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報導來源:關渡通訊《「北投百工 廟宇彩磁」體驗工作坊》
https://w3.tnua.edu.tw/painted-china/
張貼人:貓小編/ 發佈日期:2019-11-18
文資學院「廟埕北投學堂」活動於 11月2日在北投磺港後福安宮舉辦「北投百工:廟宇彩磁」工作坊,在博館所黃貞燕副教授帶領研究生們與北投在地達人的精心策劃下,設計闖關遊戲、廟宇文化解說及彩磁製作體驗等活動,帶領參與學員們體驗不統的廟宇彩繪文化。
高等教育深耕計畫108年「北投散步:歷史、環境、生活、記憶以及其展演」本學期以「北投百工」為主題,藉尋找隱身在北投的工匠,透過不同的形式,道出他們精彩的人生創作歷程。這次邀請到的主角為傳統藝師王正雄先生,身為北投在地人的王老師,一手創辦了「力固企業有限公司」(正雄民俗工作室),為北北基許多廟宇建築留下了豐富的彩繪裝飾作品,而該公司同時也是目前國內僅存少數持續製作「彩磁」的商家之一。
此次工作坊首先由研究生們進行北投彩磁的口述訪談,為「小學生」設計專屬的文化體驗,介紹北投不同於一般廟宇特殊的裝飾美學。在兩個小時精彩的講座中,除講解說明北投彩磁的發展及圖案典故,認識福安宮的廟宇空間與神明和八仙的傳奇故事外,並透過投影機、幻燈片重現當時畫工們製作彩磁的樣貌,最後也安排學員們進行彩磁製作。 而工作坊參與的學員則是來自各國小之學童,地點特別選在由王正雄老師於1970年所參與擴建興工的磺港後福安宮舉辦活動,別具意義。
黃貞燕副教授表示,北投為臺北市地區廟宇密度最高的地區,其中約28間廟宇有著彩磁裝飾。臺灣傳統建築上的「彩磁裝飾」分別於西元 1930 與 1970 年代被大量運用於傳統建築裝飾,舉凡屋脊堵、廊牆、窗框、門框等,大幅取代傳統的建築裝飾如石雕、木雕、彩繪、剪黏等。而北投磺港後福安宮建於1877年,並於1970年重新改建,正值北投溫泉產業的鼎盛時期。其中特色之一,是在廟宇牆面鑲有的大量彩磁裝飾,並能看到當時溫泉旅社的捐獻名單或是宣傳廣告。
王正雄老師則說到,北投位於大屯火山南麓,藏有質地優良的陶瓷土原料,遠至清朝福建漢人移居台灣,至國民政府治理時代,皆曾寫下一頁頁的陶藝產業之輝煌發展歷程,直至西元 1980年代,「中華陶瓷公司」停業及貴子坑陶土因環保禁採,才結束北投「陶都」的美名。
此外,北臺灣部分廟宇承作的施工廠商多是從北投陶瓷產業轉型而來,專做廟宇建築彩磁裝飾的業務,也因此,彩磁裝飾的製作技術和表現形式隨之改變,延伸出新的型態與樣貌。
投入創作彩磁製作50餘年的王老師強調,耐洗、耐酸且色彩不易剝落,也是彩磁裝飾的最大優勢,十分適合廟宇牆面需要大量的宗教文化故事圖像,裝飾製作使用。現場王正雄老師也親自示範傳統轉印彩磁製作技巧外,所有與會學員們透過自己天馬行空的發想,動手繪製獨一無二的彩磁,最後由王老師帶回窯燒使其定色後,再由研究生們協助回寄給各個學員們留作紀念。
文資學院「廟埕北投學堂」系列活動旨在重申廟埕做為地方公共空間的定位,借助當代文化資產教育方法、規劃不同類型活動,讓參與者重新認識、體會北投地區與信仰、廟宇、祭典與陣頭等有關的北投學內涵,也讓在地團體有一個新的、與當代社會交流對話的平台。
攝影 王世邦
{{ $t('FEZ003') }}2019-12-03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5') }}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