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文資學院|
計畫名稱:11G205-6 高教深耕【文資學院】
計畫分項:文化資源的在地實踐
具體措施:1-6【博館所】「博物館展示專題」課程
執行單位:文資學院-博館所
110學年第2學期「保存科學概論」課程,張後妤老師四翼折疊式保護盒實作工作坊。
王思捷,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碩士一年級學生。
本所兼任教師岩素芬老師於本學期保存科學概論課程中,邀請到文物修復專家—張後妤老師來進行「四翼折疊式保護盒實作工作坊」。
張後妤老師首先以簡報介紹各類紙質文物因不適當的保存材質而產生的劣化樣態,以及檢測其老化與毀損程度的方式;接著說明保護材料都具有酸鹼度、厚度與彎折度等特性的不同,在製作保護盒時,都必須依照文物類型與需求審慎選擇;最後聚焦在本次工作坊的核心—「四翼折疊式保護盒(Four-flap)」,老師以基本的六面包覆保護盒為起點,延伸出四翼折疊式保護盒不同的應用模式:如為方便檢示書背,而以Mylar(無酸透明色膠片)製作部分折翼,以及針對沉重或是嚴重破損之書籍,所設計出具托盤效果的保護盒等。
緊接著後妤老師展示出各式各樣的保護盒,讓同學們能夠實際操作並立體地觀察保護盒的折法與機關,經過老師詳細地說明與開放同學自由發問後,就進入到製作的環節。同學們以自己所帶之小書或相片等紙質物品為保護對象,丈量其三邊的尺寸,後妤老師在此時特別提醒:要注意書籍紙張軟化而造成書背端與翻動端的高低差,以及折翼堆疊在物品上所產生的些微厚度,這些都可能造成尺寸數值的變動,建議可以先繪製保護盒的「展開模擬圖」,確定形式與各邊長度之後,再轉移至正式的紙材進行測量與記號。而看似簡易素雅的保護盒,在製作期間卻需要高度的立體思維與細心的計算過程,因此同學們時常到前臺參考其他成品,或是諮詢後妤老師的建議,以排解製作上所遇到的難題,而後妤老師也說到:精準測量四翼折疊式保護盒的邊長,是為了在折疊後每個邊都能夠緊密的接合,確實達到阻隔外部灰塵的最佳效果,因此是非常重要的程序。
文物保護盒的製作雖然時刻都挑戰著製作者的創意與耐心,但是博物館確實能因此更完善地保存與維護重要的典藏資產,透過本次工作坊,讓本所同學們對於紙材的保護有更深入的了解,並藉由實際製作四翼折疊式保護盒,增加保存工作方面的實作經驗,並為將來進入博物館就職暖身。
▲張後妤老師以簡報說明四翼折疊式保護盒的分解圖與不同的應用模式。(攝影者:王思捷)
▲張後妤老師展示依據文物需求所製作之不同類型的保護盒,並示範保護盒中文物的取拿。(攝影者:王思捷)
▲同學仔細丈量並記錄所攜帶物品之尺寸,用以繪製四翼折疊式保護盒的展開模擬圖。(攝影者:王思捷)
▲同學在紙材上做記號,並加以切割、黏貼,形成各物品專屬的四翼折疊式保護盒。(攝影者:王思捷)
▲岩素芬老師(右上三)、講師張後妤老師與其丈夫(右上二、一)、以及修課同學們手持自製的四翼折疊式保護盒合影。(攝影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所黃秀梅助教提供)
張後妤老師提供之「保護盒製作」簡報。
#保存科學概論
#講座
#四翼折疊式保護盒
#文資書苑
#博物館預防性保存
{{ $t('FEZ003') }}2022-06-29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3-04-17|
{{ $t('FEZ005')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