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1') }}教學與學習中心
{{ $t('FEZ002') }}教學與學習中心|
計畫名稱:12G205-20高教深耕(校級)未來概念學院
計畫分項:3北藝學:書寫進行式
具體措施:3-1、3-2辦理《北藝學:書寫進行式》及協助北藝學專書出版
執行單位:教學與學習中心
北藝大關渡美術館助理研究員 王曉華
(本文收錄於《藝游誌》電子報第45期)
《北藝學.1:創造的凝視》是由2018年啟動的「北藝學」書寫計畫第一至第三屆逾六十篇投稿論文中,選出全文通過並完成外審的論文集結成書,共計收錄了七篇涵括文資、美術、舞蹈、表演、影像等領域的博碩士生研究論文,呈現對北藝大四十年來創作實踐與藝術理論研究的深度反思。
圖1 《北藝學.1:創造的凝視》封面(提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出版中心)
圖2 2023台北國際書展北藝大出版品展示(攝影:王世邦)
於2023年台北國際書展的新書發表會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陳愷璜校長以構思「北藝學」書寫計畫的時空背景為開場,揭示出藝術展演與社會實踐的緊密關係,《創造的凝視》主編、博物館研究所廖仁義教授從藝術生產所帶有的自省意涵,為強調「現在進行式」的「北藝學」賦予意義,而《創造的凝視》出席作者、美術系博士候選人許鈞宜則分享透過第一至第三屆論文投稿,實質上對個人在研究題旨的開展大有助益。
圖3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陳愷璜校長提出為何構思「北藝學書寫計畫」(攝影:李俊諺)
「北藝學」是以「北藝大」為域,鼓勵碩博士生透過書寫探究北藝大在藝術實踐、研究取徑、國內及國際能見度與影響力的書寫獎勵計畫,於2018年正式啟動,目前已進行至第六屆。主催本計畫的陳愷璜校長在分享會上指出,設立於臺灣文化藝術意識抬頭關鍵時刻的北藝大,從「國立藝術學院」到「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始終以藝術作為跨域連結及實踐的方法,熱切地進行社會參與。這些由展演所驅動的社會實踐,除了記錄於《藝術之道》(2017)、《藝術社會實踐展演誌》(2022)外,甫邁入創校四十週年的北藝大,在藝術創造力及實踐量能上,皆已蘊含著飽滿的創造力、反省力、批判力、前瞻力與實踐力,一部拓展北藝大在藝術展演、創作、教學等研究成果,以及與國際交流、國家政策、社會環境鏈結向度,透過探求藝術在過去、現在與未來時空的知識生產,以建構北藝大的論理與學說(-ology)可能的書寫計畫於焉產生。
《創造的凝視》主編廖仁義教授接著透過藝術實踐中所內蘊的反身精神,將從藝術生產到反生產,乃至於反省生產視為是一段創造性凝視的過程。而也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北藝學」從不在於自我歌頌,更不意在形成一家之言,而是在當下此刻持續性地反省北藝大創校以來的藝術生產。此外,廖仁義教授亦論及作為「北藝學」第一本論文集,《創造的凝視》一書論文收錄的原則、過程及取捨。
圖4 國立臺灣美術館廖仁義館長分享編輯初衷(攝影:王世邦)
最後,以〈當身體流變為影像:從何曉玫舞作《默島新樂園》到《極相林》之間的特異路徑〉一文收錄於《創造的凝視》中,現為美術系博士候選人的許鈞宜則以「限地書寫中的稜鏡視角」為題,分享在論述主題的限地(北藝大)前提下,「我們是誰?」、「我們身處在何處?」成為轉動其論文書寫的引擎,而「一位研究者據此能夠動用什麼?」則轉化為對個人研究關注的探尋,從而多維敞開他的研究視域。
圖5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候選人許鈞宜(中)分享參加北藝學書寫計畫的收穫(攝影:李俊諺)
【歷史講座資訊】
2023年1月31日(二)14:30-15:15
台北國際書展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講座區
與談:
陳愷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廖仁義(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
許鈞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博士候選人)
【書籍資訊】
《北藝學1. 創造的凝視》
作者 奚昊晨, 郭謙, 梁廷毓, 樊香君, 許鈞宜, 朱星朗, 凃倚佩;
總編輯 陳愷璜
ISBN 9786269523535
規格 平裝 / 224頁 / 18.6 x 26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定價 350元
撰者
王曉華|北藝大關渡美術館助理研究員。研究關注於在藝術創作中作為表達媒介的物件,如何成為持存與轉化記憶之條件。
{{ $t('FEZ003') }}2024-01-19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4-01-23|
{{ $t('FEZ005') }}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