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美術學院|
計畫名稱:13G205-2高教深耕【美術】基本補助
計畫分項:島嶼感知:國際夥伴鏈結與文化研究
具體措施:2-1 向自然取色:創作轉譯計畫
執行單位:美術學院
繪畫議論2023-2024
郭弘坤教授主持並邀請兩位臺灣重要藝術家郭維國與楊智富到校,從自己作品發展與時空背景的關聯性,分享作品並與學生交流,同時由美術系碩士班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研究生黃家怡,以研究者的角度提問,共同探討繪畫的發展與可能性。
楊智富老師分享,與主持人郭弘坤老師與研究生黃家怡
郭維國老師講座現場
(文/節錄自美術系碩士班 黃家怡 講座紀錄)
維國老師介紹了許多有關繪畫作品的創作歷程,在繪製草稿時也會使用許多攝影的技術,「我」這個角色首先在藝術家的自我拍攝中出現,在草稿畫面中呈現出有趣的並置,如藝術家所說:「透過對於自我形象長時間的觀察與描繪,逐一加上裝扮的物件,賦予象徵性或隱喻性的意義。」而這個敘事的機動性,有沒有一種驅動力在裡面?另外「我」放置在這個敘事的中心的身份為何?在許多討論的文章中都提到了戲劇性,自身也認為創作就像是導演般安排一場表演?因此是否可以說,畫中的空間就像是一種「部署(dispositif)」?其中具有的雙重性,這是自畫像或他者?
藍染與創作實驗成果展
自然色農場採集藍草與製藍體驗|杜岳軒攝
展場紀錄|潘彥碩攝
彭意茹作品《藍懶的肺》|潘彥碩攝
洪馨妤作品《煙花》|潘彥碩攝
陳亮璇作品《Peeling Map》|潘彥碩攝
光之屋─龜茲、塔波、阿爾奇壁畫·臨摹工作營
|課程簡介|
古龜茲壁畫以印度雕塑為原型,因地制宜,按照佛教文本內涵發展出獨特的繪畫形式、層次秩序以及空間觀念,由此孕育出東方繪畫的母語。立足於實地考察的經驗基礎,本計劃以工作營的形式,引導學習關於龜茲壁畫的媒材、美學淵源與臨摹實作方法,進而探討東方媒材的文化多元性。 此次工作營的學習範圍包括:
1. 傳統材料的取得與加工方式 - 色彩繽紛的壁畫表面下,透露著古人就地取材,「身土不二」的智慧。透過不同材料的準備過程,熟悉其屬性與鄉土連結。
2. 壁畫的敘事形式 - 古代畫師如何將繁複的故事內容轉化為意象語言,簡明有力地傳達佛教理念與情感,並巧妙地將石窟內部結構與平面繪畫相結合。
3. 壁畫的現狀臨摹 - 在時間錘鍊下而形成的斑駁、裂痕與剝落的現狀,讓人能夠穿透繪畫表面的形式,關注礦物顏料的層面建構邏輯,並探討「跡象」的意義。
追溯東方礦物色「質」的淵源,也正可以揭秘當代膠彩畫「層 」的新境。對於東方媒材創作者而言,在提供另一種思路的衝擊下,能夠重新審視如何建立「在地化」的個人表達,是光之屋計劃的核心目的。
|授課教師|
袁家珣 Chumik
生於台中,齋浦爾皇室畫院畫師,現工作於台北、南投。
2010至2012年於芝加哥藝術學院主修新媒體藝術,後赴敦煌、青海熱貢、四川德格等地研究天然岩彩媒材。2015年開始旅居印度,在宮廷畫室學習細密畫期間,感受到來自筆墨之間的細微覺察與明心見性。
袁家珣的創作植根於跨文化美學思想與敘事形式的長期探究,並致力於運用天然媒材的生命力,展現土地與內在情感的多重對話。作品收藏於齋浦爾城市皇宮博物館,以及英、美、法、港、台等地私人藏家。
近年回台發表岩彩畫藝術的研究及創作成果,2022年於北藝大開設「美術學院印度細密畫」工作營。 其「光之屋─龜茲、塔波、阿爾奇壁畫研究」計畫,榮獲2023 亞洲文化協會(ACC)紐約總會全球徵選Ford FoundaFord Foundation Endowment Fellowship。
|時間|2024.12/9(一)、12/16(一)10:00-17:00,共兩天。
|地點|美術系 F211大素描教室
從壁畫的基底開始做起,利用土石與稻草稈,搗碎並混合材料,乾燥後呈現凹凸與龜裂質感|黃崧菀攝
壁畫完成合影|廖育瑩攝
{{ $t('FEZ003') }}2024-09-15
{{ $t('FEZ004') }}2025-03-05|
{{ $t('FEZ005')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