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文資學院|
計畫名稱:11G205-6 高教深耕【文資學院】
計畫分項:文化資源的產學鏈結
具體措施:3-2 【博館所】博物館與當代社會議題
執行單位:文資學院-博館所
課程名稱:111-2 博物館與當代社會議題
【課程】111-1「博物館與當代社會議題」 授課老師:陳佳利
【撰稿者】王劭予、翁仲彣
【攝影/圖像授權者】陳蘊如、王劭予、翁仲彣
【編輯者】陳蘊如
【活動時間】2022/9/9
【活動地點】國立國父紀念館 二樓文華軒、東側迴廊、西側迴廊
【關鍵字】
展示、去污名、當代議題、身心障礙者
【正文】
簡述
由伊甸活泉之家會員一同策劃的展覽——精神病人的房間II:時間練習,2022年8/25—9/11展示於國父紀念館文華軒,而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配合陳佳利老師開設的博物館與當代社會議題課程於9/9下午到場觀展,現場由工作人員阿緯、魅雲衣、思蓉、夜吟、搗蛋等人協助導覽解說。
展區介紹
展場範圍涵蓋二樓文華軒與兩側文化藝廊,展區大致分為四部份:
文華軒展區:反芻日常在文華軒的牆壁上以創作者為分區的依據,展出八位創作者,超過80幅以上的作品。沿壁呈現創作者多年來在活泉之家進行的創作,因為創作者自身的生命經驗與重視的議題相異而各有不同主題,例如:魅雲衣的《永生之境》探討永恆的概念與死亡的一體兩面、思蓉的《回憶》訴說人生中的美好回憶,不管是山居生活或是銘心的愛情、夜吟的《時記—光陰的故事》把自己的生命故事切割具象一位位自創的角色、阿災的《沒有》表達難以訴說、內在掙扎、想躲避恐懼的心境⋯⋯等,八位創作者的八個展區可以看見屬於他們的綺思綺想。
(參照下圖一)
東迴廊展區:時間回溯以精神疾病經驗者的自述為主軸,透過12位創作者的作品回溯自己的生命經驗,剖析疾病與自己的關係,讓觀者能夠從展區之中看見疾病對他們生命的影響,例如吃藥時會影響生理狀態、發作時被約束在床上、家人與朋友的扶持、孤獨寂寞的心境等。
西迴廊展區:時間停歇以創作者的自我意象、工作經驗、疫情下的生活為主軸,創作者帶我們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在面對疾病、面對社會時的種種經歷以及疫情下原本的生活產生什麼樣的變化,帶著觀者一窺他們的思想與生活情景。
互動區:聊遇間位在文華軒的中間,用原木架起一個溫暖的空間,擺上一本本活頁筆記本,每本筆記本的第一頁呈現不同創作者的自我介紹,創作者會親筆寫出自己的喜好、價值觀與生命中特別的經驗,而觀展者可以在背後的活頁紙留下想要對創作者說的話,如果空間不夠,現場亦準備足量的活頁紙可以自由加入,聊遇間氛圍恬靜而溫馨,讓觀展者能徐徐地寫下自己的心情。
(參照下圖二)
活動體驗
本次參觀的體驗中,可以透過許多細節感受到展覽的理念與巧思。以下分別針對「病患手環」與「互動創作區」進行介紹:
當觀眾進入展廳時,工作人員會引導觀眾在櫃檯穿戴一次性的塑膠手環,手環造型模仿醫院中病患所配戴的手環,象徵進入精神疾病經驗者們的病房、心理世界,認識創作者們的生命經驗;也隱含希望觀眾在與創作中的情感產生共鳴或連結後,反思精神疾病經驗者其實和所有人一樣,共同在世界上曾經經歷、或正經歷著各種苦痛;人與人之間不該因「疾病標籤」而有隔閡,應該同理、尊重且友善對待多元群體的存在。除了傳遞上述意涵,每個手環也貼著一行文字,觀眾可以循著文字找出對應的顏色小卡(小卡同手環放在入口櫃檯),每張小卡上分別有一段文字,表達精神疾病經驗者們在生活中的困境與掙扎,像是「我跟不上別人的生命過程,我很不甘心⋯」、「我一定要這麼努力付出才能得到愛嗎?」、「何謂正常與不正常呢?」等。每串文字都是精神疾病經驗者真實的情感流露,也刻劃出社會對於精神疾病族群的偏見與歧視。
除次之外,手環的顏色另有其用意,配戴粉色即代表希望靜靜觀展,不需要導覽介紹;反之,展場中的創作者或工作人員若看到配戴藍色手環的觀眾,則會主動搭話並導覽。透過小小的巧思,讓觀眾與導覽員形成默契,共同維持「房間」內每一個人之間最舒適的相處距離;也共造最滿意的觀展體驗。
(參照下圖三、圖四)
展覽中心有一處為「互動創作區」,開放觀眾預約參與並現場創作。參與活動的觀眾將透過講師的引導,把內心深處的情緒與心境透過藝術,赤裸的呈現在紙上。每一場活動的主題則分別與場內創作者們的主題為題,讓觀眾更近一步與場內會員產生情感的連結。
結語
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自2012年以來,積極為身心障礙者舉辦展覽,創造空間讓會員的主體文化與社會交流、溝通。近年更是透過互動展區獲得許多觀眾的熱情回饋,會員也愈增自信與鼓勵,無形中逐漸消彌了與社會的籓籬與歧視。活泉之家主任表示,兩年前「房間I」的展覽路線引導觀眾從社會看待對身心障礙者的角度,慢慢轉為認識身心障礙者族群的主體論述,是從社會到個人得過程;而這次主要展出會員的創作,期待觀眾在欣賞創作者們的日常與內心世界後,反思社會存在著哪些負面標籤或污名,屬於個人到社會。這次的展出主要以藝術創作讓大眾認識身心障礙者身為「人」的生命樣態,期盼未來社會不在將精神疾病經驗者視為擁有「疾病標籤」的個體,而是以一群擁相同「文化符號」的族群。展覽成為會員主體向社會發聲的平台,也期待促進社會成為尊重且適合所有族群生存的環境,讓精神疾病經驗者在法律上享有相對均等的支持與資源,亦在生活層面上享受人人應有的愛與關懷。
(主視覺/精神病人的房間II主視覺展版/陳蘊如攝)
(圖一/魅雲衣 文華軒展區導覽/王劭予攝
(圖二/聊遇間互動區/陳蘊如攝)
(圖三/展場手環/陳蘊如攝)
(圖四/展場手環與對應的小卡/翁仲彣攝)
展後提問
(回覆人:瘋靡Popularcrazy策展團隊主任——阿緯先生)
問題一:這次無論是參與創作或現身擔任導覽的會員,在情緒起伏上和症狀控制較為穩定,請問這會讓人質疑策展方刻意包裝精神疾病者形象,且不符實際情形嗎?
能參與現場導覽或創作的會員,其實都是經歷活泉之家長期扶持,如今才能站出來面對社會大眾、為精神疾病經驗者族群發聲,他們過去也曾經歷痛苦難受的時期,所以他們的身份和創作是長期經歷精神疾病的「過程」,不是只代表復元「成果」。本次的展版中特別標示出作品的創作年份,亦是為了強調這次的作品切實是會員們過去經歷、或正在經歷的生命經驗,是多年的累積而不是為了創作而創作(本次展出的作品中最早有2018年的創作)。所以不曾希望美化形象,更不會刻意要求會員著重精美的藝術表現,希望展覽呈現的是會員們最真實的情緒與他們的自我論述。
問題二:本次參與展覽的會員,是整個精神疾病經驗者族群中情緒和狀況較為「穩定」的一群,縱使讓人認識且瞭解他們的生活經驗,會不會讓人忽略了實際需要更多支持與社會資源的一群呢?
可以從兩個層次回答,第一是定義何為「穩定」?在這次展中,其實有一位現身展覽的會員,在開展後幾天便退出導覽,到醫院接受修療養。對於展場上的會員而言,要面對面和一群觀眾導覽從來不容易,會員們很努力才能站在場上。也引用另一個故事探討這個議題,在活泉之家有一位會員,在來到活泉之家之前,他的生活作息主要在自家與醫院兩處往返,除此之外不會到其他場域或有多餘社交。所以生活環境相對單純。不過當他到了活泉,和其他會員交流互動後,接觸到更多人生百態與悲歡離合,他的情況變得更加難以控制,也更常需要到醫院療養。當活泉問他這樣對他有比較好嗎?要不要回到之前的生活習慣?那位會員回答雖然到了活泉後更常需要醫療介入控制情緒,但是讓他更能感受的生為「人」活著的感覺了。在醫療客觀的層面看來,這位會員的情緒變得更加「不穩定」,但對那位會員主觀感受而言,這正是他追求的「穩定」的生存樣態。
第二層次回覆是否會讓人忽略實際資源需求。這次展期間有許多立委和政策決策者到場參訪,過去大家主要透過媒體所報導的社會事件新聞認識精神疾病障礙者族群,如果我們的展覽也展出精神疾病狀況嚴重、極端的面貌,那決策者們也只會加重對精障者族群的管束和限制。展覽是希望讓人從會員的日常、生活端,認識到精神疾病障礙者族群生活端的需求,也消除既有的成見和歧視。所以這次展出相較以「軟性」的藝術創作,帶領大家認識會員的日常生活樣態;而2020年的「房間I」不論是文字還是展示手法,都相對屬於「倡議型」的風格。這次主要以軟性藝術創作的考量,也是因為本次在國父紀念館展出,有多家庭觀眾族群帶著小孩來觀展,如果多以尖銳犀利的文字或議題呈現,會讓家長排斥帶小孩參觀,也就流失了許多觀眾和與年輕世代交流的機會。所以多方考量下,選擇以藝術創作交流,並維持寬敞舒適的格局和動線,讓大人跟小孩在不壓迫的情況下觀展。
問題三:展上另有販售畫冊和過去會員創的相關創作周邊,請問有被質疑或解讀成在「消費」精神疾病呢?
有。這個議題和觀感端看販售方或購買方如何看待周邊,我們販售方的動機不是追求營收而印製周邊,老實說販售周邊的利潤微乎其微,是為了回饋給會員創作的收入和報酬,才販售畫冊或周邊。而對購買方而言,這就和購買喜憨兒之家的愛心餅乾或禮盒相似,大家購買的用意不是因為他的品質或口味是最好吃的,往往是為了支持創作者的或認同他們的文化所以購買。所以我們也很清楚,每位觀眾購買的用意其實也是在給予創作的會員支持與回饋,注重在其背後的文化與精神價值。
問題四:看了活泉之家前主任廖福源老師的文章後,瞭解活泉之家多年來的努力是希望社會肯認精神疾病經驗者族群,並以文化的角度欣賞「精神疾病者的文化」。在活泉的會員有沒有人仍排斥成為「精神疾病者的文化」族群,不想與社會主流族群區隔?
有。曾有一位會員很喜歡活泉之家的陪伴和支持,也在活泉之家的培力下獲得自信和鼓勵,後來回到社會從事主流工作。不過他離開前告訴活泉希望不要再聯絡,因為怕會被公司或同事發現精神疾病經驗者的身份。作為活泉的工作人員,當然有些不捨與難過,但這就像「身份認同」,我們非常尊重且樂見每一個生命個體有自己的所認同的文化族群。在活泉的培力後,若會員們能清楚找到自己最適應的身份族群,那活泉必然誠心誠意祝福每一位會員在往後日子開心的融入自己認屬的群體。
{{ $t('FEZ003') }}2022-12-26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3-04-17|
{{ $t('FEZ005')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