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藝推中心|
藝術人的社會實踐
藝術與社區的交陪: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
主講人│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 劉蕙苓副教授
2020年11月22日,由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TNUA USR Hub)主辦的「地方再現—藝術社會實踐」論壇於華山文創園區登場。11位長期深耕地方、或對公共議題有深刻著墨的藝術人與學者,分享他們在各自執行的計畫中,如何發現地方原有特質,並透過藝術進行轉譯、再現,讓地方找回對自身文化特色的主體性和認同感,又如何以藝術感性啟蒙的力量,達成移情效果、引領社會倡議。五大子題,橫跨全台九個實踐場域,開啟一個具有社會性的藝術新視野。
劉蕙苓副教授跟論壇與會者分享在蘆竹湳的好彩頭藝術季的藝術社會實踐經驗
第二場「藝術人的社會實踐」中,邀請北藝大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劉蕙苓教授在蘆竹湳社區的「好彩頭藝術祭」的藝術社會實踐經驗分享,劉蕙苓教授曾在此蹲點四年的時間,從光華雜誌民國70年拍攝蘆竹湳當地的照片,在照片中可以看到四處都是被閩式的三合院環抱著,為當地的建築文化特色。蘆竹湳是非常小的聚落,位於苗栗的頭份市中,有三百年的歷史,第一代陳姓家族來到此地落地生根後開始就越來越多的人聚集,以陳姓為主。但在民國57年時,苗栗縣政府把這附近通通劃分為工業區,因此房子都限建,意味著不能再蓋新的房子,造成的結果就是現今所看到的蘆竹湳空照圖,可以看到非常多鐵皮屋的屋頂,以及偷偷蓋起來但其實是違法的兩層樓式建築,會蓋鐵皮屋的屋頂是因房子久了就會舊損漏水,但居民又不能重建,只好用最便宜最省事的方式搭了鐵皮屋,是目前蘆竹湳遭遇的情況。在工業區旁的關係,長久跟煙囪為伴,每天走在村子裡隨處可見煙囪冒著煙,晚上甚至聞到些許惡臭。
▍社區營造:找回傳統元宵「蘿蔔燈」
民國95年開始當地有些50歲的中生代,世世代代居住此地,不忍心村莊從此荒廢,所以成立了苗栗縣傳統聚落文化保存協會,目的為保存少見的閩式三合院建築,實際調查研究後發現,村莊內約有53棟保存相當完整的三合院。民國97年的元宵節,由當地居民舉辦「猜燈謎」活動,希望聚集鄉親們一起同樂。經過兩年,社區居民思考如何擴大活動,吸引更多任關注社區,於是設計觀眾參加當地信仰中心的通天宮每年例行神明遶境,提著燈籠、穿梭在三合院的巷弄裡,成為「好彩頭藝術祭」的前身。
蘆竹湳好彩頭季的發起人是林光清先生,為兩岸有名的企業家,於2014年發起活動。蘆竹湳地區在秋收後、下一季稻作前的田地上種蘿蔔,至元宵節時便到田裡拔蘿蔔,把蘿蔔的心中挖空、再放一個蠟燭就變成燈籠,各式各樣蘿蔔燈爭奇鬥豔,為當地很重要的特色。林光清先生希望保存老房子外,也藉由童年中提蘿蔔燈的場景,喚起當地鄉親共同的回憶。
蘆竹湳好彩頭藝術季入口意象
▍藝術品牌經營「好彩頭藝術祭」
林光清先生曾說:「我們回不去小時候,但是我們回得去老地方,所以我們得花時間和心力、活化這個老地方,好彩頭季就是活化老地方的重要參考。」民國106年再次擴大活動,正式命名為「好彩頭藝術祭」,也思考著邀請專業的表演團隊來到社區演出,讓地方居民有機會接觸到藝文活動,同年邀請了明華園來演出,後續效應吸引了將近一千人到藝文廣場參與盛會。民國107年更邀請了朱宗慶老師團隊擔任主場的表演活動。當時劉蕙苓教授擔任行銷總監,林小平導演則為整個藝術祭做規劃。林小平導演總體評估社區發展策略,第一、應以居民的生活為主體,保存社區的傳統文化。第二、表演藝術的活動除了晚間活動外可以再增加活動。第三、在村莊中邀請藝術家做裝置藝術,並且擴大展出。
劉蕙苓教授在擔任行銷總監前,因拍攝紀錄片、在蘆竹湳待了一年多,同年就帶著學生進到村莊發起藝術行動。劉蕙苓教授重新梳理蘆竹湳的定位,認為「好彩頭」是一種祝福的意思,所以蘆竹湳社區是「祝福之莊」,希望讓每個來到村莊的人,寫下心願並能帶祝福回去,讓來年有好的開始。爾後邀請曲德益老師、吳達坤策展人和五組的藝術家及當地的陳世政藝術家,一起在村莊中創作12個作品,搭配燈光效果,點亮了蘆竹湳。在表演藝術的部分,除了原有的遶境活動以外,林小平導演邀請附近的學校團體,在空曠的地方進行演出,此舉盛況空前,吸引的觀眾比去年多到二至三倍。
民國108年林光清先生邀請下,由劉蕙苓教授接下「好彩頭藝術祭」的策展人,劉蕙苓教授思考著如何以社造的角度思考,線性縱向發展、讓活動內容更為豐富,因此再度調整藝術祭的定位,讓藝術祭成為平台,展現當年度社造的成果,並且為每一年為藝術祭定下不同主題,讓活動在該年可以發酵。民國109年的主題為「家」,希望觀眾看到地方的美。於是開始著手整理社區巷弄,並放置蘿蔔燈,且利用空屋舉行攝影展、老照片展和藝術作品展。也與協會的年輕人共同討論怎麼深耕地方?怎麼了解當地做文史調查?其中返鄉的青年藝術家陳杰蔚,同時也是陳世政先生的兒子,進行12個家庭的門前裝置藝術,例如自肥就是代表著此家人是跟做水田有關的。展示期間,很多的居民主動向觀眾解釋家裡以前的職業。另外讓附近幼兒園的小朋友扮演小小的藝術家,一起來參與藝術美化,用簡單的美勞作品妝點村莊,並邀請紙風車劇團來到社區演出,讓村莊的孩子從小接觸藝術教育、表演藝術的薰陶。
到了110年,除了繼續深耕與做文史調查之外,還想讓某些場景可以恢復,也是一種社區營造的擾動,因此跟協會的年輕人討論是否當地的「中路」場景,回到過去讓曾經的繁榮存在,助於對未來有更多想像。在今年用了壓克力蘿蔔燈,避免去年放蘿蔔所做的蘿蔔燈幾天後就爛掉的情況,在巷弄的牆上用祈福牆,希望大家來許願來年的願望,也布置了老照片在巷弄,將巷弄變成活動式的畫廊。劉蕙苓教授特別提到這些所做的事情不只是為了遊客,也是為了當地的居民,希望讓更多的居民參與其中,讓他們知道藝術祭不只是給外人的,是全村一起做的事情,此外也鼓勵居民和創意市集的攤位共同擺攤。
2021蘆竹湳好采頭藝術祭—國際知名藝術家李光裕的《牛轉乾坤》雕塑展
▍回顧過去:走過12年的好彩頭藝術祭
剛開始從97年從非常小的社區活動,到107年之後引進專業的策展人一起做規劃,這些年來在村莊累積了23件藝術作品,是一段不斷累積的過程,不過後來出了新的問題就是「反思著這是誰的藝術?」,這些年來比較大的變化是開始有人回來定居了,其中有位返鄉青年有廣告海報設計的背景專長,開始在當地創作,很多的居民表示願意與支持,但劉蕙苓教授從此現象開始思考一些事情,過去是邀請藝術家來創作,現在是有在地的藝術家自己來創作,那麼現在到底是誰的藝術?誰的觀點?誰的美學?可以做為激盪思考的要點,目前仍持續溝通的主軸,是一大挑戰,未來值得持續奮鬥,最後劉蕙苓教授提到很榮幸也很開心可以在地的青生代和中生代一起努力在走一條繼續前行的路。
文字編輯:周育弘、姚郁紋
照片提供:劉蕙苓教授
攝影:吳俊諺
{{ $t('FEZ013') }}
{{ $t('FEZ003') }}2021-03-26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4-01-17|
{{ $t('FEZ005') }}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