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幸福1+1度C】 2019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服務隊
瓦祿部落-東河國小
帶隊老師:郭佩奇
出隊日期:2019/07/07~07/13
課程日期:2019/07/08(一)~07/12(五)
此次計畫期待透過藝術的交流,傳統與當代藝術的碰撞,本土文化珍貴的根源與年輕學子們分享,
並於當地展出呈現,以不同的方式保存傳統。
計畫內容
計劃透過為期7天的藝術交流,北藝大學生深入部落東河國小,與小朋友互相學習,有學伴、夥伴、藝術家朋友的概念,
在課程中會安排由北藝大學生為隊輔與當地工藝老師的教學,互相學習,課程包含認識部落生態植物與採集,
竹編與原住民編織工藝,馬賽克鑲嵌,最後共同完成東河國小教學樓一二樓廁所前的馬賽克鑲嵌畫,
與竹編藝術的大型公共藝術,並長期設置於東河國小。
受服務單位
苗栗縣南庄鄉東河國小
授課教師群
北藝大:郭佩奇(領隊老師)
部落:風順恩、Iban、陳秀玉
授課地點
東河國小活動中心
東河國小人數:20人
北藝大助教:7人,1領隊
郭佩奇
|
新媒校友
|
領隊
|
游懷茹
|
新媒
|
三升四
|
張綺惠
|
舞蹈系
|
先修二年
|
沈婷玉
|
新媒體藝術學系
|
三
|
周佩穎
|
藝跨所
|
碩一
|
李季恬
|
動畫系
|
三
|
詹陳嘉蔚
|
美術系
|
四
|
執行成果
前置期我有先前往瓦祿部落,實際與當地的東河國小校長開會,並且與當地的部落老師包含泰雅族與賽夏族的編織工藝老師面談合作方式,
由於瓦祿部落是我於去年曾於此地駐村的地點,並且也參與了其中瓦祿文化節與賽夏族的巴斯達隘(矮靈祭),因此與當地部落長老熟識,
才結下了此次服務的緣份,服務單位-東河國小,是以瓦祿部落為中心,方圓10公里內的唯一小學,也是以賽夏族為主的小學,
周邊部落的族人小孩上學都會以東河國小為主,否則就要下到山腰的南庄才有學校,而賽夏族在台灣是人口近乎最少的民族,
其特色祭典與神話皆是人人皆知,最有名的矮靈祭祭典已被列為人文世界文化遺產,但因為時代的演變卻要日趨絕跡,深感危機的東河國小,
於近五年內與社區合作,由山上石壁部落的泰雅族織女來教瓦祿部落的賽夏族織女編織,找回屬於自己家族的圖紋,
再由賽夏族織女老師從幼稚園的小朋友開始,傾盡全力的推廣民族教育,包括神話故事的傳導,傳統音樂的傳唱,編織技術的傳承,
都是國小近年來一直在發展的目標。因此在美術的體驗方面,希望透過此次藝術服務的參與,將我們在北藝大所學的西方美術教育,
當代藝術結合傳統工藝技術,嘗試藝術的可能性。
服務對的培訓期間,只有三次上課,其中包含第一次的計畫說明,第二次的醫療培訓課程與第三次的部落導覽與工作分配,
此次的服務比較特別的是,有一門鑲嵌藝術課與相見歡的舞蹈課是由北藝大的學生帶領,其他課程與部落老師合作,教小朋友編織,最後再由北藝大的學生組織安裝於空間中。
省思與建議
一、本服務學習課程/活動/校園志工安排之價值
藝術一直以來都是心靈層面的價值勝過實質層面,在這個越來越快速雨激烈競爭的社會,好不容易走到最高藝術殿堂的北藝大學生,在藝術的涵養勢必是比一般人較高的,但是對自我生涯的發展上,
何以能取得藝術的養分?帶領學生走出舒適圈,看看部落裡的孩子,不一樣的文化,才是此次服務學習的目的,除了服務別人也提升自我,並從團隊合作中學習。
二、在教學課程/活動/校園志工上如何引導學生服務與學習
「自願」是一個個人對於自我提升與願意付出的期待,因此我的出隊活動隊員是採自願徵選式的,只要願意、時間上可以配合的學生都可以參加,並於第一次開會就清楚的說明此次出隊的目的與服務內容,
大家都同意了,再參與。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因為如此,不會有被迫而不願意參與或難配合的情形,當問題發生時,我會讓學生先自己嘗試解決,若真的不行,我才會出面處理,服務中的工作分配,
也是將大方向講清楚,作法如何,我都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做法,由此大家才能一起成長。
三、推動進行時遭遇之困難以及可能解決之道
最大的困難是與部落溝通的部分,因為一開始與部落的組成關係較不熟悉,所以與窗口的溝通上有一些誤解,後來聯繫人確定固定之後就好了。
學生心態上的差異會造成後續出隊服務的品質,如同只是為了畢業門檻而急於為了補足缺的點數來參與出隊的學生跟自發性的為了活動而參與的同學,積極度與配合度就會有明顯的落差,
前者甚至是連行前的會議都未能參與的情況下,就有發生出隊集合時間遲到,來到部落衣衫不整、精神注意力不集中、不參與活動等情形,在下次若有此發情形,應考慮不予收此學生,除了會造成團隊的向心力不足,
在所有人都很忙的情形下還需要為了這位同學擔憂,實在不妥。
四、安排服務學習應注意事項
安排服務學習需要一個明確的目標與計畫,如此,學員與合作老師皆能朝共同目標努力,過程中方向也能較為明確,就算遇到一些意外也能快速的法其他辦法解決,並且達到相同目的。課程方面,
以此次出隊為例,有配合部落織女與獵人的教學,因此我們北藝大的學生角色比較是藝術陪伴的部分。行前的教師培訓方面,因為每個學生的專業都不相同,因此可以就試教的感受去做建議。
心得
服務對象含括低年級到高年級的20位不等小學生,因年紀的差異,對於知識的吸收了解和肢體行為表現能力上自然會有所不同,故同一套課程需要給予不同的協助和引導。除了課程服務之外,
小學生會有非課程的需求(例如:身體不適、蚊蟲叮咬、拌嘴告狀等),身為服務者的大姐姐,必須要有耐心和隨時應變的能力。
/周佩穎-跨域所一年級
來到東河國小,用著陪伴的心態沒有太多距離,反而比起「服務」來得融入。也瞭解到自己其實和小孩們一樣幸福,開始反省皆處在自然環境,
學習資源頗為豐富,我們卻總是欲求不滿,應該學習東河的「接納」就會發現其實自己擁有的很多,不需要一直許願。
/張綺惠-舞蹈貫二
一週的時間,進入部落生活,並不是很長。畢竟生活並不是一週就能體現,透過老師、孩子們作為在這裡生活觀察的對象我才了解,原來觸手可及的環境,可以連結的這麼深刻自然。
我們取用大地的竹子、構樹、黃藤...等,便可以編織一切所需。這裡的孩子與師長的帶領,我看見的並不只是純粹的學習,當孩子們無所畏懼的在剖竹子、鋸木頭,那是一種自然的為了生存的學習。
相較之下,自小在都市長大的我,害怕的多了。當你捨棄掉恐懼、傾心學習,我才知道原來砍竹子的大刀也只是工具,而砍下的竹子,又能在製做成編織的工具。環環相扣,
就成了能在這裡生活的方法。
/ 詹陳嘉蔚-美術系大五
這是第一次參與有關於藝術服務隊的活動,從一開始在北藝大的培訓到最後一天在苗栗東河國小結訓都是很新鮮的體驗。領隊很細心的照顧每一位成員,也處理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狀況,
讓很多也是第一次參與其中的隊員也都能有很好的體驗,不管是行前說明和醫療課和那幾天需要用到的材料或是配車等,在分配工作上也讓每個人都能有自己能好好發展和想像的地方。
/ 沈婷玉-新媒系大三
這次是我第一次參與藝術服務隊的出隊,原先只是很好奇藝術服務隊在做什麼,因此在大學最後一個暑假參與出隊.自己以前就有許多帶兒童美術的經驗.年齡都與這次參加營隊的小朋友相仿,
但沒想到差異是如此大,成長在山林中的小朋友,比起城市裡長大的孩子,更願意學習,也更勇於冒險,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生長的環境也是山裡,自己第一次到城市裡讀書時的種種不適應,多年之後沒想到自己也生長成了都市人的樣子,
看著原住民小朋友們天真可愛活潑又積極解決問題的樣子,我覺得他們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也看見了很多不同文化的底蘊。這是一次非常好的體驗。
/ 游懷茹-新媒系大三
瓦祿部落其實離自己的老家不算遠,「賽夏族」也確確實實在課本的台灣地圖上看過其分佈位置,可自己一點也不了解這個地方和這個文化!
從第一天來到部落,就感受到自己身為異族在當地備受關注的眼光。
/ 李季恬-動畫﷽﷽﷽﷽﷽﷽﷽﷽﷽﷽﷽﷽這位同學﷽﷽﷽﷽﷽﷽﷽﷽﷽﷽整`動畫系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