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文資學院|
計畫名稱:11G205-6 高教深耕【文資學院】
計畫分項:文化資源的知識建構
具體措施:2-8【文新博班】舉辦:小型論壇(seminar)或工作坊
執行單位:文資學院-文新博班
活動報導:111-1學期 文資Brown Bag午餐論壇 (第3場)
文化資產保存法自1982年開始施行,今年正好來到第40個年頭。回首來時路,除了文化資產的指涉內涵變得更寬廣多元、保存維護工作更形縝密細緻外,諸如產業遺產、文化路徑、水下文化資產、世界記憶及不義遺址等等國際文化保存觀念的引介與應用,也漸次成為文化資產整體保存策略之一環。111學年第一學期的第三場Brown Bag午餐論壇,我們有幸邀請到文化部文化資產局陳濟民局長,以「漫談文化資產」為題,透過案例的剖析,聊聊文化資產的整體發展趨勢、困境及對策。
在論壇之初,主持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陳愷璜校長表示,陳局長自2021年3月出任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一職以來,職務繁重,因此感謝局長在百忙之中仍抽空出席這場Brown Bag論壇。在今日的論壇中,現場出席者一定能從局長的分享,更加了解政府在文化資產方面的計劃和政策,從而豐富自己的學養。為表致謝,陳校長特地準備了由北藝大學生製作的版畫作為紀念品贈予陳局長。該版畫是由北藝大的地圖及學校相關的插圖組成,寓意希望局長能多抽空前來北藝大和同學交流,與此同時欣賞這個優美的校園。
陳局長在開講時表示,北藝大作為全國第一所備有文化資產學院的大學,培育了不少文資方面的人才,建構了不少相關的理論,對臺灣的文資保存十分重要。建構理論是學院的工作,而政府機關則需負責行政工作,以確保理論得以確切執行。
接著,陳局長簡介了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歷史。該法自1982年建立以來,歷經8次重大修法,以確保法令能更全面,能跟隨社會進步的步伐。陳局長舉例指出,在最近一次修法中,法令中113條條款就有50條提出修改建議,企圖協調文化資產與私有財產,以及加強民眾在文化資產保存的參與和聽證,以切合社會的變化。陳局長感嘆道,全國有太多的案例,要逐一仔細研究,讓文資法能完備處理文化資產14個分類裡面的每一個問題,實在非常艱難。由於文化資產保存的理論是如此的複雜,加上與各政府部門法令的協調整合,因此文化資產局是文化部眾多所屬機關中,工作量和工作壓力最繁重的部門。
陳局長也談到了文化資產保存工作所面對的困難。他指出,文化資產的保存工作難免會與私有財產有一定的矛盾,而政府補助一般又只能達到修復費用約80到90%,因此面對的阻力不小。陳局長強調,文化資產在國際間一般被視為公共財,因此在臺灣的政策中,被登錄或指定成文化資產的過程中,所有權人的意見只是眾多考慮因素之一,而非絕對決定因素。然而,由於地方單位的誤解或草率,相關行政文件往往被錯誤處理,如在填寫資料時過度簡化,或未有聯絡上正確的利害關係人等,以致登錄或指定成文化資產的過程因這些「行政瑕疵」而被立法院或相關政府機關質疑,使得文化資產未能及時受到保護。陳局長續以鹿港龍山寺及淡水施家古厝為案例,分別說明了文化資產保存面對因為經濟利益及行政瑕疵所帶來的困境。
為了處理上述問題,陳局長指文化部在近年正積極配合聯合國的「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將「ESG」(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社會責任Social,以及公司治理Governance的縮寫)永續評估的文化發展指標納入上市公司的報表要求,以鼓勵私人機構與政府攜手合作,促進社會公義,維護文化發展,建立一種新的文化資產保存模式。然而,這些措施主要著眼的是有形文化資產,但無形文化資產事實上亦面對著類似的困境。就此,陳局長認爲應該為無形文化資產的傳統匠師及其藝生爭取預算,因爲讓他們能專注於研習固然重要,但另一方面也需要提升他們應得的尊榮感,對他們多加表彰,讓他們感到被重視、被尊崇。
在最後的問答環節,在場出席者和陳局長討論了圓山中山橋的案例,探討了文化資產保存法的時間規定、罰則,以及勸導工作等內容。但由於時間所限,精彩的論壇終究來到了尾聲,文化資源學院院長林承緯教授在總結時表示,北藝大在今年也正好踏入了「永續元年」,致力研究「藝術永續」的模式,這概念或許能與陳局長提到的「文化永續」對話,因此期待陳局長能在之後的日子多來本校交流,讓北藝大的師生都能有所裨益。
▲講座平面海報
▲講者、主持人、與會人員合影
▲院長與講者合影
▲講者講述文化資源的應用與法規
{{ $t('FEZ003') }}2022-12-29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3-04-17|
{{ $t('FEZ005')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