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教務處|
跨域教師教學社群
鼓勵教師組成跨領域教師社群,111年共計補助13個教師社群。從藝術教育和腦科學看藝術治療教師社群,融合北藝大、陽明交大及政大資源,共同設計課程計畫與課綱,結合腦科學研究所、社工研究所、臨床社工師、音樂學系及舞蹈學系等,課程內容涵蓋藝術創作、科學實證、社會文化工作與治療臨床層面;MIT音樂和影像跨域領航聯盟 (MIT Pilot League),除學程專任師資外,另邀請本校音樂學院、電影與新媒體學院系所主管們一同與會,促進跨領域教學經驗分享,經由不同專業的跨學系師長與業界專家間的溝通對話,達到提升音樂與影像相關教學發展與學習支持之預期成果。
▲因疫情改為線上分享會議
▲杜篤之老師親自介紹導覽聲色盒子的發展歷史及導覽杜比空間
Meta-arts:創新教學合作研究社群,結合12位不同領域專長的教師,針對人才培育、跨域學習課程為方向進行討論。除了辦理1次社群內部會議,也安排1次的南台灣參訪行程,為期兩天,前往屏東拜訪玫來晏趣製麵農莊、金弘麻油花生行、泗林衛生室、啡藏潮咖啡製造所及勝利星村等地點,了解地方職人、產業、空間的經營方式、創業理念以及未來發展等,為社群成員提供學院課程設計的想法參酌。參訪的地方產業,這些地方職人兢兢業業的守護著自己的產業和家園,展現了動人的力量;「Meta-arts」是否意味著藝術領域的拓展,著重在藝術的核心精神、而不是藝術形式,拓展更廣大的藝術領域,將我們生活相關的空間和產物都視為廣域藝術世界,我們生活在其中、也透過使用和生產這些產品達到審美愉悅,並且引導消費力量支持這些創作者、生產者。因為文化創意產業興起,設計行業得到更大的重視,美感藉由設計融入了生活,反而需要在特定場域展現的藝術逐漸被忽略。是否「Meta-arts」可以帶來新的啟示,將更廣泛的職人精神與自然人文視為藝術核心,值得在理論以及教學課程方面持續思考。
▲圖左:【玫來晏趣】創辦人余玫芬介紹創業經歷與手工製麵工法、圖右:【泗林衛生室】洪誼靜理事長分享文化資產轉型再利用的經歷
羅摩衍那之舞(泰國倥舞)—實踐研究的跨域學習,以廣泛流傳於東南亞各國的「共享文化」:印度《羅摩衍那》史詩為基礎,透過共同學習泰國倥舞中演繹的泰國版羅摩故事《拉瑪堅》(Ramakien),將身體實際經驗中的覺知過程與狀態,作為研究文本或前行研究,討論跨文化表演藝術研究與實踐的各個面向,尤其希望以此社群的成果開啟實踐研究(Practice Research)的可能性;藝術研究的理路與實踐,透過整合目前美術學院在藝術研究發展、創造性與思想研究領域的教師專業,集體研討與探究「藝術研究」如何落實於教學現場的整合與更新,以及其未來可能發展面向的探索。並橫向連結現有國際藝術研究社群網絡,建立具創新視野之學術委員會。社群活動將包含教學討論、主題式議題分享、專業領域研討、跨領域知識整合與研究,期能透過跨領域專長教師互相交流、激盪,形成合作網絡,並回饋於教學與課堂中,達到教學品質之提升。
▲練習步法,重心放在腳尖,維持此身姿原地轉圈
{{ $t('FEZ003') }}2023-01-06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3-01-06|
{{ $t('FEZ005')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