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文資學院|
計畫名稱:09G205-6 高教深耕【文資學院】
計畫分項:文化資源的產學鏈接
具體措施:3-1【博館所】開設「博物館管理與行銷專題」課程
執行單位:文資學院-博館所
一、開設「博物館管理與行銷專題」課程
「博物館管理與行銷專題」課程以問題導向的學習理念,帶領同學解析博物館價值創新的典範轉移,其中涉及博物館管理與行銷的重要議題。
108學年度第2學期開設此課程,共1名教師,課綱涵蓋以品牌建構的視角切入,理解博物館存在的目的及其透過管理與行銷達成博物館的使命、創造價值,發揮社會的影響力。課程進行除單元系統講述、互動提問、個案討論外,並輔以2項個案教學教材,另邀請校外講師(政大商學院張瑜倩老師)專講。選修學生本所18人,外加推廣中心隨班附讀3人,共21人。
本課程教學評量的教學意見平均數為4.83;同學回饋意見包括認為本課程最好的部份,是案例分析的教學方式,以及個案教學非常實用;也對本課程提出建議,希望課堂上讓同學有更多實作練習和討論。
鑒於博物館管理與行銷的理論/理念實踐是重要課題,於課程規劃中各單元主題均盡量佐以案例分析;本課程也嘗試以個案教學法,向政大個案教學中心購買2項國際博物館個案,同學藉個案討論與分析,理解管理與行銷實務操作的可能影響因素;期末則以國內博物館的個案研究提出規劃與紙本練習。
對照教學評量回饋意見,個案教學法未來應可多加利用;並增加同學以案例情境有更多的討論或實作練習。
二、開設「博物館與文化展演」課程
「博物館與文化展演」課程探討跨越人類學、語言學及戲劇研究等學科的文化展演概念,並剖析其理解系統,提供博物館文化展演研究與反思。
108學年度第2學期開設此課程,共1名教師,課綱涵蓋由文化展演衍生出對於歷史記憶、文化真實、異文化想像、文本與脈絡、觀光脈絡下的文化展演、社群協力策展等相關議題,選修學生共3人,隨班附讀1人,旁聽研究生2人。
本堂課程教師為國立博物館副研究員兼組長,整體課程內容結合博物館理論與實務,課堂以閱讀指定文本、提問、討論等互動方式,激發修課學生批判性思考,並邀請學者進行專題演講一場,持續培育跨領域整合專業人才。
三、開設「博物館展示專題」課程
透過課堂講解、文本導讀與討論、專題講座及參訪等方式,說明分析博物館展示的重要理論觀點與策展實踐。
108學年度第2學期,開設此課程,共1名教師,課綱涵蓋導論:展覽與當代文化、展覽的元素與語彙、博物館展覽敘事、當代策展、展覽與觀眾,選修學生共9人。
本堂課共3場講座及2次課外參訪。講座方面,除了延續108年課程之主題邀請科教館林怡萱老師;也邀請台博館《繪自然》特展之策展人談展覽跨領域、科學與藝術關係;並邀請林志峰老師帶領學生探討博物館展覽之策畫。但有鑑於疫情關係,課外參訪次數相較於108年,未有增加。另外,因修課學生有1人因防疫關係無法返台,雖透過遠距線上教學能同步上課,但仍無法參與課外之參訪行程。110年之課外參訪規劃仍待疫情好轉,方能增進策展實踐層面之成效。
【講座:2020/05/06創造可以敲敲打打Tinkering的展覽】
【講座:2020/05/20博物館裡的設計權術】
成果貼文網址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7DN1vtnO7nxqOYR5NSlz7B_mH64Pi5tz?usp=sharing (成果照片連結)
四、開設「博物館與當代社會議題」課程
「博物館與當代社會議題」課程針對人權教育參訪相關展覽與舉辦座談,透過參訪以性別、精神障礙、人權議題為主軸之展覽,以及邀請關注社會議題與博物館之講者,深入瞭解平權實踐課題。
109學年度第1學期開設1門課程,共1名教師,課綱涵蓋博物館與當代議題文獻導讀,並安排參訪「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國家人權博物館」、「精神病人的房間」展覽,以及邀請參與規劃「阿嬤家」的吳聲明建築師、伊甸基金會之工作人員與會員、社會運動者顧玉玲老師於課堂中與修課同學座談。修課人數共13人。
本課程採專題式授課與研究,修課同學分組從性別、身心障礙、高齡與勞工、人權等社會議題中,選擇主題進行研究與博物館文獻導讀,並參訪「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國家人權博物館」、「精神病人的房間」等展覽,以及搭配博物館與關注弱勢族群之工作者座談、演講,使同學深入認識弱勢群體之概況,並要求修課同學規劃社會行動,希望透過理論與行動並共同探索博物館社會角色與責任。
課程安排參訪博物館與舉辦座談,使同學思考博物館如何成為實踐文化參與權之場域,然而,在社會參與和行動上,部分組別同學似乎不知道要如何在生活中發現問題並規劃以行動參與社會實踐,未來或許可以於課程中多示範不同案例,或引介相關博物館或社會行動資源與平台,激發同學的社會行動力。
五、開設「博物館與地方專題」課程
「博物館與地方專題」課程目的在於探討臺灣地方博物館如何重建博物館專業、回應社會課題,並聚焦於不同子題進行論述、案例分析與習作。
109學年度第1學期開設1門課程,共1名教師,課綱以博物館如何進入地方:臺灣現象,並探問博物館學課題;公眾史學與博物館;生態博物館與地方展演三個主題,選修學生共18人。
本學期邀請三位講者進行地方再現跨域對話專題講座,分別是郭城孟老師「臺灣生活地景」、林正尉老師「城市策展」、林益仁老師「生態走動:一個關於家園與博物館的想像」,將議題廣度拉大,提升學生思考。
為貼近地方博物館的政策與思維,帶領學生參訪了「南郭郡守官舍」、「新竹動物園」與「新竹縣縣史館」,實地走訪、與館方對話。
因疫情關係取消部分實作練習,預計110年以北投地區作為學習場域,進行調查探訪,藉此讓學生增加實作經驗。
六、開設「藝術博物館」課程
「藝術博物館」課程旨在探討藝術博物館作為藝術知識載體的本質,以及如何在全球化時代維持並滿足其核心與延伸價值。
109學年度第1學期開設1門課程,共1名教師,課綱以藝術博物館為何是一個藝術知識的載體?是為誰存在的藝術知識的載體?要如何成為一個藝術知識的載體?以及藝術博物館要如何維持它的核心價值又能滿足它的延伸價值為探討主題,選修學生共13人。
本課程從藝術展覽的起源與演變談起,探討藝術博物館的核心價值(藝術博物館與藝術創造、公共領域、文化資產、文化認同與知識詮釋),次就藝術博物館專業方法(藝術博物館典藏、維護、研究、展示與教育)進行研究,再將藝術博物館的社會實踐(文化政策、社會平權、空間建構、創意產業與文化觀光)為整體檢視,最後檢討懷疑主義與理想主義的實踐。
本課程同學包含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博物館研究所、建築與文化資產研究所碩士生及文化資產與藝術創新博士班博士生,背景多元,學習過程中分組擇定藝術博物館與展示、藝術博物館與空間建構、藝術博物館與社會平權及藝術博物館與文化觀光等議題,挑選國內外藝術博物館之實踐案例進行研究、踏查、討論與報告,經由師生共同參與,精進研習藝術博物館的理論與實踐。
{{ $t('FEZ003') }}2021-01-05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3-04-13|
{{ $t('FEZ005') }}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