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藝術大學的USR:想像與實踐
圓桌論壇
主持人
于國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所長
與談人
王寶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資源暨推廣教育中心主任
涂維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陳有德|關渡文化藝術基金會綜合企劃長
陳愷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
龔卓軍|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所長
2020年11月22日,由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TNUA USR Hub)主辦的「地方再現—藝術社會實踐」論壇於華山文創園區登場。11位長期深耕地方、或對公共議題有深刻著墨的藝術人與學者,分享他們在各自執行的計畫中,如何發現地方原有特質,並透過藝術進行轉譯、再現,讓地方找回對自身文化特色的主體性和認同感,又如何以藝術感性啟蒙的力量,達成移情效果、引領社會倡議。五大子題,橫跨全台九個實踐場域,開啟一個具有社會性的藝術新視野。
第五場「圓桌論壇—藝術大學的 USR:想像與實踐」中,邀請本次講師上臺與民眾共同討論藝術大學對於藝術社會實踐而言,會有哪些的想像與實踐。
由主持人于國華老師開場綜合今日論壇旨要
▍Q1:請問校長我們可以怎麼樣思考一個藝術大學對USR的想像?
陳愷璜|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校長
我回應昨天下午同一時間跟黃春明老師對談,從老師今年最新的著作,在對話中我提到一個想法,臺灣不是一個島嶼,回到在一個島嶼的概念,一種飄移,我回黃老師說臺灣有可能是371個島嶼,因為目前有371個行政局,所以從文化地理的概念,說不定371個島嶼的連接才成為一個主體。
這個說法非常適用於下午論壇所談論的,我們在一定的尺度規模上,我們無力處理,更沒有辦法去決斷臺灣整體應該要如何運作,或者走向何處。作為一個開放式的大學,多樣多元且立體發展的藝術專科大學,自我本身是一個訓練,也就是說我們怎麼樣從利用人文向度來走這條路?幾年前北藝大就標定出幾個很重要的核心價值,第一個就是藝術性,第二個是哲學性,第三個是知識性,第四個公共性。公共性很顯然就是拿來做為支撐藝術、知識等重要價值的基礎,所以USR很顯然地回應這樣價值觀,指認出來的發展向度,才更全面的且更具開放性的,在特定的尺度下讓我們有路可以走。
如何回顧十年前,甚至更早一個臺灣縱軸與橫軸的概念,真正核心的可能都不是走的路徑問題而已,更關鍵的是如何拋出一個具有當代性的公共議題,而這個議題是現在或不久的將來,真正開啟臺灣社會發動,且更全面的身體修養與感性修養明年是北藝大遷校至關渡校區的三十週年,適逢而立之年,後年是創校的四十周年,更是不惑之年,所以也在規劃讓各個不同藝術學門可以有更寬的更深的推進,比如說舞蹈不僅僅討論舞蹈,是談當代的身體論,也就是說把所有的可能性做一種盤點,而且往下個世代推進,這樣的想法也回憶如何去推進USR 。
特別最後在王寶萱講師的分享,為什麼轉型正義的議題要放到藝術大學?北藝大在國家人權館成立後,簽署合作條約,也是臺灣第一個把轉型正義的人權議題帶進藝術專科大學,因為在藝術相關全面的文化生產邏輯底下,如果沒有能夠更敏銳的意識到所有的不正義,那麼很顯然藝術家就會成為一個被國家機器洗腦的製造者、生產者,很顯然就充滿在當代很大的危機。USR這個事情並不容易,藝術要實施社會介入更是一個高難度的使命,可是我想每走一步路,會留下一些痕跡,底下怎麼走肯定是需要更多校內外的人,一起來齊力往各種方向推進,也就是說需要一種更嚴密且層次更多的經驗,才可能生成一個更有效的一種所謂成為未來可行之路的可能性。
▍Q2:關於認同要如何促成,當進入地方要做藝術介入時,認同感要如何被建立?
黃貞燕|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副教授
的確在面對社區時候,認同是很關鍵性的議題。這幾年進入社區的過程裡面,已經了解、接受北投社區認同,或是北投歷史的想像。
我在博物館研究所,本來在理論上具有公共性的博物館,應該是在社區與社會之間打開公共對話的領域,傳統的博物館讓大學訓練的學生們,進入到博物館基地之後,用一個公共基地應用所學的專業知識,跟社區對話並與對社會服務。但是近年來我觀察到,臺灣博物館在整個政策論述,其實從社造以來,都把這些公共記憶的所有權或者是資源分配,很大量分配給社區,以至於這些所謂學校訓練的大學生們,他們少了一個基地與社會同行與共行這些事業。
因此我和學生,回到社區作基本的事情,找資料在哪裡?資料怎麼解釋?資料怎麼可以跨域對話?資料可以告訴我北投是什麼樣的地方?過去的歷史是什麼?對於北藝大博物館所或文資學院的是非常重要的練習。在國家的政策裡面對於地方再現、地方創生、地方賦權的核心,並不是必要條件,也就是說我們透過這樣的機會,再用基本功證明且證實這些基本訓練的意義與必要性。
誠如陳愷璜校長所提出的概念,我們覺得在臺灣做文史和詮釋的工作,能夠在既有的這些各式各樣的地方活動、地方政策裡頭,重新把知識性的價值找出來,用知識建構的專業性打開新的公共性領域。特別現在作為引領北投資源分配最重要的環境,博物館的論述都是多元的,我做的並不是用新的論述去取代舊的論述,而是在舊的論述裡頭用於自己的訓練,感覺到有所侷限,希望在其中找到新的空間,來增加更多的認同敘事。多種敘事即多種價值的並存才是正常的生態。
陳有德|關渡文化藝術基金會綜合企劃長
關於認同這件事情,我自己的經驗是在取得認同之前,還要留意權力的關係。進入到社區裡面要保持中立,不能完全的偏向誰,雖然現在跟這個人很好,但畢竟要帶入一個思維,在未來這個計畫是要留給社區的人,而不是要留給那位里長或團體,所以很小心去處理團體間角力的關係。關於認同,以一個外人進去不能夠傻傻的就什麼都做,得罪了很多人,反而很狼狽地離開。
▍Q3:請問策展進入社區,真的是地方需要的嗎?
涂維政|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
我採階段性的策略,就過往經驗來說,一開始進到社區彼此互相認識,第二次、第三次慢慢間建立共識以後,互相交流經驗與方法,才來一起規劃藝術行動。我站在藝術家與教育者的身份上,並不是要代替社區原有的論述,或是教育社區的居民,比較像是「補充」社區所需的藝術能量與方法。另外也需要實踐性、場域性的積累,而不是我們不是很強力的去替代或介入。
王寶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資源暨推廣教育中心主任
順著今天論壇所討論的,有兩個比較主要的議題,第一個是說誰是主體,社區的多元樣貌一定會遇到的,尤其是地方的社區發展協會的理事長一定不同掛,很直接的是現實。所以誰是主體,覺得涂老師給了一個答案,就是由下而上的途徑,當你進到社區時候,社區不單是一塊結構,而藝術家也不是一塊,我們看到地方的內容和地方的狀態,有時候透過專業的文史調查,會比比社區更了解某些部分,所以彼此的討論會形成新的主體,從我讀政治與哲學的角度來講是非常民主的。也就是說,誰是主題是在互動當中怎麼樣交流,去形成那一個主體,這件事情本身會有一個區向是希望參與的人越來越多,這可能是進到社區的走向。
第二個是有關藝術跟生活,必須要有生活感的藝術,或是藝術只是生活的一個部分。有時候到地方可能居民更加富有美學,或許居民沒有發現自己所做的事情是藝術,但是被我們指認,從他自己的內容被發現,慢慢居民也會開始覺得這個東西是有美感和藝術性的,也會願意一起做交流。
感謝關心藝術社會實踐的朋友熱情參與
文字編輯:周育弘、姚郁紋
影像提供:吳俊諺
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 FB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TNUAUSRHUB
{{ $t('FEZ003') }}2021-05-25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5') }}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