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藝推中心|
結合教育部110學年度十二年國教課程綱要核心素養,規劃及設計有關臺灣1950年代社會氛圍、與合作學校當地有關的白色恐怖事件和人物故事,強化與日常生活場域和在地歷史之連結。
經由情境的體驗和經驗的解讀,增進參與者對當地過去歷史和威權時期對人權的壓迫,開啟對在地歷史記憶與威權時期歷史脈絡的好奇及未來更進一步的認識,藉由參與者在活動過程的對話與討論,加深在地人文的認識與日後的社區關懷意識。
藝術教育工作坊開啟對歷史的多感體驗
參與者認為教育劇場能協助與未曾經歷的歷史連結或認識過去的時代狀態,彷彿親身經歷1950年代威權時期的社會氛圍,參與者之回饋內容,如
「可以感受當時人們的心境。」(八年級,女)
「代入感很強。」(八年級,男)
「可以知道事情的經過。」(八年級,男)
「彷彿我身處1950年代,白色恐怖帶來人們提心吊膽的日子,讓我替那些人感到惋惜。」(八年級,女)
觀眾嘗試與劇中角色提問及互動
從活動設計的聲音、體感等多元感官體驗,以及工作坊以參與者由真實的身體與情緒經驗與過去歷史有所連結如
「我覺得我的人生好像開了外掛。」(八年級,男)
「更可以體會受到白色恐怖的人們的心理。」(八年級,女)
「蒙眼,綁手 後的未知/心跳加速;猜測自己的言行可能面臨什麼處分。」(社會人士,女)
「從拿出《光明報》後,一切都沒自由了,做什麼、拿什麼都由別人指令,講出的話影響未來一輩子。在行進和傳遞時大家不發一語很有壓迫感,也不知道終點/結束在哪。」(社會人士,男)
{{ $t('FEZ003') }}2022-11-30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4-01-19|
{{ $t('FEZ005')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