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藝推中心|
藝術人的社會實踐
北投關渡
稻你家計畫:140天的冒險從陌生到創生
主講人│關渡文化藝術基金會 陳有德綜合企劃長
2020年11月22日,由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TNUA USR Hub)主辦的「地方再現—藝術社會實踐」論壇於華山文創園區登場。11位長期深耕地方、或對公共議題有深刻著墨的藝術人與學者,分享他們在各自執行的計畫中,如何發現地方原有特質,並透過藝術進行轉譯、再現,讓地方找回對自身文化特色的主體性和認同感,又如何以藝術感性啟蒙的力量,達成移情效果、引領社會倡議。五大子題,橫跨全台九個實踐場域,開啟一個具有社會性的藝術新視野。
第二場「藝術人的社會實踐」的第五位講者邀請到關渡文化藝術基金會陳有德綜合企劃長,分享這個年輕組織在北投關渡地區執行「稻你家計畫」的歷程與收穫。
關渡文化藝術基金會陳有德綜合企劃長分享在北投關渡地區執行「稻你家計畫」的歷程與收穫。
▍「稻你家」初衷──希望城市中也有稻浪搖擺
首先講師說明講題中的「140天」,指的是一粒稻殼收成所需的時間,而相比其他已進行了五年、十年的計畫,稻你家計畫今年八月才剛起步,所以目前還在「冒險」中。接著詢問與會者是否曾實際種過稻米並收成?現場沒有任何人有經驗;再問是否有參與過插秧等農田體驗課程?現場有幾人舉手;再來接連問是否走過稻田、看過稻米?有無看過稻米的照片?最後則是問有沒有吃過飯?此時現場大部分觀眾都舉手了。講師請大家先不要把手放下,一起將手左右搖擺──這就是當初在構思稻你家計畫時,團隊心中所想像的畫面;希望不只在稻田,而是在城市裡也能看到一片稻浪搖擺,不需要是一個地主,也可以種一片田。
▍判斷進入社區是否成功的標準?
接著講師介紹自己曾在珍古德協會服務,以藝術的力量推廣動物保護、環境保護等議題,和社區一起工作,以藝術的形式進入社區,傳遞想要傳達的事情。講師表示每次與人分享自己的工作,都想如此提問:你認為有沒有某種標準,可以審視進入社區的行動是否成功、是否獲得在地居民接納?講師進而以親身經歷具體說明。某次他與居民一起工作後,有位媽媽故意留下來,和他借電話打回家告訴女兒不回去吃飯,然後在歸還電話時以曖昧的表情笑說:「老師,這是我女兒的電話唷」。這讓講師不禁認為,當居民對一個外地人付出如此程度的信任,甚至願意把女兒交託給自己時,好像可以算是成功了。
講師曾在珍古德協會服務,以藝術的力量推廣動物保護、環境保護等議題。
▍一切始於與農夫的相遇
話鋒一轉,帶到2020年春天成立的關渡文化藝術基金會(前身為北藝大主辦鬧熱關渡節的單位)進入社區後,先是租了一個空間做為辦公室和居民互動,同時也思考一個初來乍到的團隊,該如何有所表現、盡快與居民互相認識。此時,團隊結識了當地的農夫,他們在關渡地區已經種了六代的田,不過一直有一個困擾──雖然家裡世世代代都在此耕作,但是自己種的稻米卻無法給在地社區的居民吃,甚至社區的人並不知道他們在這裡種田;收成的米只能低價賣給南部的糧商,然後與來自全國的米混合後再賣回北部。農夫的分享讓團隊靈光一閃:不如就大家一起來種稻吧!於是他們發起了稻你家計畫,推著一盆盆的稻,挨家挨戶邀請關渡老街的居民一起來種稻。過程中遇過眉頭深鎖、質疑來意的人,也曾被誤認是詐騙,不過之後愈來愈多人加入計畫。接下來也舉辦插秧活動,讓小朋友可以體驗把手插進泥土裡、踩在泥巴上弄得渾身髒兮兮,許多親子、在地店家等都響應參與。
▍地方居民的改變
接下來則談到本計畫執行後,為社區帶來什麼改變?計畫的基地位於曾經繁華的關渡老街,但隨著時代更迭,當時的榮景早已不再,不僅部分房屋損毀失修,街景顯得老舊,街上大多只有老人與小孩,甚至地上的垃圾也無人願意清理。開始這個計畫後,改變慢慢發生,而講師分享了其中一個故事:有一戶租屋客原本家門前面除了機車和冷氣之外光禿一片,但自從參與了這個計畫,就把機車移走、改為種稻;過了一陣子,有位先生向團隊表示自己也想種稻,原來是那一戶的房東;之後再經過房東家門前,發現還多種了一些花。講師認為受到這個計畫影響,居民對凋零的老街產生了自主意識,開始重視起美學,並出於對家鄉的認同,覺得自己不能再坐視不管;從此家門前不再停滿摩托車,而是以九重葛等花卉美化環境,這也是計畫中的意外收穫。
舉辦插秧活動,讓小朋友體驗把手插進泥土裡、踩在泥巴上弄得渾身髒兮兮,許多親子、在地店家等都響應參與。
▍挑戰、克服與願景
不過在執行這個計畫時,並非每件事都美好又順利,實際上也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例如某天當講師巡視各家戶的稻時,竟發現有些稻遭到砍頭,本想調監視器找出兇手,沒想到過了一陣子有居民傳來影片,原來是貓和狗把稻吃了,就連農夫聽到後都很驚訝。另外也曾因為肥料比例錯誤,導致好幾戶的稻在幾天內突然全部枯萎,因此後來便求助於專業,請農夫的太太定期來做健檢,判斷何時該加水或肥料,並與居民們以通訊軟體群組溝通討論,一起面對種種問題。
接著播放訪談短片,片中農夫太太提到在插秧前通常會在田區拜天、拜土地公,祈求作物順利長大,而稻你家計畫位於車水馬龍的環境中,以第一次種稻來說,今年的成績算很不錯了,並期許明年再接再厲。
▍從陌生到創生,去做就對了
最後以電影《練習曲》中的經典台詞「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作為總結,講師坦言其實基金會是憑著一股傻勁與衝動開始了這個計畫,並建議可以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去發現問題、用問題解決問題,而有些事情當下不必多想,去做就對了。回到講題中的「從陌生到創生」,講師說明這個計畫帶來的收穫──從一開始每戶都是陌生的,到現在仍持續有更多人加入,甚至願意自掏腰包買盆栽;像社區中有位爺爺是為了孫子而種稻,希望讓孫子可以從小看到秧苗長大、開花、結穗、收成,體驗稻米的生命歷程。講師認為,所謂創生不一定侷限於金錢或產業上的收穫,也可以是在地居民認同自己家鄉的特色,去了解並一起參與。
講師建議從自己身邊的小事去發現問題、用問題解決問題;有些事情當下不必多想,去做就對了。
文字編輯:周育弘、黃甯
活動攝影:吳俊諺
{{ $t('FEZ003') }}2021-04-25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4-01-17|
{{ $t('FEZ005') }}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