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總辦小編|
一、學校整體校務發展與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相關之具體制度與承諾
北藝大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階段性推動包括:前期建立「淡水河流域地圖」,盤點在地發展及產業需求議題,邀請國內外師資共同擘劃藝術文化地景藍圖;中期以培養學生的專業與跨域實作能力為核心,創生區域生態聚落,落實社會實踐;最後因應不同時代的社會及環境議題,以專業藝術力投入實質面的改善及問題解決,形成地區深耕的創生文化經濟,落實帶動在地產業創新發展與技術升級。目前執行情形如下:
(1) 大淡水河計畫:擘劃大淡水河流域特色藝術文化地景藍圖為目標
美術學院師生「淡水河前驅計畫研究」及「藝術介入社會: 前期田野調查」,進行淡水河流域踏察研讀、城市游擊活動,評估特色聚落作為藝術實踐據點的可能性。
由文化資源學院師生進行北投區文化資產調查,透過跨域課程鏈結社區課題,以生態博物館思維為策略,思考北藝大如何擴展「北投」詮釋與再現的可能性。
延伸閱讀:北投廟埕學堂
(2) HI-FIVE 國際學習聯盟-藝術做為跨文化理解與溝通的媒介
本校 USR 計畫以籌組 HI-FIVE 國際學習聯盟為核心平臺,107 年計畫鏈結臺北市北投區、新北市淡水和萬里區 5 個國小及北投區公民會館,以當代跨文化藝術實踐為主題,透過高教資源補足與增強地方小學國際教育環境。(USR計畫專屬網頁)
(3) 促進藝術資源融入在地與社區,推動全民美感教育,提升生活美學前瞻力
本校主動積極和社區、社會鏈結關係,使藝術牽動社會環境與公共議題,帶動地方繁榮發展:
A. 以展演創作為平臺的藝術教育推廣:每年校內師生專業成果呈現,及關渡藝術節、關渡電影節和關渡國際動畫節等國際型重要的藝術交流平臺活動,讓在地觀眾、學生與國內外藝術家面對面交流。
B. 以藝術為社會實踐的服務學習:本校藝術服務學習主要以地方學校、特殊族群對象或機構,包括弱勢關懷與陪伴、老人/兒童/社區經營、醫療服務、國際藝術村、公益傳媒等,107年共開設 25 門服務學習課程或活動,參與學生數約 365 人,服務受惠社群人數由 106 年 200 人提升到 830 人。
(4) 建立激勵制度,提高教師參與動能:本校「延攬及留住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支給原則」,獎勵校級計畫及跨院合作方案計畫績優教研人員。107 年亦研擬「教師及研究人員產學合作績優獎勵辦法」,積極鼓勵師生參與各項推動計畫。
二、學校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之整體組織運作
學校成為區域發展、地方創生推進者的整體作為
(1) 整體組織運作
本校研究發展處擔任 USR 計畫的統籌單位,積極協助各計畫主持人拓展本校與地區盟校、社區單位的連結,從行之有年的協助中小學藝術教學翻轉,從實務培養學生「做中學」,另串連部會與地方政府資源,活躍地方創新藝術節慶,共創永續價值。
(2) 整體作為規劃
北藝大整體校務發展與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規劃,以淡水河流域作為本校藝術與當地「再」關係的途徑,為藝術投向社區藝術與「新」類型公共藝術,積極建立與在地政府、社區、企業、社群的長期對話機制,以藝術生產作為一個「社會總體」的「再」關係,共同型塑淡水河流域永續發展願景。執行方向有:
A. 教學現場的實踐擴增:專業課程的展演呈現必須走入場域、公眾,將屬於「個人」的專業轉化為「公眾」的能量,也因此,展演教學本身即是一項社會實踐的過程。舞蹈系畢業班「服務學習-舞蹈製作」課程,藉由全省巡迴演出的機會,進行「推廣舞蹈藝術,培養舞蹈觀眾」。
B. 以河流相關主題的跨藝創作計畫:從淡水河流的意象中獲得啟發,觀看臺北這座城市的生命諸貌,以水流為主體核心進行創作呈現。
2018鬧熱藝術節踩街與民眾互動
C. 產官學共創獨具區域特色的藝術節慶平臺:
辦超過 20 年的關渡藝術節,兼具城市、文化、產業面向,亦展現本校「以展演驅動專業藝術教學」的辦學定位特色,且讓藝術與文化資源深入在地社區,真正做到全民美育生活化、優質化及普及化。關渡雙年展、關渡電影節、關渡國際動畫節已成為國內外專業人才與作品交流的平臺,亦是該領域產官學界重要的年度盛事之一;而關渡光藝術節以科普藝術工作坊啟動新媒體藝術經驗啟蒙,打開科學與藝術交鋒的無限想像;鬧熱關渡節以「綠色、環保、零垃圾」的文化節慶,串聯在地單位合作,引領關渡人和諧、幸福、綠色環保的永續生活方式。
以上均為本校以身為藝術大學的專業高度,結合公部門計畫,逐步延伸至大淡水河流域各級學校、醫院、企業、公部門、民間社團及社區等,帶動城市文化活動的創意能量。
{{ $t('FEZ013') }}
{{ $t('FEZ003') }}2019-10-29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5')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