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深耕辦公室|
發布單位:計畫管理人|
《傳統在地文化之參訪—新莊响仁和製鼓廠》
日期:2019/10/10(四)
地點:新莊响仁和製鼓廠
早期的北台灣地區發展最為迅速的是新莊,可以追溯到淡水河的河港航運發展,因新莊地區持續繁榮,民間各種娛樂活動也日益活躍,街道上隨處可見「戲館巷」「布袋戲巢」,這些象徵各種戲班與廟會活動愈來愈繁盛,而活動中不可或缺的道具,就是能帶動起氣氛的鼓,自此新莊地區的製鼓業也跟著蓬勃起來,其中最為人所知的鼓廠就是「响仁和鐘鼓廠」。
响仁和鐘鼓廠,迄今已有百年的歷史,最初由阿塗師在西元1924年所創立,原先名為「响仁和吹鼓廠」,主要製造嗩吶和皮鼓,在二戰後改為鐘鼓廠,改成以製鼓為主。這幾十年來响仁和一直堅持純手工製造,從阿塗師時期到他的孫子王藤先生,鼓廠歷經了祖孫三代,而堅持用手工、天然製法也跟著鼓廠傳承了下去。
上圖是鼓廠人員製作鼓身的過程。
製作一面鼓,包含鼓身和鼓面,尤其以鼓面最為複雜,要先將水牛皮浸泡在水桶,將腥味和牛毛去除,完成燙皮的步驟,之後因牛皮非常的厚,必須按照順序先將牛毛除去,再來是削牛皮底層的脂肪,想要將脂肪層削的漂亮則就需要考驗師傅的經驗及技巧,最後拿至陽光下曝曬,等到水分蒸發掉,一面鼓皮就完成了。此外,除了製鼓過程的些許因素會改變鼓的聲音,使用的牛皮部位,也都會改變一張鼓的音色。根據師傅的說法,在講究天然的製作過程中,不使用藥水浸泡牛皮,因為使用化學藥水不但皮會有味道,牛皮的觸感也會比較硬。
响仁和是現今世界上少數仍然以純手工製作大鼓的傳統老店,在台灣約有九成以上的廟宇都向响仁和訂製,還有許多著名表驗團體也都使用響仁和的鼓,包括朱宗慶打擊樂團、漢唐樂府、優人神鼓等等,甚至接獲世界各地訂單,聲名不但享譽全國,也受到世界各地打鼓人士的肯定,一張好的鼓,除了做工的技巧,還需要師傅在手工製作的耐心,據師傅所說,當有人向响仁和訂製鼓時,最先都會被問知鼓要放在哪、用途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因為放置鼓的環境都會影響到音色的變化,所以响仁和會找對於保存鼓最好的方式去為客人客製化,必要時還需要親自過去觀察地理環境,因响仁和對於品質的要求,讓他贏得了「台灣鼓王」的美名,自此新莊與製鼓工藝也畫上了等號,鼓藝也成為了遠近馳名的新莊在地文化。
為了延續在地文化,在王錫坤師傅子承父業接下響仁和後,更不斷地改良與創新製鼓的技術,甚至在鐘鼓廠旁成立了「鼓文化館」,開放民眾免費預約參觀,每當有人來參觀時,師傅都會與來訪者解說每個鼓的創作理念,以及製鼓的流程步驟。
上圖為王藤師傅正在解說製鼓的流程。
圖中是鼓文化館裡展示的一部分,可以看到响仁和榮獲台灣工藝之家的認證,為國立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所頒發,左側的是以响仁和的鼓所編製的爵士鼓,演奏出來的聲音較一般爵士樂來的渾厚。
文化館內也有較特別的藝術品,像是這張圖中的鼓,鼓身是由藝術家在响仁和的鼓身彩繪。
這是文化館內的五音鼓,也是臉譜鼓,利用不同的音色詮釋三國演義中人物的個性,以個性做鼓聲,以臉譜做鼓面,表達出濃厚的傳統意境,讓民眾產生共鳴感。
這是阿塗師製的鼓,也是响仁和的回憶,已是約八十年的老鼓,但鼓聲仍是渾厚純正。
文化館內收藏以响仁和的鼓為主軸,再加上一些師傅的收藏,有來自世界各地不同類型、材質的鼓,館內的每個鼓皆有不同的背景和意涵。在現今的社會中,製鼓算是傳統行業,因傳統的東西保存不易,响仁和成立了這個文化館,
除了推廣鼓藝,讓更多人知道以外,也是保存藝術的形式,讓它在各個藝術、宗教和節慶中發光發熱,延續的民間藝術的創作精神。
{{ $t('FEZ003') }}2019-11-28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4-01-15|
{{ $t('FEZ005') }}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