家的曲目編制,器樂曲發展與提琴家族地位漸重,
追溯至十八世紀末,小型的合奏音樂在當時已經存在將近兩百年了,當時由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所組成的樂隊是最流行的合奏組合,
並且一直是室內音樂的主要形式,但我們有過親眼一見曾流傳在當時各大作曲家、演奏家們手中的那把提琴嗎?
位於臺南的奇美博物館為臺灣最豐富且數量驚人的提琴收藏地,此次由奇美博物館基金會董事鍾岱庭顧問來向我們娓娓道來每一把提琴的歷史經歷,
展示數十把的名琴。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是眾人皆知的魔鬼小提琴家,他驚豔的提琴炫技令人敬佩,且「猶如見到惡魔的幻影」,
而他這與生俱來的才華卻也成為葬身之地的詛咒。音樂學院的蘇顯達院長向我們示範這把曾陪著帕格尼尼巡迴演出的小提琴,時間快速穿梭至歐洲古典時期,雖不是帕格尼尼親自演出,
但琴聲的穿透力超越現代一般的小提琴,粗曠且兇猛,迴盪在展示廳間,似乎四周牆壁被聲音壓迫,在場屏氣凝神,彷彿所有人都被惡魔所魅惑,
也許當時被惡魔附身的並不是帕格尼尼,而是這把有著頑強個性的小提琴吧!
在長桌上的每把提琴靜靜地躺著,既滄桑又古沉穩重,在手工的年代,製琴師僅憑巧手與工具,一鑿一銼地摸索出提琴最完美的構造與形制,每把提琴代表的不僅是創作者的智慧心血
,更隱含數百年來製琴工藝的傳承與邁向卓越的歷程。在發出絕美聲籟的背後,提琴是融合多樣力學與製造工序的科學產物,相對於當今機械規格化的工廠提琴,
手工鍛造對完美音色與形式美感的追求,讓名琴超越了音樂用器,成為觸及美感經驗的藝術品。模擬重現有百年歷史的製琴與製弓工坊,藉由拆解構造、觀察製作流程,
揭開提琴扣人心弦、持續傳響的秘密,穿梭於前人遺留的各式模板、固定、測量、切割與雕刻工具之間,我們彷彿親眼看見,當年製琴師們投入專業時的動人身影。
鍾岱庭顧問講解並展示提琴
鍾岱庭顧問講解並展示提琴
帕格尼尼親手簽名
展示提琴與弓
蘇顯達院長與鍾岱庭顧問
蘇顯達院長示範小提琴
{{ $t('FEZ003') }}2019-11-28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5')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