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深耕辦公室|
高教深耕計畫 音樂學院傳統音樂學系 專題系列演講《亞太世界:地方與亞太樂器博物館》
時間/地點:
2019/10/07(一)13:30-15:10 音樂系二館M2205
2019/10/08(二)13:30-15:10 基進講堂
2019/10/09(三)08:30-10:10 音樂系二館M2205
主講人: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 蕭梅教授
非常榮幸能邀請到上海音樂學院的蕭梅老師來和我們分享上海音樂學院東方樂器博物館的典藏之路,敘述一切如何從上海音樂學院的樂器典藏館開始,一步步成長為如今的模樣。
演講從歷史開始,講到館藏、思路、學術研究、對外交流,最後到心得分享。比較有趣的是館藏和思路的部分,而這兩點也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可以放在一起討論。
東方樂器博物館的館藏主要是針對東亞的樂器,其中分為四大部分:中國古代樂器、中國現代樂器、外國民族樂器、少數民族樂器,比例如下——中國古代樂器 9%、中國現代樂器 42%、少數民族樂器 19%、外國民族樂器 30%。可以發現現代樂器的比例其實相當高,占了將近一半的館藏。
「今日之物為明日之文物」便是最核心的想法,蕭梅老師還特別舉了一個例子:「我做了三十幾年的田調,雖然不是很長的時間,但很多少數民族可能都消失了,那時候覺得不重要的東西都送人了,今天回來看,就覺得那些東西充滿價值。」次外、「有目標、有針對、有步驟的藏品收集」、「借助學術活動的收藏」也是另外兩個館藏思路。
同時蕭梅老師也特別強調樂器在「用」的部分,一味的收藏而不拿出來反而是降低了樂器的價值,而展覽也不能只展出這個樂器,如果可以更要表現出這個樂器所代表的文化背景和意義(例如古琴)。同時也可以拿來教學、甚至結合科技才能更好的發揮樂器的價值。
在心得分享的時候老師也有一個觀點十分有趣,「學演奏的人其實比較吃香,因為他們可以直接演奏,讓人們能直接接觸到音樂本身。」一般大家都會覺得理論出來比較好找工作,可是在傳統音樂界似乎卻是背道而馳,傳音系的潘汝端老師也有類似的想法,現在的傳統音樂缺的其實不是研究學者,而是演奏和傳承的人,因為當音樂從現實中消失後,剩下的一切研究其實都是徒勞。我想這也是傳音系讓理論組也要修南北管的理由。
收藏不只是收藏,更要能展覽出來、研究、甚至使用,同時盡力去維護我們所剩下的,用現在來追憶過去,我想這就是上海音樂學院東方樂器博物館的終極目標!
{{ $t('FEZ003') }}2019-11-28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4-01-15|
{{ $t('FEZ005') }}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