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美術學院|
計畫名稱:13G205-2高教深耕【美術】基本補助
計畫分項:島嶼感知:國際夥伴鏈結與文化研究
具體措施:1-2藝術及其全球史:同心圓計畫
執行單位:美術學院
講題:新生民主的迷思: 泛美和平後的亞洲當代性
The Myth of Incipient Democracy: Asian Contemporaneity after Pax Americana
主講人:鄭大衛(策展人、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
時間:4.17(三)
│講者簡介│
鄭大衛 David Teh
作家、策展人,也是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副教授。他的研究橫跨藝術史、批評與文化理論,主要聚焦東南亞現代與當代藝術。他執行過的策展計畫包括「不真實亞洲」(2009第55屆德國的奧伯豪森國際短片電影節)、「錄像漩渦」#7(2011, 雅加達)、「信號傳播」(2014, 曼谷金湯森藝術中心)、「不合時宜者:現代性的散佚之頁」(2017, 柏林,世界文化中心)、「回歸」(2018, 光州雙年展)。最近,他與Ute Meta Bauer、Amar Kanwar共同策展第十七屆伊斯坦堡雙年展。鄭大衛的寫作經常發表在Third Text、Afterall, ArtMargins、Artforum.他的「泰國藝術:當代藝術的貨幣」由MIT在2017年出版。他同時也是2018年,Afterall 展覽史系列「藝術家對藝術家:1992-98清邁的獨立藝術節」共同編輯者(與David Morris合作)。2024年,鄭大衛將會在新北市美術館的駐村計畫中,著手台灣方面的研究。
│講題內容│
當當代藝術被安排在區域的概念中展示或收藏的時候,當代藝術到底告訴我們關於區域的什麼?
不像國家,亞洲區域的中介性本身既沒有製造當代藝術,也沒有將當代藝術歷史化,所以區域一直是一種承諾性的框架,用來描述藝術的世界性維度,不會對單一國族與全面性的全球前景有任何懷疑。但是,究竟誰在編撰這些區域的詮釋?他們真的比較不把區域詮釋當作手段,或者沒有那麼還原論嗎?
這次演講,將追溯冷戰以來東南亞藝術的關鍵大敘述、傳統與現代的緊張關係,以及兩者在最近國際展覽中大體上的調節。還有,這樣的辯證敘述,最終將如何?在什麼時候?轉變成別種型態?還有,是什麼樣的能動性驅使這樣的改變?如果這麼幾十年下來,現代國家的民主流變,已經是藝術史敘述主要的情節,那麼,國族性的貨幣流通在今日全球藝術巡迴路線中已經顯得蒼白了。
隨著當代藝術陳述著區域故事的時候,漫長的亞際知識理念史-前國家與前現代—也許可以重啟。這樣的當代性可能掩蓋了怎樣的老舊的階級觀念,或者新的區別辨認的觀念。
講題:關係的藝術歷史:展覽製造與戰爭中的藝術
Translocality Relational Art Histories: Exhibition Making and Art in the War
主講人:Ronald Kolb、大坂紘一郎、黃琪惠、蔡昕曄
時間:10.23(三)
計畫名稱「無邊界藝術:後災難時代的社群」
交流地點|日本東京市、橫濱市
撰文|藝術跨域研究所 二年級 傅達仁 (本文為節錄)
本次參與由黃建宏老師帶領的計畫延續了關渡雙年展近年來聚焦在「原生性時間」(Indi-Genesis Time)的思考進行驗證及推進,原生性的時間是一種就地創生的時間、一種如何隨時隨地與環境產生關係性及跨物種的時間。在這樣的原生性時間的前提下,疫情之後人們如何去打破舊有的框架去重建社群的關係,如何去思考人跟人之間的社群狀態,如何去思考人跟時間及空間的關係,或是意識的質變關係,這些或許都必須回到一個最原初的狀態去思考。
希望藉由這次參訪去實地考察日本對於關係的建立甚至是社群的重構的思考在藝術世界裡是以何種狀態呈顯。並期許自己在觀看雙年展及各美術館的展覽時可以意識到這種聚集資本、資源的大型展覽背後是試圖將當地與世界時間同步的狀態,去思考同步性的時間及原生性的時間張力關係。
參與東京藝術大學開幕展覽與發表
(左圖)展覽海報,擷取: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網站 (右圖)展場2樓策展工作檔案展示,拍攝:傅達仁
|
|
|
|
這個展覽透過日本對藝術的形容門檻過高作為展覽的開端,透過“踩下門檻 Step on the Threshold” 邀請來訪者進入室內和室外、藝術和自然、以及日常生活和美術制度之間的空間的展覽會,試圖去模糊藝術與非藝術的邊界,讓大家可以站在邊界上觀看內與外。開幕活動將來參與的人分組,透過不同的路線去行走在展場內與外。我們這組先是以表演藝術家ジャスミン・重村・リー (Jasmine Shigemura Lee)的演出拉開序幕。ジャスミン・重村・リー的演出在現成物及投影當中穿梭,並且在表演中透過變換不同自製的衣物去演繹對於自身文化認同的探索。導覽與開幕式結束後和東藝大師生聚餐與交流,接著便是由北藝大參與的學生及校友進行發表。
北藝大參與本次計畫的同學未來將會於東京藝術大學進行自己的創作、研究的發表,於是本次東藝大參與成員也包含了國際藝術創造研究科住友文彥教授、學院院長及碩博士生參與討論。我發表題目為:Named Biennial After location。主題聚焦在雙年展、在地性、政治性、綠島人權藝術季、橫濱三年展等幾個關鍵字去討論,並且針對東藝大學生策展“踩下門檻 Step on the Threshold”進行簡單的評論及討論,老師及同學對台灣的政治生態與藝術生態進行諸多的討論。
我在東京藝大發表,拍攝者:張庭甄 |
參訪橫濱三年展「野草――我們的生活」
|
野草――我們的生活主視覺,擷取:易遊網 |
這次的展覽是兩位中國籍的策展人進行策展,也是橫濱三年展第二次是非日本籍策展人進行展覽策劃。這次展覽兩位策展人以魯迅的詩《 野草》作為展覽的大框架,試圖去討論疫情後的重新啟動、重新連結。以一種相當誠懇的腔調在觸及關乎自身的問題,不再以巨大敘事作為包裝,而是赤裸的去面對所有的問題。
|
|
橫濱美術館館方進行解說,拍攝:張瑋倫 |
3/24於上野咖啡廳討論橫濱三年展,拍攝:張瑋倫 |
這次展覽的範圍涵括多個場館,橫濱美術館作爲三年展的主展場,其餘還包括舊第一銀行橫濱支店、BankARTKAIKO、橫濱皇后廣場、元町.中華街站地下街,甚至是原本就是藝術參與社區的黃金町Bazaar2024或是新興的藝術空間BankART station都被這個巨大的三年展一起涵括進來。
展覽的空間散落在整個橫濱市,我們利用了兩天的時間從東京搭地鐵到橫濱去看展覽,則是在東京上野的咖啡廳跟黃建宏老師討論橫濱三年展相關的議題,我們談及的問題橫跨展覽論述、魯迅之於中國及胡適之於台灣、日本及中國的地緣政治、展覽機制、美術館作品空間配置、作品意涵、各展覽場館的交互關係等等的問題。
|
|
橫濱美術館展場作品,拍攝:傅達仁 |
舊第一銀行橫濱支店展場作品,拍攝:傅達仁 |
|
|
BankART station展場作品,拍攝:傅達仁 |
黃金町Bazaar2024展場作品,拍攝:傅達仁 |
返台後與橫濱三年展策展人:劉鼎、盧迎華線上討論會
在回台灣後黃建宏老師邀請橫濱三年展的策展人劉鼎、盧迎華跟我們進行討論。首先我們先針對在橫濱三年展所見所聞進行簡短的5分鐘匯報,之後由黃建宏老師主持劉鼎、盧迎華一一的回覆我們所提出的疑問及批判。我所提及的問題圍繞在兩位策展人作為中國人,但本身中國的藝術家偏少(排除香港的話)、多重的場地及策展人所想觸及的地緣政治是如何去思考的。
4/15與橫濱三年展策展人線上交流,截圖:張庭甄
{{ $t('FEZ003') }}2024-07-15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4-10-29|
{{ $t('FEZ005')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