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文資學院|
計畫名稱:11G205-6 高教深耕【文資學院】
計畫分項:文化資源的知識建構
具體措施:2-11【博館所】 博物館史
執行單位:文資學院-博館所
一、教學目的
本課程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博物館發展史觀(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of museum development)。學生將學習下列三方面的知識:壹、熟悉各類型的博物館(museums)之性質、社會起源及其與社會文化思潮發展的關係;貳、掌握博物館專業的基礎與發展過程;叁、探索博物館(museum)、博物館誌(museography)與博物館學(museology)所隱涵的博物館思想(museum thoughts)與特殊的社會文化意識(socio-cultural consciousness)。
二、教學內容
作為博物館研究(museum studies)的一個重要分支,博物館史教學內容涉及博物館誌(museography)與博物館學(museology)兩大領域、三個基本議題。
首先,在歷史進程中,我們將討論博物館形成之社會文化因素,探索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和特定的社會文化思想(socio-cultural thought,例如:文藝復興、啟蒙主義、百科全書學派的知識論、科學主義、精神分析、功能論、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歷史人文主義、詮釋學、實踐論等)、以及198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之間的關係。事實上,這些主流社會文化思想也影響了不同理論家對博物館現象的論述結果。
其次,闡釋不同地區與不同類型的博物館,如何以其自成一格的思考模式與社會組成方式,動態性的建構其博物館實體。在探索博物館分類與類型原理的過程中,我們將反思博物館實體(museum reality)如何(透過博物館實踐的五大技術領域:蒐藏、展示、教育、治理、公共或社會服務)(演化式的)參與不同知識和社會文化體系的再現(representation)、再生產(reproduction)與創新(creation)之社會事實(social facts)。這一部份將涉及前述五大技術領域的歷史進程。
最後,本課程亦將討論博物館的教育角色或政治角色、社會角色的性質與變化,關心博物館實踐所涉及的科學的與文化的「當代」議題(例如:國家與地方、促進科學教育與藝術教育、種源資料庫的建立、生態保育與文化資產保存、文物回歸、地方賦權與社區發展、地方史的建構、族群意識、殖民主義與去殖民、現代性、文化民主化、文化產業、新自由主義的衝擊等)之「歷史根源」。
{{ $t('FEZ003') }}2023-01-17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3-04-17|
{{ $t('FEZ005')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