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文資學院|
計畫名稱:13G205-6 高教深耕【文資學院】
計畫分項:文化資源的在地實踐
具體措施:1-3【文新博班】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專題、文化資產法規與政策
執行單位:文資學院-文新博班
時間:113年4月15日
地點:金門縣
授課教師|施國隆 老師
參與學生|211092016 藝管所 巫宇軒
211252014 建文所 高萍袖
金門的文化資產與保存管理
金門,這座風光旖旎的小島,不僅擁有秀麗的自然景觀,還承載著厚重的歷史與豐富的文化資產,散發出綿長悠揚的情懷…金門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背景,形成了獨特的閩南文化和戰地文化,以其多樣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吸引著無數我們前來探索與發現,金門的文化資產,都有著超凡的吸引力,對於學習「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專題」課程的學生來說,是移地教學的首選之地,可以親身體驗和研究文化資產的保存與活化,從中讓獲得寶貴的知識和經驗。
金門擁有得天獨厚的特色,例如:「戰地遺跡」,金門因其戰略位置,歷史上曾多次成為軍事要地,現今,金門保留了大量戰地遺跡,如碉堡、擎天聽;「傳統建築」,傳統建築風格獨具特色,融合了閩南建築和僑鄉風情,許多古厝、洋樓點綴在島嶼各處,成為了文化景觀的一部分,金門的古厝多數建於清朝和民國初期,其精美的雕刻、彩繪和磚雕展示了當時工藝的高超水準,另外,聚落也保存完好的古厝群,提供了一個了解金門傳統生活和建築風貌的窗口;「宗教場所」,宗教信仰在金門居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島上有許多寺廟和祠堂,最著名的是城隍廟,金門人對城隍信仰深厚,每年都會舉行盛大的城隍祭典。此外,風獅爺也是金門特有的宗教象徵,這些石雕守護神遍布全島,被認為具有驅邪避害的功能,各式各樣的宗教活動和祭典不僅是金門居民信仰的表現,也是吸引遊客的重要文化活動;「自然景觀」與「生態資源」,除了人文景觀,金門的自然景觀同樣迷人,金門的生態保護工作做得非常到位,自然景觀與文化遺產和諧共存。
玉章路牌坊是太武山的登山道路 圖:玉章路牌坊(圖片由高萍袖提供) |
海印寺旁小拱門(永曆辛丑十五年秋題) 圖:海山第一(圖片由高萍袖提供) |
綜合上述,金門的文化資產不僅僅是歷史的遺跡,更是現代人了解過去、體驗文化的重要窗口。無論是戰地遺跡、傳統建築、宗教場所還是自然景觀,金門都展示了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底蘊,這些寶貴的資源不僅是金門居民的驕傲,也為大眾提供了一個探索與發現的美好場所,通過保護和發揚這些文化資產,金門將繼續在歷史長河中閃耀光芒。
擎天廳 圖:擎天廳(圖片由高萍袖提供) |
薛氏家祠(珠山聚落內) 圖:海山第一(圖片由高萍袖提供) |
本次移地教學,「金門的文化資產與保存管理」,是由金門大學教授曾逸仁老師及其團隊協助現地授課,主要透過紙本講義進行金門建築文化資產說明,課程大綱為金門的建築文化資產、金門古蹟歷史建築現況、資源限制下的古蹟歷建修復、傳統聚落與文資建落建築群修復、修復建築師在金門的五大面向,並帶領我們思考現況和問題討論。
金門的文化資產豐碩,從建築的文化資產來看,截至2024年4月12號,指定古蹟1047處、登錄歷史建築1740處、登錄紀念建築58處、登錄聚落建築群23除、登錄文景觀78處、登錄古蹟7處,合計2913處,綜合上述,其中宅第為最大宗64%、祠堂8%、寺廟6%、墓葬6%、其他類別16%。
金門的古蹟和歷史建築以現況分為A良好、B尚可、C再加強三級,並以以下四項作為分類:第一類:產權為政府機關所有,由政府機關代為管理。第二類:產權為私有,線維持原有功能與或進行再利用。第三類:產權為私有,建築因嚴重破損或不符合使用需求,現為閑置狀況。第四類:產權為私有,因所有人以示或定居他處,長期閑置無人照管。
第一類產權為政府機關所有,建築如:莒光樓、金冬電影院、陳景蘭洋樓、小西門模範廁、張文帝洋樓、魁星樓等。因由政府機關代為管理,相對較具足夠經費進行日常管理與定期維修,大多作為開放之展覽空間、經營使用。整體A良好84%、B尚可13%、C再加強3%。
第二類產權為私有,線維持原有功能與或進行再利用,如宅第、寺廟、祠堂、墓葬、古街等,建築如:薛師儀墓、陳篤浪古厝、薛氏事大宗宗祠、黃文東宅、金門城北門外明遺古街、青嶼前甲張氏宗祠等。部分具管理人力可進行日常保養與定期維修,如遇重大災害損害、生物危害等困難,需給予經費或專業上協助。整體A良好37%、B尚可40%、C再加強3%。
第三類:產權為私有,建築因嚴重破損或不符合使用需求,現為閑置狀況,建築如:黃寬永宅、董石獅董詩揚二厝、西方林天來揚樓、庵邊呂朝選宅、東蕭蕭顯紀洋樓等。偶有管理者可達不定期群察,不過因產權複雜或受損嚴重難以管理,整體無法妥善處理需給予經費或專業上協助。整體A良好9%、B尚可24%、C再加強67%。
第四類:產權為私有,因所有人以示或定居他處,長期閑置無人照管。建築如:薛芳見洋樓、陳詩吟洋樓、湖前陳宗炯洋樓、何肅闕洋樓、陳期窄洋樓、東珩蕭顯柳古厝等。長期處於閑置狀況,並無人照管,建築結構損害嚴重,部分標的具代管人,緊急發生可通報,可進行保護古蹟加固之工作,繼續主管機關予以協助。整體A良好0%、B尚可%、C再加強100%。
總體來看,政府管理的建築保存狀況較佳,而私有且長期閑置的建築則情況最差,顯示出在保護和修繕上亟需更多的資源和專業協助。產權管理和政府專家介入的程度對古蹟和歷史建築的保存有重大影響。「政府管理的優勢」:政府機關管理的建築,如莒光樓和金冬電影院,因為擁有足夠的經費和專業人員進行日常維護和定期修繕,其保存狀況普遍較好,顯示出政府在保護歷史建築上的優勢。「私有產權的挑戰」:私有產權的建築,特別是長期閑置的建築,如薛芳見洋樓和湖前陳宗炯洋樓,因缺乏資金和管理,保存狀況最差,這反映出私有產權在古蹟保護上的困難。「專業協助的重要性」:對於保存狀況不佳的建築,無論是第二類還是第三類,均需要專業技術和經費的支持。這表明在古蹟保護上,專業協助和資源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提到文化資產建築現況評估,更要了解古蹟與歷史建築修復的部分,金門修復現況提出了四大困難:一、專業人力不足。二、文資數量龐大頹損比例高。三、修復與管理維護資源有限。四、產權複雜難以維護保存。在文化資產法中,指定登入古蹟歷史建築無需所有權人同意,不過修復工程,需要有權人同意,且至少負擔5%修復工程費,金門許多案例為所有權人已逝或定居他處或找不到後代,導致修繕的難度。在資源有限的制度下,如何解決修復經費的問題呢?過去因金門財力佳,針對龐大的歷史建築,另制定《金門縣私有歷史建築及紀念建築修復獎助辦法》,為龐大的修復量與金額做為有力的後盾。
文化資產確實能夠豐富一個地區的歷史和文化遺產,促進文化保護和傳承,但如果無法負擔修復或補助,這可能會帶來一系列的挑戰和問題。因此,為確保文化資產的有效保護和傳承,以下建議可供參考:
為了確保文化資產能夠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傳承,需要政府、文化資產所有權人文化資產的保護和傳承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利用現代技術和科學管理手段,確保文化資產在有限的資源下得到最有效的保護。唯有如此,才能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避免因資源不足而造成的損失,真正實現文化資產的可持續發展和長期傳承。
一場移地教學課程,可以為學生帶來什麼樣的力量與視野呢?我認為有五項的指標:一、「自主學習」,在實地環境中田野紀錄,主動探索、思辨、提問,養成解決問題和主動學習的意識;二、「實踐學習」,讓學生可以親身參與、觀察、體驗,從中自我實踐,更深刻地去理解課程知識;三、「跨學科整合」,有助於學生知識歸納整理,並理解知識的連貫性與多樣性,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之能力;四、「建立文化意識」,透過實地的學習,建立文化的認識和關懷,培養文化意識,可以激發文化生態圈持續關懷的力量;五、「促進產業互動」,和產業的互動過程中,讓學生實地學習外,可以與同學、師長、產業去互動,有助於對產正確的認識,也可以教學相長,為產業獲得新的思維與方式。
身為一位研究生,在學校學習和老師學習文化資產法,到現地聽解說或看實體狀態,學習雙向後,學習從平面變成立體了,透過移地教學體驗,增進與金門文化資產的互動機會,可以增廣見聞、文化學習和跨域對話的機會、拓展視野,等...以上的交流和理解都是美好過程,也是一種學習的機會,相信這樣的經歷,能提升素養能力,具備應對未來的挑戰,在學涯研究中,增添研究的深度與廣度。
塔后22號(兩落大厝+第三落洋樓) 圖:塔后22號建築風格(圖片由高萍袖提供) |
本次移地教學,由金門大學教授曾逸仁老師及其團隊協助現地授課,除透過紙本講義進行金門縣古墓普查計畫之概述,並帶領我們實地觀察並講解歷史建築「陳坑陳與秀墓」。
圖:陳與秀之墓(圖片由巫宇軒提供)
金門縣因其地理位置鄰近中國大陸東南邊隅,且未如同臺灣與澎湖曾於1896至1945年間割讓與日本殖民統治,自1949年後才因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岸分治情勢而與中國大陸走向不同的道路。因此其特殊的歷史脈絡及發展出來的民間風俗有其獨特性。簡而言之,金門自史前時代一直到有史料記載的1700多年間,多數時間是與中國歷朝各代之變遷息息相關,且因此留下許多重要的文化資產。
其中,金門現存遺留之古墓眾多,且有各種不同的墓葬類型,分別代表不同身分與社會階級,因而古墓普查對研究金門歷史脈絡、宗族發展、民俗信仰、風水傳說及重要人物等均至為重要。尤其墳塋對多數人來說,是凝聚家族向心力的重要關鍵之一,也是編纂家族史的重要證據,更是讓後代子孫認識祖先根源的重要紀錄。
金門目前的古墓以明朝和清朝留下的居多;明代多為文官墓,清代多為武將墓,這也印證金門在明清兩代不同的歷史發展,且明代古墓規模普遍較大,也反映出明代金門部分經濟能力頗佳。明代文武官員造墳規制基本依循唐宋二代,洪武5年(1372年)制定文武官員造墳總例規範,洪武29年(1396年)再次修訂墳塋規定,沿用志明末;清代墳塋規制則大致依循明代規範,由《欽定大清會典》編訂墓葬規則。
古墓的核心為明清風水觀,風水可分為巒頭、理氣、擇時等三派,亦即注重地勢、推算氣運方位、推算良辰吉日,三方法相輔相成,但不同派別側重之核心各異。金門是以觀看山水地勢的巒頭派為主,經常以特殊地景形貌加以描述、命名墓穴。南宋朱熹任同安縣主簿時,曾登山讚嘆金門與同安處於同一龍脈,且金門為龍脈之頭。金門各地均有風水傳說,如墓地風水極佳,使子孫「進前三宰相,退後萬人丁」,或是風水不佳導致地方「雞不啼、犬不吠」,也因此有出現破解他人風水或遷葬等情事。
金門目前具有文化資產身分之墓葬共21處,其中國定古蹟2處,縣定古蹟14處,歷史建築4處,紀念建築1處,數量佔全國各縣市之最。有多處是元末明初至明朝中葉之墓葬,年代、建築形式與臺灣本島非常不同,具獨特性和稀少性。其建築材料、營造工法、墓主生平、碑文等對於地方史具有重要研究價值。
本次我們到現場觀察的「陳坑陳與秀墓」即是明初之墳墓,是在2022年登錄為金門縣歷史建築,據老師現場說明,這個地方原本因做為軍事用地,近年才被打開,因此保留尚屬完整。根據公告資料,陳坑是成功村的舊地名,陳與秀是陳八郎派下第八世孫,生卒年未詳,並為五房張厝房支派之開基者。
據國家文化資產網公告資料所示,陳與秀之墓屬明代庶人墓規制,規模宏大。坐落於夏興東北側高地,墓塋前方視野遼闊,可觀大海,後方以巨石為屏,順應岩坡建造,為特選之地。早期墓前凹地可匯集自後方山石之水流,形成天然池水,墓旁建有排水溝渠使墓池可循環流動,族人稱此為風水池(石),對應傳統「龍砂穴水」之地理風水觀,符合吉地原則。此地早期雨水較豐沛,周邊皆為水田可供稻作,而此墓建於岩體坡地之上,不佔子孫耕地,高度反應當代自然與人為環境的關係。民國38年後,國軍駐紮於此區域,劈石開路,逐漸改變原始地理樣貌,現僅於梅雨季節或大雨後方墓埕可有池水積聚。
圖:陳與秀之墓(圖片由巫宇軒提供)
金門古墓研究也受到許多限制,主要因人口遷徙,許多墓主之後代不住在金門,也無人掃墓,加上文獻無記載,有些墓碑已佚失或是碑文模糊不清,無法確認該墓主為何人。另外有些古墓雖然仍有後裔定期掃墓祭拜,但墓碑上文字已風化,或是原本就無碑文,連族人也不知道墓主為何人,以致許多古墓難以查明其年代與墓主的生平事蹟。
有些古墓也因長期未加以清理,被樹叢包覆,民間習俗認為墓地不宜隨意挖動,以免妨礙風水,因此難以深入調查。另外古墓因年代久遠,並無管理之組織與負責人,必須透過各地宗親會祭拜與掃墓才能找到何處有古墓。還有許多古墓因為位於軍方營區內或是未曾揭露過相關資訊,因此外界也無從了解實際現況。
然而,金門古墓有其特殊性及獨特性,且數量眾多,因此進行古墓普查有其必要,主要預期達到充實歷史文化、欣賞古墓之美、彰顯祖先榮耀、解決土地爭議及指定或登錄文化資產等幾項目的。計畫將會分成三年進行,預計會在115年完成全縣普查計畫。除了現場調查工作外,也需配合文獻爬梳與整理;古墓雖然是歷史的見證,可以揭露文字缺漏的資訊,但是也不能當成鐵證。因此普查重點不只是增補文獻,更重要是能走出文字材料的限制,做出更有深度的詮釋。
本次移地教學,透過老師的講解與現場實地勘查,不僅對於金門古墓的特殊性和獨特性有概略的了解,也學習到透過普查工作,可以讓歷史與文化的研究跨出文獻資料的限制,更全面也更深入理解古墓文化及其背後牽涉的民俗和人物,然而因時空環境變遷,人口的遷徙、軍方納管等因素,也讓研究受到諸多限制。但普查仍然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工作,不僅是珍貴的歷史見證,透過普查也希望讓現代許多土地開發、買賣衍生的爭議可以找出初步的解決之道,更讓金門歷史發展的研究補上非常重要的一塊。
三、參考資料來源
曾逸仁(2024),〈金門的文化資產與保存管理〉.ppt
陳炳容、曾逸仁(2024),〈金門古墓普查計畫〉.ppt
國家文化資產網 https://nchdb.boch.gov.tw/ (2024/6/3查詢)
{{ $t('FEZ003') }}2024-07-15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4-07-15|
{{ $t('FEZ005')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