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藝術 x 社會:藝術大學的社會責任
主講人│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系 陳東升教授
與談人│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陳愷璜校長
2020年11月22日,由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TNUA USR Hub)主辦的「地方再現—藝術社會實踐」論壇於華山文創園區登場。11位長期深耕地方、或對公共議題有深刻著墨的藝術人與學者,分享他們在各自執行的計畫中,如何發現地方原有特質,並透過藝術進行轉譯、再現,讓地方找回對自身文化特色的主體性和認同感,又如何以藝術感性啟蒙的力量,達成移情效果、引領社會倡議。五大子題,橫跨全台九個實踐場域,開啟一個具有社會性的藝術新視野。
第一場「藝術 x 社會:藝術大學的社會責任」是由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陳東升教授主講,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陳愷璜校長主持並與談,帶領台下觀眾一起思考何謂藝術大學的社會責任。在演講開始前,先由本次論壇主辦單位──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的王寶萱主任為今日活動進行開場介紹。藝術社會實踐中心是這兩年來北藝大因應教育部推動大學社會責任所成立的校級辦公室,而王寶萱主任引用了陳愷璜校長的話進一步說明:「其實北藝大自創校以來,已做了38年的藝術社會實踐,並不是有中心才開始;中心只是成為一個平台,利於和社會大眾交流討論」。中心的主要目標,是以藝術大學對文化知識的系統性爬梳能力,協助地方夥伴一起尋找自身的文化DNA,並透過各種藝術展演形式,試著再現出各地的特色以及令人動容之處,傳達給社會大眾,讓人們得以認識這塊土地上的精彩故事。未來也期許中心持續作為平台,讓更多學校老師不同的相關計畫能一起參與。王寶萱主任開場介紹結束後,第一場演講正式開始。
王寶萱主任為今日的論壇開場,率先介紹了北藝大藝術社會實踐中心。
▍揭示論壇宗旨:探問藝術社會實踐的內涵與目標
首先,北藝大陳愷璜校長從「藝術社會實踐中心」的命名切入分析:這八個字是由動詞、名詞、動詞、名詞所組成,意味著藝術若非透過不間斷的實踐歷程,則很難達成最低限的可能預期,因為雖然今天藉著這場論壇試圖開啟一些討論,與會者們應該也都明白一般社會大眾對藝術、藝術家,乃至整個藝術系統的理解仍非常有限,因此所有藝術系統裡的人事物基本上都帶有一種脆弱性。接著談到本次論壇的年度主議題「地方再現」,陳校長認為「地方/locality」這個字眼本身就帶有極大的脆弱性,尤其在全球化之後,受商業邏輯影響,地方性在全球資本脈絡系統中難以獲得良好的成長機會,大抵都是被壓抑、被扭曲的,廣義而言甚至是被破壞的。故今天拋出這個議題,是希望藝術能在不同的向度上為大眾所理解,並開啟一個具有社會性的新視野。而對於本場次的題目「藝術 x 社會:藝術大學的社會責任」,因為疊合了許多元素,也讓陳校長認為相當具有挑戰性。先從「藝術」論起,若提問藝術是什麼?則可能無法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的「藝術」皆盡不同,在討論藝術時彼此也很難有一個準確的共同指認。再來陳校長點出一連串質問:何謂「藝術大學」?為什麼需要藝術大學?藝術大學能做什麼、該做什麼?最後回到「社會責任」,如同王寶萱主任開場所言,北藝大自1982年創校以來一直都在做USR,然而並非以系統性的做法,而是以下鄉的方式。接著陳校長進一步分享國立藝術學院(即北藝大前身)當初創立的緣由,是因行政院於1979年頒布政策,旨在提升藝術與文化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和專業性,而陳校長也期許本日論壇成為藝術得以進入生活以及社會的重要起點。
北藝大陳愷璜校長闡釋「藝術社會實踐」的意涵。
▍「大學、藝術與社會參與」的四個出發點與三大基本原則
接著,台灣大學社會學系陳東升教授以「大學、藝術與社會參與」為題,從四個出發點來進行討論。一是「關於什麼?為了什麼?由誰來參與?為了誰?」,其中「誰」的主體不是大學,而是在地生活的公眾;二是「大學的觀點相對於地方生活的觀點」;三是「地方社會參與不會只有藝術,畢竟生活是整體的」,地方面對的挑戰不會只有一個面向,而地方社會參與可能從長照、產業或教育開始,即使從藝術開始,也不會只停留在藝術;四是「地方居民積極參與的社會實踐才能持續與保持韌性」,地方若缺乏主體性,則社會實踐不可能持續。此外,陳教授也指出大學實作的三大基本原則:一是「推動者要蹲得夠深夠久」,要和當地人生活在一起,而非只有偶爾去一次或是短暫停留,這聽來簡單,實際上卻很不容易;二是大學身為知識累積和探索的研究機構,「要能夠更為全面、更為深入的理解探究關鍵議題,並且和地方公眾溝通協作」;三是「要認真面對困難、複雜、結構性的問題,避免只是做表面工作」。比如長照議題是人人都可投入,但其中有一些較困難的挑戰,可能就需要大學的參與。以雲林台西為例,它是個漁村同時也是散村,交通不便且面臨人口老化,仍住在當地的長者大多是獨居,較難接觸或取得信任,容易被遺落在照護網外;那麼當各方人馬要投入長照、健康促進時,誰來面對這些難題?
台大社會系陳東升教授以「大學、藝術與社會參與」為題,從四個出發點來進行討論。
陳教授接著以苗栗南庄的客家歌謠、台南後壁土溝社區營造、苗栗苑裡掀海風這三個實際案例進一步說明前述論點。
▍案例分享一:苗栗南庄客家歌謠
首先以南庄的客家歌謠探討「藝術是誰的藝術?」,以及若從地方生活、地方社會的角度來看,藝術會是什麼模樣。陳教授的一位學生在苗栗經營農創事業,這位學生是一名客家人,而他認為客家歌謠很大部分是源自於採茶的工作,因為在辛苦的勞動過程中,大家不能聊天但仍需保持連結、溝通,所以發展出客家歌謠。也因為歌曲吟唱方式和勞動密切相關,若客家聚落中的茶產業沒落了,客家歌謠這項文化資產最後也可能變成一個空洞的名詞,而不會是活生生的藝術。陳教授的學生體認到產業是文化/藝術的載體,產業是文化/藝術的前提,唯有健康的茶產業才能讓山歌繼續被傳唱。要先明白產業興衰的過程,才會知道地方藝術活動如何展開,因此我們得面對的可能遠比單純的歌謠採集和展演要來得多。隨著苗栗的茶葉種植面積近年來不斷銳減,客家歌謠的活力也很可能逐漸消失。雖然許多客家人種植的東方美人茶有機會賣出高價,但能種出冠軍茶的畢竟僅有極少數,因此這種茶產業並未擴張,反而愈來愈集中。陳教授的學生著眼於另一種較易普及化的「番庄茶」,這種茶百年前就存在於客家庄,種植方式較粗放且產量穩定,因此希望透過推廣番庄茶,幫助茶產業復興、擴大產業規模,創造工作機會、吸引青年返鄉,也讓勞動過程衍生出的歌曲及演唱得以延續下去,達成文化永續。陳教授以這個案例說明地方社會參與絕非從藝術開始就只停留在藝術,因為居民的生活是整體的,不能以學院專業分科的視角來看待,而應該放下自己本來的想法,真正進入對方的生活裡,從地方生活的角度來看藝術及大學社會實踐,從而理解大學在地方可能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案例分享二:台南後壁土溝社區營造
陳教授分享的第二個案例是南藝大建築藝術研究所社區營造組師生與台南後壁土溝社區的故事,藉此帶出「誰來參與」的提問。這堂課沒有預先設計好的課程,而是學生進到現場發現問題後,老師再針對知識或實作能力不夠完備的部分開課。師生進入社區時,並未刻意去教居民什麼是美、何謂藝術,而是花時間和居民搏感情,讓居民自然地拾起畫筆或雕刻刀,把對生活的經驗以藝術的方式表現出來,慢慢地開始願意在公眾場合交流;學生與居民相互討論及協作,經過數年時光形成了農村美術館。陳教授引述了當時課程學生黃鼎堯的話:「人與人接觸會產生溫度,農民是藝術家,農田是畫布,一個村就是美術館」、「有沒有真正蓋一座實體美術館或有多少藝術家並不重要,而是要讓藝術成為一種生活狀態」,陳教授也認為從生活而來的藝術受到了更多重視,並展開更多的可能性。
▍案例分享三:苗栗苑裡掀海風
第三個案例是苗栗苑裡掀海風,這個年輕團隊誕生於「反風車」社會運動,並在抗爭結束後走入生活。他們在當地籌辦音樂會,並不向外申請經費,而是選擇了一條辛苦的路,堅持由地方自籌資金,拿著海報去菜市場、火車站募款,面對面與地方公眾對話,藉此和居民溝通討論舉辦這個活動的目的。他們還找來當地的國高中生及旅外青年,到苑裡的各個里做文史調查,於藝術季中展出。活動結束後,團隊又舉辦座談會,請來專業人士以及其他地區的地方工作者與海風季志工共同交流,繼續培養未來策展所需的各項能力。陳教授最後作結:唯有地方公眾願意參與,社會實踐才可能永續,也才有機會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陳東升教授以苗栗客家歌謠、台南後壁土溝社區營造、苑裡掀海風等實際案例說明大學、藝術與社會參與的原則和精神。
進入QA前,與談人陳愷璜校長另外分享了一個北藝大的實際案例:六年前適逢北藝大校慶,學校在關渡地區舉辦了「鬧熱關渡節」,連結許多在地團體,向地方募款進行社區營造,並讓全校九系的大一學生策劃與地方歷史文化相關聯的活動,在關渡宮旁的廣場踩街、表演;後來更融入社會與生態環境等公共議題,而原本由學校主導的活動也在「關渡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後,改由一群年輕人接手推動,結合在地里長、志工的力量,繼續發展地方藝文事務。
Q&A
問:(針對土溝美術館案例)「居民參與」和藝術進入社區的「美感」兩者如何平衡?
答:我的邊界一定是以地方居民作為主體,因為藝術家有其他展演空間,地方的展演空間應該讓給地方的公眾。即使引進駐村藝術家,也是經過長時間和居民溝通,並運用在地元素創作。
問:(針對苑裡掀海風案例)舉辦藝術季後,對在地居民帶來什麼影響?他們真的深入參與了每一屆藝術季的舉辦嗎?選擇用募款的方式讓居民參與內容創作,會產生什麼差別?
答:先回答最後一個問題。選擇什麼方式,會依你在看待這個問題時的想像是什麼而定。以掀海風來說,他們認為居民的共鳴是重要的,寧可藝術季辦不成,也要讓大家可以一起參與,目的是每一次有更多人來參與。這就回答到第二個問題了,我們不可能期待一次達成目標,而是一次一次漸進式的;在地方被派系、宮廟、傳統政治勢力把持的情況下,光是能改變大家對於公共事務的理解方式,行動就有意義了。
問:(針對南庄客家歌謠案例)剛才提到產業是文化的載體,而產業通常也會涉及外部人士,那麼外部人士也有公共參與嗎?
答:公平貿易即是一個消費者參與的例子,或也可以建立制度,如日本的地方稅,也可以發展對於地方認同的消費方式。倡議一個對地方發展有責任的消費方式,也有機會讓地方居民以外的人參與其中。
文字編輯:周育弘、黃甯
活動攝影:吳俊諺
{{ $t('FEZ003') }}2021-03-12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5')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