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文資學院|
計畫名稱:11G205-6 高教深耕【文資學院】
計畫分項:文化資源的在地實踐
具體措施:1-7 【文新博班】「文化資產法規與政策」課程(包含課程田野訪查)
執行單位:文資學院-文新博班
本文節錄:黃昱儒
島嶼釀:戰地文化的風土轉譯與地方再現
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主題「島嶼釀」,如同釀造老酒般,藉由沉澱於馬祖的戰地文化、地方故事、歷史場域、傳說信仰、在地產業、自然地景…等馬祖海島元素作為串連敘事,以藝術家與居民的溝通與創作作為釀造方式,兩年一期,十年展望,創造戰地文化與當代社會連結,也醞釀出大眾認識馬祖風土的契機。
首屆「馬祖國際藝術島」主題「島嶼釀」,如同釀造老酒般,藉由沉澱於馬祖的戰地文化、地方故事、歷史場域、傳說信仰、在地產業、自然地景…等馬祖海島元素作為串連敘事,以藝術家與居民的溝通與創作作為釀造方式,兩年一期,十年展望,創造戰地文化與當代社會連結,也醞釀出大眾認識馬祖風土的契機。
三月,馬祖的霧季,初見馬祖國際藝術島,由臺馬輪上的南竿日出開始。
第一章 島嶼開箱:島上的藝術作品們
在本次見學之前,筆者曾經到訪馬祖旅遊,旅途期間受到馬祖戰地歷史文化與海島生活模式影響,對這位於國境最北的島嶼群深深的著迷,當時從東引到東莒,不停地拍照跟趕路,試圖在幾天內採集完所有的景點,但還是有所遺珠之憾,而初次到訪的自己也對馬祖較沒有全面的認識,因此,很高興能夠再次於臺馬輪上看到馬祖的日出,非常期待馬祖國際藝術島的作品如何詮釋地方文化,建構起四鄉五島的文化路徑。
馬祖國際藝術島共有地下工事、迴島嶼吧、傾聽島嶼的聲音、島與生息、風塔、一幅完成中的風景、當代建築選件、戰地轉身‧轉譯再生等八個子題,三十幾處藝術作品與展覽,雖然因為行程的關係沒有走訪所有地點,但可以看得出來,每件作品都結合了藝術家、居民與地方故事的對話,以藝術做為認識馬祖的引子,如:北竿后澳民宅《採光》,藉由在牆壁上雕刻出地方故事與自然地景中的植物,連結在地生活,而觀眾在參觀過程中,透過建築中的採光,影子與雕塑相映成章,也象徵著我們走入了馬祖居民的共同記憶之中;南竿馬祖民俗文物館《傾聽島嶼的聲音》,則可以做為國際藝術島的總說,透過工作團隊田野調查過程的呈現,帶領觀眾看見故事採集的第一現場,與瞭解馬祖多元敘事的可能性;南竿五三據點《地下的故事—永夜淘光》,射口前的土堆、十字槁與油燈,訴說出當年國軍戰時打仗,無戰時修建坑道的艱辛往事;南竿《梅石營區軍官特約茶室》,以展示讓觀眾了解當時侍應生與士兵的心境,並非只有性事,更多的是尋求心靈上的慰藉,也意欲去除特約小姐的污名化;東引《風塔》,四鄉五島小朋友採集各島泥土進行染布創作,再搭竹棚繫於其上作為風塔,風與土的交會,則象徵著早期先民來馬祖定居的那段飄搖不定的歷史。
▲馬祖民俗文物館《傾聽島嶼的聲音》
▲東引《風塔》
第二章 藝術季作為看見地方議題的契機
在馬祖國際藝術島的參展作品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位於東引由馬祖返鄉青年「鹹味島合作社」的《風塔》作品,帶領四鄉五島的國小生,用四鄉五島所採集的泥土與植物將布染色,繫於竹子構成的塔上隨風飄逸,象徵馬祖人乘船破風而來,於這塊土地上紮根的歷史,如今透過小學生的手,呈現於觀眾眼前。到達北竿時,看到許多彩色的海廢漂流物沿海載浮載沉,好奇之下詢問導遊是否也是國際藝術島的展示,但導遊回答那是淡菜養殖的所在。雖然淡菜養殖非為本次的展演作品,卻是當地很吸引眼球的地景,搭配上看到的《風塔》,心想這種展演形式,似乎能夠呼應許多地方議題,並能做為建立文化遺產意識的契機。綜合上述,以下則表列出幾項展演可能呼應之地方議題如下:
表1地方展演呼應地方議題的可能性 |
||
|
影響層面 |
具體效益 |
1 |
促進居民參與 |
|
2 |
地方產業振興 |
|
3 |
環境保育議題 |
|
4 |
認識文化資產 |
|
5 |
型塑文化地景 |
|
如同傅朝欽老師於臉書上對於馬祖國際藝術島的點評:
不要期待看到大型聳動的網美打卡裝置,而要認真思考小型藝術作品傳達的在地意涵。許多作品取自於在地材料,最後也將回歸在地。許多作品呈現雖是未來願景,最後也將一一實現。
馬祖國際藝術島更多的成分在於引導,而非純粹的藝術季,透過地方展演的方式,也許可以呼應、看見地方議題,增進對於當地居民、觀眾之餘文資的理解與認同,並且在實踐於地方之中時能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更進一步建立遺產意識,最後透過自身與環境的生活體悟,在鄉土的自覺中逐漸展現對於文化資產的喜愛,進而達到文化的自明性與永續性。
▲馬祖國際藝術島東引的DY01《風塔:乘風而行的藝術共創旅程》作品為四鄉五島之小學生與藝術家共作之作品
▲位於北竿沿海的淡菜養殖地景
第三章 馬祖見學結語
此次國際藝術島參訪,帶領同學離開台灣本島,認識以藝術季為手段,作為地方文化資產/資源的活化方式。搭配課程中臺灣文化政策、文資法規的了解,邀請在地導遊與藝術島策展人進行深度導遊與講座,最後再搭配連江縣文資走讀與自然地景認識,使師生更能了解文化觀光能夠作為一種推廣地方文化資產的方式。
本文節錄:陳薇珊
四年前的暑假我首次踏上馬祖,與家人度過一段難忘的假期,湛藍的天空、晚上數不盡的星星,當然也有爬不完的無數階梯與坡道。那時的我開始對馬祖有很深的軍事印象,然而在這次的參訪後,馬祖增添了更多色彩,由於時間因素無法全然探索每個島嶼,雖然可惜,但也讓人想在接下來的旅程規劃中加入馬祖,探訪未知的每個地方。而在這次的移地教學中,有十分充實的行程安排,在南北竿與東引島中一共參訪了30個景點,也有許多事情是第一次的體驗,例如在船上過夜。而無論是南竿、北竿或是東引,在探訪過程中都能發現彼此之間不一樣的特色與文化。除此之外,還有這次首屆的馬祖國際藝術島,77據點、53據點、梅石營區軍官、士兵特約茶室、風塔,這些都在在讓人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對於馬祖的歷史文化,也期待接下來看到更多元的樣貌。
▲芹壁村落
▲53據點 王文心《拜訪瓊麻》
在這次參訪的國際藝術島景點中最有印象的便是77據點。可能因為加上導覽人員的詳細解說,讓我更能感受到作品與當時軍事行動間的連結。像是利安.摩根的作品《照理來說 應該可行》,模擬士兵長期在地底環境生活的身心靈狀況,從原本茂盛的樹葉,卻由於終日無太陽的照耀而枯萎,看完內心感受十分深切。尤其作者本身住在北加邊境,相當理解位處邊境尷尬的情形,就如同馬祖的處境。而邊境的宿命就像作品中所放置的移動燈光裝置那樣,總是週而復始的發生相同的情境,不禁感嘆。同時,還有丁建中《靜候之景》,以濕度的變化呈現馬祖影像,除了水氣與馬祖本身很容易起霧的氣候狀況連結以外,亦與馬祖戰後半世紀所被限制的日常有關,即使現今已解除那些限制,馬祖人卻仍然會因為某些時刻,而在心底浮現那些曾經。又其中最喜歡的作品應屬《風塔》莫屬了,《風塔》作品是由四鄉五島中的七所國小三四年級小朋友共同製作而成。他們以四鄉五島各自的土壤、植物所染製而成,藉由泥染的方式傳達各自不同的歷史與文化,並共同綁至塔上,有著四鄉五島緊密連結的意含。由於馬祖國際藝術島為馬祖未來的十年願景計畫,而在這樣的作品當中,由7、8歲孩子共同完成屬於馬祖的意象,十年後他們也正好成年,在這期間相信能為他們帶來不一樣的藝術教育,同時他們也將能為當地帶來更多不一樣的新意象,這樣極富傳承意義的作品,實在令人萬分感動!
▲鹹味島青年地方創生故事分享會
整趟旅程之中有個意外的小插曲,便是前往參加鹹味島所舉辦的青年地方創生故事分享會。當日的講者正是《風塔》策展人之一—蔡佩原,她分享了從大學時期的設計到後來返鄉工作的歷程。其中有關「北緯26度島嶼顏色計畫」是一項非常有趣且具挑戰的任務。曾經馬祖希望能像義大利的五漁村,讓同樣位處山壁的聚落添上繽紛的顏色,因此有了改變聚落色彩的打算,結果卻不盡人意。而蔡佩原的團隊在北緯26度島嶼顏色計畫中,透過色彩測量儀一一為四鄉五島調查屬於當地的色彩,重新找回專屬馬祖的顏色們,結果之一便有近期讓人熟知的東引新門牌。該門牌是於計畫中所挑選而出的馬祖東引海色,同時為了使門牌更能與當地凹凸不一的牆面建材(石材)貼合,並避免重量過重,因此選用了分割陶瓷來製作。故除了在色彩上與東引當地互相襯托以外,亦考慮到了在地的條件與氣候,相對於一成不變的統一傳統深藍門牌來說,更能凸顯東引的特色。
蔡佩原返鄉青年的熱情與故事十分打動人心,然而最讓我驚訝的莫過於東引鄉政府的支持了,東引鄉鄉長願意坐下來與年輕人對談,並接受新想法,實在是
一件不太會發生在臺灣都市當中的事情,不禁讓人相當欣賞鄉長的作為與想法!此外,在這次的與談中才得知原來馬祖有許多與都市發展相關的自治條例,例如《連江縣光害管制自治條例》,經後續查詢,該自治條例是於2021年12月15日通過的管制光汙染條例,也是臺灣的第一例子。為了保護觀賞星星與藍眼淚,連江縣政府便制定了該自治條例,管制了光源,同時也因此管理了當地的招牌型式。而當時在東引所看到的招牌,的確不像臺灣的廣告招牌如此的龐大與色彩鮮艷,反而是以木頭小招牌取代。這樣的做法讓到訪遊客更能將注意力放在當地的建築與聚落意象上,同時也不會破壞到整體的村落景觀,實在是令人相當敬佩的自治條例。反觀臺灣本島上的法律、條例,似乎就無法達到這樣的規範,畢竟人口密度與日常生活的樣貌不同,儘管如此,內心卻還是會期待在未來的某一天,臺灣也能在形形色色的廣告招牌上做出相關標準,不求完全統一樣式與規格,只期望能讓都市景觀彼此之間更加融合與協調。
此次的移地教學讓我比上次拜訪馬祖時更加深入了解有關馬祖的歷史文化脈絡,也更加理解到馬祖不僅止於軍事色彩,它也能透過藝術創作、美感、教育等方式重新詮釋自己,並且其所呈現的絕對讓人意想不到。由於馬祖的區域位置特殊,所以島上居民有許多從小到大一直住在臺灣本島上的人─如我,所無法想像的經歷與日常生活,細想當初來到此地守衛前線的軍人、世代都居住於此的馬祖人、昔日與現今國際的情形,許許多多加總在一起,造就了現在的馬祖,也因此這裡的故事與文化實在是數不盡也道不完。這次參訪了許多地方,儘管無法一一細說,但所有經歷的都將收進心底,待未來細細品味,並期待著與馬祖的下次相遇。
▲馬祖全班合影
本文節錄:鄔家潁
文化資產法規與政策課程馬祖國際藝術島校外移地教學(以下簡稱:校外教學)原定啟程於三月十七日(四)晚上在基隆港乘船到南竿,由於週四有空以及馬祖國際藝術島遍布四鄉五島,因時間安排沒有到莒光鄉(西莒島與東莒島),故同學們相約一起提前飛往南竿轉往那裡,大家都非常期待馬祖行程,也熱烈討論,積極安排交通、住宿。
機場奇聞趣事
終於到了當天,紛紛從各地到松山機場會合,劃位、托運、安檢;為了順利過安檢與托運,在整理行李時,將美工刀、剪刀等銳利刀具一類排除,把行動電源、帶電池不可拆卸的3C產品集中於隨身行李中,以及貴重物品隨身攜帶著。通過安檢門、經過等待、穿過登機門,要搭上接駁車到飛往南竿的小飛機乘機處,然而正當我們開心要出發時,廣播傳來:由於南竿機場天象不佳,能見度低無法降落,延遲起飛。整車的人又下車回到候機室,等候時多次的廣播:起飛等候廣播通知,也聽著其他離島班機起飛。等候之餘到其他地方看飛機,瀏覽拍攝不同家航空公司、不同的飛機型的彩繪。二十分鐘、半小時過去,看著飛馬祖的班次皆關閉,我們九點班次的飛機在十點時通知取消,頓時候機室一陣哀號,人們紛紛離開到轉盤邊領取行李;路上遇到一位大姊,他說:「你們跟團嗎?我們原本也要飛馬祖的,但是看這樣今天都不會飛,所以我們團要改去金門。」不受限目的地、臨時決定好就改行程,豁達面對班機取消這件事,然而我們的目的地仍是馬祖。
▲被取消的飛機班次
從其他地方得知馬祖資訊網上只要當時的雲高、能見度為紅字,便關閉機場無法起飛降落,更從朋友那裡得知飛機起飛降落能見度需大於3200公尺,看著能見度在600至800公尺間徘徊,我們決定先候補飛往北竿的機位,並且利用空檔時間,先寄放行李再到附近觀光。然而寄物過程不太順利,希望能有效利用置物箱空間、最大化使用,各自發揮收納功力,然而就在嘗試是否關上置物門,但門鎖扣上後行李無法再取出,只好通知客服人員到現場開鎖,幸好有把行李取出,並讓它獨立一格避免再次上演開鎖。一下子東莒半日遊變成臺北半日遊,從松山機場坐車到吉林路農安路一帶午餐,並到附近的林安泰古厝參觀,幾小時飛逝而去,又趕回機場,再查看能見度時數字已轉為黑色,此時機場廣播:飛往北竿機場開始候補,一陣歡呼聲掀起,我們一行人兵分二路,一些人等待候補、有的取行李。一切就緒終於登上飛機,望著窗外的景色變化,飛離臺灣、上升至雲層間、漸漸地又下降海面在陽光照射下水光瀲灩,漁船、小礁石、雲霧中若影若現的島嶼,機上音樂響起,良久卻遲遲沒有降落,一直在空中盤旋,直到機長說:「我們將返回松山機場。」傾刻間失望聲響遍機艙。以前有聽說過,但沒想到這件事竟然被我遇到。回到松山結束免費的馬祖空中旅遊團。據說這一天只有一班飛機順利抵達。
夜船與日出
趕在末班公車2002到達月臺,順利搭乘公車前往基隆,路經小巨蛋走過高速公路,在基隆停下,一行人拖著行李沿著海洋廣場、西岸碼頭,遇到老師與學長,他們為了幫我們賣票簡單吃過後,提早在現場等待叫號,讓我們先去吃飯再回來。由於時間緊迫我們直接搭計程車到廟口夜市,路上與司機閒談:這個月是基數月「先馬後東」,意思是晚上基隆出發隔天會先停靠南竿再到東引;向他問起馬祖的遊客對基隆的影響,他說:「都是要去的人會逛夜市,回來的都匆匆的直接離開。」我不以為然,思考:搭船回來也是晚上為何不多停留、悠閒地逛夜市呢,這個答案在回程裡得到解答。擔心長時間搭船會暈導致無法好好休息,拿出前一次到馬祖買的暈船藥,九點三十分在上船前一粒藥配一杯水服下,十點大船啟程緩緩駛離岸邊,近距離從水上看著兩側貨櫃碼頭,漸漸超過紅綠燈桿,在黑夜中航行。
一夜好眠,醒來時正好快是日出時間,走到夾板上,看著遠方橘色漸變藍色的天空,太陽緩緩浮出水面,從海平面升起,剎那覺得坐船非常值得,看到與平常不同的景色,逐漸船頭駛向島嶼進港,歷經一夜平安順利抵達。揣想過去搭船到臺灣的祖先看到陸地將登岸的心情。
▲臺馬輪上看日出
03/18北竿與南竿
南竿福澳港登岸後又再轉往北竿白沙港。第一站先到坂里用餐,對坂里的印象是坂里天后宮、坂里大厝、海大馬祖分校、坂里黃金餃;在北竿一個上午去了芹壁、橋仔、后澳。談及馬祖的傳統建築,其與臺灣常見之漢式建築相差甚遠,高高的封火山牆,工整如一刻印,使用大量花崗岩作為建材,搭配磚紅瓦片屋頂,然而在每個地方有屬於它自己的顏色組合,導遊講道:「芹壁這邊的使用白色的石頭砌牆,黑色的瓦片為屋頂,比較是灰色調的,其他地方可能互用黃色的石頭紅色的屋瓦,所以顏色比較鮮豔,觀光客也比較喜歡這種明亮色系,芹壁這邊在修老房子,有的沒有以原本的方式修,這邊就變得不再像以前的色調」原來村落有屬於自己的顏色。而在前年芹壁開了一家超商,依照合約整理店址掛上巨大招牌,會影響全區景觀,在文資處抗爭與協調,及民眾強烈反應,縮小招牌融合於芹壁村中。另外在橋仔的時候,導遊問到:「要怎麼知道以前村落的規模?」一個是廟宇數量,其二因躲避戰爭砲擊而防空洞數量成為衡量方式,橋仔是過去北竿最大的聚落,擁有8間廟,祭祀的有來自原鄉神明,也有文革從閩江流到馬祖來的神明。
十一點半再返回南竿,在馬祖村的披薩大王用餐,品嘗繼光餅、老酒麵線,又去了七七據點、馬祖民俗文物館、五三據點、梅石軍官特約茶室等國際藝術島展場,以及北海坑道坐搖櫓船觀賞藍眼淚,最後回到福澳涼山頂吃晚餐與下榻民俗。特約茶室其實不是像電影《軍中樂園》那樣情色,還有更多的面相與故事是沒有顯現的。晚餐時導遊特別請我們介紹馬祖時令美食-白蘿蔔夾海苔,這皆由島上生產,海苔從海邊採摘回來製作,而馬祖的白蘿蔔生吃不會嗆辣,非常獨特的風味,過了這個時節,使用的是臺灣進口的蘿蔔。第一天的行程非常充實,彷彿過了兩天。
▲馬祖美食1
▲馬祖美食2
十一點半再返回南竿,在馬祖村的披薩大王用餐,品嘗繼光餅、老酒麵線,
又去了七七據點、馬祖民俗文物館、五三據點、梅石軍官特約茶室等國際藝術島展場,以及北海坑道坐搖櫓船觀賞藍眼淚,最後回到福澳涼山頂吃晚餐與下榻民俗。特約茶室其實不是像電影《軍中樂園》那樣情色,還有更多的面相與故事是沒有顯現的。晚餐時導遊特別請我們介紹馬祖時令美食-白蘿蔔夾海苔,這皆由島上生產,海苔從海邊採摘回來製作,而馬祖的白蘿蔔生吃不會嗆辣,非常獨特的風味,過了這個時節,使用的是臺灣進口的蘿蔔。第一天的行程非常充實,彷彿過了兩天。
03/19南竿到東引
乘坐四月一日臺北港=南竿將新開的船班-南北之星前往東引,原先兩小時的航行時間縮短為一小時,快速但晃動較大。先前往東引遊客中心,在到忠誠門前東引的唯一一座、也是唯一跨四鄉五島的國際藝術島作品-風塔,看蘇不倫號的展示,接著前往三三據點(曾誤植為「三山」)、國之北疆-命運乖舛的北固礁、鱷魚、東引燈塔、一線天,晚餐後受鄉長之邀得到機會能參與鹹味島合作社三月舉辦的活動。蘇不倫號撞上的是小北固礁,而北固礁為臺灣領轄最北,稱之為國之北疆,戰爭時期常被當作標靶攻擊,因此越來越小塊,有時浪花都將蓋過它。東引燈塔光緒三十年啟用,使用水晶作為反射光,若天氣不佳則會利用霧砲,一方面也是撥開霧與發出警示聲,告誡附近海域危險。晚間加碼行程前往鹹味島合作社,返鄉青年回到東引後辦「鹹味島傾年創生基地-鹹味島斯號倉庫」活動,邀請在地青年、鄉長的青年故事分享會,整場非常融洽,鄉長就像鄰居一樣一起聊天,講述對東引的理想冀望,也給予年輕人發展的空間。
▲國之北疆
這天的唯一行程是安東坑道,因為鄉長與東引指揮之關係很榮幸能近距離看到裝甲車。因為導遊退伍前曾在安東坑道待過,所以介紹裡面每個空間都非常有畫面、坑道生活非常詳細,40度的斜坡原本為了避免轟照後坑道口落石堆積,鑿洞、運用重力分散到海裡,現在為了觀光填水泥使斜度大約在30度左右。中午十二點啟程返回基隆,又是長時間乘船,因為天氣變化風浪較大,乘船不是那麼平穩。在下午五點左右先收到訊號,而後一面欣賞夕陽,半邊天空變色,一面發現陸地,逐漸地天空漸暗,星空高掛,登岸已是晚間七點鐘。下船後,帶著乘船的疲累一心只想奔回家,無法顧及已經到晚飯時間,也理解那天司機大哥口中遊客的行為。回到家身體頻率還與船上的晃動一起共鳴,走路搖搖晃晃。
▲戰地之國的國防教育
國際藝術島融合藝術家與當地的文化性質,地方踏查、也有地方參與,透由意象轉換與再現。最印象深刻的是東引的「風塔」,用土與植物作為染料,因馬祖風大無法用一般在臺灣固定的方式,將竹子塔與布綁在一起,故使用這裡居民平時的方式-雙股繩子間夾住。而這個也在民宿旁親眼看到人家晾曬就是此方式。
▲馬祖國際藝術島-東引-風塔
{{ $t('FEZ003') }}2022-06-30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3-04-17|
{{ $t('FEZ005')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