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文資學院|
計畫名稱:13G205-6 高教深耕【文資學院】
計畫分項:文化資源的產學鏈結
具體措施:3-2【文創學程】在地原民性跨領域藝術交流
執行單位:文資學院-文創學程
課程名稱: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創意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IMCCI)-《全球在地原民性專題》及美術學院藝術跨域研究所《技術、生態、原民性》課程
活動主題:屏東縣戶外教學兼田野研究
活動地點:
第一天04/26:屏菸1936文化基地、長榮百合國小
第二天04/27:斜坡上的藝術村(伊誕工作室)、雷斌工作室、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長榮百合國小
第三天04/28:峨塞工作室、武玉玲工作室、江雅蕾工作室
活動內容:
這次「屏東縣戶外教學兼田野研究」,是臺北藝術大學藝術創意研究國際碩士學位學程(IMCCI)「全球在地原民性專題」及美術學院藝術跨域研究所《技術、生態、原民性》課程的一部分,旨在透過實地參訪,深化教學。課程由張懿文老師、徐文瑞老師、葉銘浩助教,以及IMCCI和藝術跨域研究所的學生們共同參與,為期三天。在這期間,我們參訪了相關博物館,並實際拜訪了多位排灣族藝術家,深刻感受到他們的文化創作精神,也促進了同學們的成長和學習。
第一天,首先參觀了位於屏東的屏菸1936文化基地,是一個結合多媒體展示的新型博物館。從一樓的菸廠博物館開始,了解製菸的歷史和相關知識。之後,參觀了二樓的客家文物館,由導覽老師帶領我們領略客家常民的生活經驗。接著到了三樓的原民館,在郭悅老師引領上,參觀常設展覽「斜坡上的子民Kacalisan」,透過排灣族和魯凱族的文物,學習這些居住在斜坡上的族群的文化、精神與故事。
博物館參訪結束後,便驅車前往禮納里部落的長榮百合國小,並由著名藝術家,也是展覽「斜坡上的子民Kacalisan」的策展人伊誕.巴瓦瓦隆老師,分享了題為「石板屋外的笛音」的課程,並有三位排灣族口鼻音的演奏者與我們一同分享悠揚的笛音。
第二天,我們參觀了伊誕老師的工作室「斜坡上的藝術村」,體驗了製作排灣族雙管口鼻笛的過程,從竹子的削切、打磨、穿孔,到繩結的綁法,製作出屬於自己的口鼻笛。最後,在伊誕老師的勉勵「學習,就是重複、重複、再重複。」下,結束上午的行程。
之後,乘車前往地摩兒部落,參訪了陶壺藝術家雷斌的工作室,聽他講述部落的宇宙觀、陶壺在生活與宗教的意義,以及自身夢境中的文化啟示,還提到面對文化復振不全、不夠實質的深切體悟。
接著,我們參觀了「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看到了多個排灣族的傳統家屋和祖靈柱,並用紋身貼紙體驗了排灣族的傳統刺青圖樣,也參觀了鄒族的男子聚會所。這些安排讓我們有機會深入建築中,增進學習體驗,
結束了下午的行程後,我們回到長榮百合國小,由伊誕老師工作室創藝視界的藝術行政陳亮擔任講師,講述了「斜坡上的藝術村」的實際規劃,公共藝術的製作過程,也介紹舉辦過的跨界活動,並分享與海內外藝術家進行創作交流的寶貴經驗。
第三天,首先來到陶藝木雕藝術家峨塞老師的工作室,他向我們展示了精密的手工藝品,包括手環、項鍊、裝置作品,還有多個刺青圖騰的創作集,並講述了如何從大自然和先人智慧中汲取靈感,再重新排列組合,融入代表排灣族自然觀的特定色彩,成為自己的創作。
接著,我們參觀了纏繞藝術家武玉玲的工作室。她除了創作,也擔任部落的當家頭目。她從女性觀點帶出一天中的情緒轉換,以及如何將心靈思想,投射到身體中的創作力行,並用作品講述纏繞主線、細線的概念與象徵。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江雅蕾工作室。她是琉璃珠藝術家,從為我們講解排灣族琉璃珠的製作過程開始,帶出公母概念,與不同圖案包含豐收、勇氣、祖靈保佑的代表象徵意義,並與同學們分享號稱部落版粽子的排灣族傳統美食「cinavu」(吉拿富)。
在這三天的實地考察,我們透過排灣族的藝術表現方式,試圖找回文化脈絡,並重新省思自身觀念。而除了預定訪視的學習外,我們也在與藝術家的交流中,獲得了許多關於排灣族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生活哲學,是難能可貴的學習經驗。
活動照片:
▲郭悅老師在原民館的常設展中,為同學們講解百步蛇的意象
▲藝術家伊誕,帶領同學們從零開始,製作出屬於自己的口鼻笛
▲在長榮百合國小欣賞排灣族口鼻音的演出
▲藝術家雷斌,講解自身的生命經驗與帶來的啟示
▲同學們實際感受藝術家武玉玲的纏繞作品
▲參訪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中的排灣族傳統家屋群
▲藝術家江雅蕾,為同學們展示古老的排灣族琉璃珠,並解釋其中的意象
{{ $t('FEZ003') }}2024-07-15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4-10-22|
{{ $t('FEZ005')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