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災與美術:關於日本列島的唯物論式基盤
簡介
北藝大博班實驗室 系列演講 II:
戲劇化的方法——思想與藝術的創造性遭逢
【特異點VI:事件 Événement】
●椹木野衣 專題演講〖震災與美術:關於日本列島的唯物論式基盤〗
講者介紹|椹木野衣(Sawaragi Noi)
椹木野衣,1962年生。日本當代最具代表性及影響力的美術批評家,知識幅員橫貫於當代哲學、後現代美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化研究、日本戰後美術史等諸領域間。同志社大學文學部文化學科畢業。現為多摩美術大學美術學部教授及藝術人類學研究所所員、美術評論家聯盟常任委員長。其豐沛密集的著作和言述遒勁引領了90年代起迄今的日本美術批評風向,1998年於《日本.現代.美術》一著中所提出的「惡所」(悪い場所)概念更強勢改動且主導了近二十年來戰後日本研究之視角與史觀,眾多批評家、理論家等均可謂沿循於其所攤展出的理論輿圖下共同林立起「當代日本」。
1991年,出版首部評論文集《擬態主義:浩室音樂與盜用藝術》(シミュレーショニズム ハウス・ミュージックと盗用芸術),通過對當代流行樂所頻繁操作的「取樣」、「裁切」、「混音」等新興技術之討論,揭示出90年代以降的文化新動向;並大量究析以漫畫、卡通等大眾文化為創作主題的日本年輕藝術家作品,為當時逐漸展露頭腳的村上隆等藝術家提供了最佳的理論護航。
1995年,歷經阪神大地震及「地下鐵沙林毒氣事件」後,其論域轉向於戰後日本美術批評,並於1998年出版重要代表作《日本.現代.美術》,激起學術界與藝術界的強勁波瀾。其指出,「遲來的現代性」令戰後的日本作為一處「惡所」,僅能於文化無法蓄積的遺忘與惡的反覆中,在缺乏「歷史」的空洞裡存有。2005年,作為此作之續篇的《戰爭與萬國博覽會》(戦争と万博)發行,由國家動員藝術以行政治宣傳之用的觀點出發,析論展示於大阪萬博中的「萬博藝術」與太平洋戰爭時期的戰爭畫之相似性。
2011年,開始於《美術手帖》上連載「後美術論」專欄至今,並已於2015年集結作《後美術論》一書,收錄14篇過往所發表的論作。此書由流行樂手約翰.藍儂與前衛美術家小野洋子二人之遭逢所激盪出的「音樂與美術之聯姻」作為嚆矢,以探勘各項既成藝術範疇受建制、領域化前的混沌與潛在強度,並嘗試提示出嶄新的藝術批評方法論。
2015年,以《後美術論》(2015)獲第25屆吉田秀和賞;2018年,《震美術論》(2017)受頒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賞(評論部門)。
其他著作尚有《藝術誕生於空無一物之處》(なんにもないところから芸術がはじまる,2007)、《反藝術入門》(反アート入門,2010)、《域外藝術入門》(アウトサイダー・アート入門,2015)等逾二十多部。
講綱|
1995年,以西日本的代表性大都市神戶為中心,發生了死傷超過6400人、留下慘重受災紀錄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長居於東京的我,即便倖免於直面災難,內心卻受到了極大衝擊。對於終戰過後誕生的我來說,目睹一個城市因頃刻間的搖撼而近乎壞滅的形貌,這是頭一遭。過去總以為那不過是電影或科幻世界中才會發生的故事,然而,這回它卻成為了真真切切的現實。從那時候起,我體悟到,此些座落於日本列島上被喚作「都市」的場所,是同巴黎、倫敦、紐約等孕育出眾多先進美術的歐美代表性都市間存在著某種根本性的差異的。我於是將日本這處歷史的連續性總是遭俄然截斷而難以蓄積,並無盡反覆著遺忘般的場所命名為「惡所」,且認為,在「惡所」中,美術的面貌和行蹤同樣透過相同的反覆與忘卻受潛在性地支配著。
至2011年,日本再度發生了東日本大地震,罹難者、失蹤者總計近兩萬人,大海嘯襲擊了東日本太平洋沿岸數百公里之地,諸多的城鎮因而湮滅。這使我愈益強固了對於「惡所」的確信。由於天災,破壞遭無窮反覆,而這乃是肇因於日本列島底部的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間疊錯且持續傾軋的地殼構造。這樣的地殼構造與唯物論式的辯證法意義不同,此不可逆地決定著於其之上成立的全數社會或人文構築的無意識式下層結構,通過如何的工學技術均無從改動。加之以因東日本大地震引致的福島原發事故,三座原子爐熔毀造成大量放射性物質外洩,致使國土的一部分迄今仍封鎖禁行。為使放射性物質的強烈能量衰減,需耗費的半衰期起自數十年,依據不同狀況甚至可及至數萬年的行星性尺度般的時間。
置身於日本列島這般唯物論式的下層結構之上,以及這處不絕召喚眾多自然災害的「惡所」當中,本質上轄屬人的經營事業的美術將如何可能?通過本次演講,我將結合我自身現在圍繞美術所從事的實踐,嘗試思考之。
關鍵詞|惡所、震災、藝術史、記憶與遺忘、破壞與復興、永恆回歸
與談人|林于竝
日本國立廣島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系副教授。早期曾加入蘭陵劇坊及筆記劇團。主要研究領域為日本現代劇場、藝術評論與劇場空間文化論。曾經擔任台新藝術獎提名觀察人、日本導演競賽評審、日本東京國際藝術節(F/T)駐地劇評家等。著有《日本戰後小劇場運動當中的空間與身體》(2009)、《日本戰後劇場面面觀》(2010),譯有《文化就是身體》(2011)、《藝術立國論》(2017)等。
建議閱讀文獻|
椹木野衣,1998,《日本.現代.美術》,東京:新潮社。
椹木野衣,2017,《震美術論》,東京: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