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戲劇學院|
計畫名稱:08G205-3 高教深耕【戲劇學院】
計畫分項:國際鏈結(一)國際工作坊
具體措施:1-1. 「聲音工作坊」、1-2. 「偶戲工作坊」、1-3. 「2019陽光劇團工作坊」、1-4. 「STEPHEN WANGH葛羅托斯基身心表演訓練工作坊」
執行單位:戲劇學院-戲劇學系、劇場設計學系
本系邀請臺灣女演員、紐約長春藤哥倫比亞大學劇場表演藝術碩士─林微弋,於1/14~1/18為系上同學舉辦聲音工作坊,講授林克雷特聲音系統聲音訓練方式。
林克雷特聲音訓練為美國演員的專業訓練要求之一,可以協助同學找到適合自己發聲的方式。夏季公演的編曲設計老師亦一同參加。
藉由此工作坊,借用林微弋老師於聲音訓練之專業,本系繼續深耕學生對於聲音表達的訓練,對於呼吸、發聲部位及如何放鬆,相較於以往的訓練有不同的體會。
參與之學生於夏季公演《物種起源》呈現中,展現有別以往的聲音運用方式,並在全長2小時的演出中,得以妥善運用聲音,幫助演出。
工作坊訓練過程及合照,由戲劇學院提供。
邀請美國芝麻街布偶專業製作人及設計師,兩位分別為 Pam Arciero 及 Richard Termine,於寒假期間密集上課,不只自行操作及製作布偶,甚至成為演員進行排練,運用燈光及影像完成呈現。
課程豐富,包含各式類型如下:
物件劇場 Found Object
影戲 Shadow Puppet
娃娃屋劇場 Toy Theatre
懸絲偶 Marionette
手偶 Muppet
開放本系大二至碩班學生參與,總計20位同學,透過外籍老師進行純外語教學。安排純外語教學,兼具專業技能提升與實務操作演練之專題工作坊。
結業呈現另邀「無獨有偶」藝術總監觀賞,探討台灣偶戲現況與發展。
法國陽光劇團資深演員Maurice Durozier於2019年7月18日至8月19日駐校主持表演工作坊,帶領21位學員進行即興表演訓練。Durozier老師的工作坊延續法國陽光劇團的政治劇場/表演文化傳統,大致從即興表演訓練、社會關懷、技術劇場三個面向引領學員逐步建構個人/集體的表演文本。每週進入排練場上的表演訓練與創作之前,他會帶領學員執行一個時段的技術工作:準備道具、服裝、劇場空間裝置、與負責技術劇場工作的學員討論各項技術細節。在每週設定的技術進度就緒後,Durozier老師才帶領學員在安全的場域裡,展開即興表演訓練與社會政治文本的討論與想像。
不同於以往從經典文本切入,Durozier老師這次設定的主題為「2049年劇場是什麼樣子?」,刺激學員從表演文化、當代社會政治、資訊危機、生化危機、居住議題等面向去冒險,發展表演文本與場面調度,最終引起表演者與觀眾共同的反思,回歸人性的關懷與撫慰。工作坊在8月18、19日舉辦二場公開排練(open rehearsal),呈現為期一個月共同工作的成果。本次駐校,Durozier老師更邀請音樂家朋友Nathalie Joly訪校,於第二場公開排練後舉辦一場雙人音樂會,在嚴謹的訓練工作後串連起本系學生與二位老師的友情。
圖片為工作坊排練及呈現,由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提供 楊曜彰攝
紐約大學榮譽教授Stephen Wangh於2019年11月25日至12月6日駐校訪問二週,主持表演訓練工作坊,共計上課10天,總教學時數為36小時。本次工作坊於本校戲舞大樓T2204排練教室舉行,共計徵選11位本校學生參加。Wangh為學員引介「葛羅托斯基身心表演訓練」的技術指導。工作坊以「暖身」、「脊柱運動」、「葛羅托斯基練習」、「獨白練習」等階段性課程,引領學員覺知日常生活經歷與情緒對身體狀態的影響、讓身心過渡到表演狀態,探索身體感受-情緒─想像的連結,最後實現自身的「創意覺知」。在表演實踐上則是循序從形體、空間、互動、場景、聲音、文本,引導學員進入舞台創作狀態,培養個人重建-運用創意覺知的技術。
駐校期間,Wangh於11月27日(三)在戲劇系館T107教室舉辦「直視不完美:如何在危險的世界裡搞藝術?」專題講座,除了講述他從多年教學與劇場創作實務經驗中,檢證-演繹出個人方法的歷程與省思,並為接下來二週的工作坊提供概念引導,並嘗試在當代社會政治的危機氛圍中提點藝術創作與身體技術所能帶來的實現。本場講座邀請北藝大戲劇學系鍾明德、朱宏章老師參與對談,從不同的實踐與視野出發,映照探尋的路徑。
在工作坊最後一天12月6日的課程,Wangh安排了訓練成果總結與呈現,除了學員內部的自主回饋,亦邀請本校戲劇系表演領域教師參與觀察,並給予回饋意見交流,除了讓本校師生親炙Wangh投入表演教學逾半世紀的方法與思維,也促成本校戲劇學系在表演教學與演員訓練上和國際師資的實務交流。
本次工作坊之具體效益:
一、延續臺灣小劇場自1980年代以降開創的葛羅托斯基身體訓練資產,開拓當代表演研究與演員訓練新路徑:葛氏的表演訓練體系自1980年代由臺灣前衛劇場運動多位先行者,透過劇場實踐、表演研究、表演教學等面向的實踐,為臺灣小劇場開拓一片聚焦身-心技術與表演者內在脈動的風景。期間亦有多位劇場工作者與研究者持續累積具延續性的表演訓練傳統和研究議題。本此工作坊期望集結國內劇場工作者與研究者,在當代實踐語境當中延續1980年代臺灣小劇場開創的身體訓練資產,並且在個人的關心當中拓寬表演與身心技術的連結。
二、以身體訓練之技術與方法為基礎,扎根在地表演傳統,探索屬於當代臺灣的身體文化:葛氏表演訓練體系累積各時期的多元方法,其最終目標都指向表演者需要找到自己的方法去探尋來自個人生命史或文化傳統的內在根源。本次工作坊期盼引領學員領略葛氏表演訓練體系中回溯個人脈動的方法,並嘗試回溯自己的在地表演傳統,探索屬於當代臺灣的身體文化。
三、培育葛氏體系身體訓練的在地種子,開拓國內表演訓練與教學的新視野:本次工作坊參加對象以本校學生及教師為主,期盼通過密集的訓練與討論交流,引領學員領略葛氏表演訓練體系的基礎方法,並通過年輕表演者與研究者未來的實踐,儲存根植於葛氏體系的身體記憶,並開拓國內表演訓練與教學的新視野。本次駐校講學期間,戲劇學系碩博士班及劇場藝術處作研究所合開的課程「身體、儀式與劇場」亦將安排時間進行觀摩與研討,相信將充分充實課程學習內容。此次駐校講學後,Wangh亦將與「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劇團展開「身心合一,心之體操:表演訓練三年計畫」的第二年訓練課程,也將規劃本校師生加入這項技術交流計畫,帶領學員循序深入練習基礎技巧,並著手進入文本工作和場景創作,期望帶著年輕表演者一起成長,並共同檢視這套訓練體系在與亞洲臺灣的表演者相遇後萌生的可能性。
四、透過多元參與串聯國際葛氏表演訓練與教學網絡:本次工作坊除本校師生,擬開放國內表演藝術相關領域研究者和劇場工作者參與研究記錄工作,同時在密集互動工作中彼此理解,建立本校師生與國內外劇場工作者的連結,串連葛氏表演訓練與教學網絡。Wangh也將帶領參與工作坊的本校學生,進入「身心合一,心之體操:表演訓練三年計畫」的第二年訓練課程,一探大師訓練體系的核心,甚至進一步邁向2020年的劇場創作計畫《龍》。
{{ $t('FEZ003') }}2019-10-26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3-04-13|
{{ $t('FEZ005')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