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江濡因專案規劃師_「國家鐵道博物館規劃與公民意見搜集」講座報導
1887年,臺灣第一條鐵路正式開通,象徵了現代性的起源,1935年落成的「臺北鐵道工場(現為臺北機廠)」則見證了鐵道歷史與火車維修史,也是未來國家鐵道博物館(以下簡稱鐵博)的預定地。作為未來國家級的博物館,籌備處如何規劃一個符合公民需要「活的鐵道博物館」呢?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邀請任職於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的江濡因專案規劃師,分享鐵博的任務以及透過搜集公民與專家意見而形成的規劃內容。
首先江濡因規劃師帶我們回顧2012年臺北機廠決定搬遷時,因舊址位於臺北市精華區,因此被覬覦開發成其他用途,引發了公民保存臺北機廠的抗爭。後來在熱心人士的保存運動下獲得全區保留;2015年公告為國定古蹟,並於2019年由文化部成立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推動鐵博的規劃,納入公民社群的意見,朝向動態的鐵道博物館方向發展。
在建構博物館的過程中,籌備處舉辦了多場的公民意見工作坊,例如2019年4月舉行的「鐵博公民星期日」邀請大家想像博物館的可能性,探討園區如何與市民生活有所連結;活動中也有鐵道相關社群設立攤位,讓公民與鐵道社群能夠互相交流。此外,籌備處舉辦的「臺鐵員工回娘家」、「臺北機廠露天吊車臺概念設計」等徵集故事與空間設計競圖活動,未來都可能成為策展的一部分。同時現正展出的「北廠∙北敞」則以議題市集與圓桌會議的方式,讓公民們互相表達對鐵博不同的立場與想法。除了公民的建議,籌備處也諮詢了國內外鐵道、文化資產、博物館各領域的專家,術業有專攻,原本各持己見的專家們也是經過了協調後達成規劃共識。
鐵博整體建置預計於2026年完成,願景為推動鐵道的再生與新生,打造「活的鐵道博物館」,在這樣的想法下,籌備處有四項建置博物館重要任務,分別是研究典藏、展演教育、場域建立與公共服務。循著這四點項目,在總體空間規劃配置圖中,包含著主場館、教育中心、研究典藏庫房、戶外展示區、鐵道劇場等區域,同時有多棟建築為了因應十年後的觀眾,保留著彈性運用的空間。
最後,江濡因規劃師也引導參與講座的同學進行一場鐵博的公民意見工作坊。工作坊分成三組,每組寫下對於鐵博教育與溝通模式的建議,提出了火車密室解謎、鐵道尋寶、舒壓旅行、創客工作坊、園區與學校跨學科的教學等有趣的活動。透過講座的分享以及工作坊的進行,我們得知了鐵博的規劃過程,以及共同思考了這個時代所需要的博物館特質是什麼。
國家鐵道博物館籌備處 專案規劃師 -江濡因 |
講座參與同學 |
公民意見收集工作坊-1 |
公民意見收集工作坊-2 |
公民意見收集工作坊-3 |
公民意見收集工作坊-4 |
{{ $t('FEZ003') }}2019-11-06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5')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