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文資學院|
計畫名稱:09G205-6 高教深耕【文資學院】
計畫分項:文化資源的在地實踐
具體措施:1-5【文新博班】文化資產政策專題戶外參訪暨台南水下博物館深度田野訪察
執行單位:文資學院-文新博班
文化資產政策專題以文化資產的理論基礎、定義、分類、標準為主題,讓學生了解文化資產的經營管理可行性與發展限制,並結合移地教學內容,帶領博碩士生親身體驗認識文化資產相關案例及教學現場。
109學年度第1學期,特開設1門課程新聘1名文化資產界學者專家,透過該學者產官學界之親身經驗,深入文化資產政策之主題及案例,本課程選修學生共13人。
有鑑於文化資產領域牽涉學理、實務、法規及技術層面相當龐雜,透過個案實務的剖析有助於發現文化資產課題的各個面向,並能與本校加強推動產學合作發展之目標結合,本院將於110年透過官、學深化合作持續培育跨領域整合專業人才。
藉由文化部文資中心保存科學簡報課程、學生將了解文化資產修復所需材料科學背景,此外現地走訪水道博物館及台南關帝殿(由許漢珍修復)這兩個本屆文資獎得獎者,及參訪國家級重要民俗場域及國定古蹟南鯤鯓代天府,均為整合有形及無形文化資產的重要文資學習體驗。
南鯤鯓代天府合影
文化資產保存政策專題-臺南市文化資產參訪心得
文/廖健雄
參訪地點包含文化資產保存獎保存維護類案例-水道博物館、國定古蹟及重要民俗場域南鯤鯓代天府、許漢珍司傅大木作場域臺南關帝廟、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下簡稱文資中心)、臺南市美術館(下簡稱南美館)等,除行程豐富囊括有形、無形文化資產重要場域外,解說者如水道博物館黃文鍠館長、南鯤鯓代天府黃文博校長、關帝殿蔡佑樺助理研究員、文資中心陳柏欽主任、南美館潘襎館長等,均於該些場域具關鍵代表性,為本次參訪增添學術及實務面向意義。
以南鯤鯓代天府為例,黃校長藉由早期剪粘工藝談及傳統匠師的傳承譜系,或由信徒的自發捐獻旁證先民遷徙與信仰中心的互動關係,均體現了以寺廟為傳統文化保存載體的觀念;本次參訪雖於時程趕不上當年度4個五王聖誕香期,但絡繹不絕的分靈廟來訪或乩於廟埕的「問事」過程,皆可想見此一民間信仰之深入常民文化肌理。
另以文資中心為例,該中心為國內最專業的文化資產修復技術場域,在參訪並了解修復案例「大龍旗」過程中,我們知道面對精細的文物,如何藉由先期的研究調查、客觀的材料分析及設定修復策略等等繁複次第,讓高度損壞物件在修復過程中再現文物風華,這些慢工細活,也成為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表徵。文資中心對於文資保存相關設備的購置與使用,在國內各場館硬體中應為執牛耳者,但具有修復知識與經驗的專業人員卻仍是最大的關鍵。我與這些研究人員恰好長期為同事,但因從事行政工作,往往忽略與技術面向的同事就保存實務需求進行意見交換,未來實可加強此一面向的訊息整合並擴大專業視野。
即使在文化資產相關公部門工作,但本次參訪橫跨國定古蹟、產業文化資產、無形文化資產(重要民俗)、文化資產保存技術、文化資產修復科技、文化觀光等等議題,跨越了單一文化資產類別的框架,但卻得以從非技術官僚的角度感受文化資產與生活的繫連,至最後參訪南美館,更得見由文化資產的概念衍生而出對於當代藝術創作的啟發,這趟短短2日的參訪,可說是對諸多臺灣當代文資保存的切入面向進行了一次具體而微的巡禮。
{{ $t('FEZ003') }}2021-01-04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3-04-13|
{{ $t('FEZ005')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