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圖書館|
計畫名稱:09G205-17 藝術資料數位化建置與人才培育計畫【圖書館】
計畫分項: 藝術檔案建置研發與人才培育
具體措施: 舉辧「創用CC知多少?」講座
執行單位:圖書館
主講人: 鄭鴻旗 (開放文化基金會)
時間:109年7月7日10:00-11:00
地點: 教學大樓C402
參與人員: 共34人
報導者:博館所林昱伶
在未來,人人都可成名15分鐘。
In the future, everybody will be world famous for 15 minutes.
──安迪.沃荷(Andy Warhol)
普普藝術大師安迪.沃荷(Andy Warhol)曾經如此預言。但身處資源開放與共享時代的我們,你知道要如何能夠增加成名15分鐘的曝光機會嗎?當那成名的15分鐘來到,你能有足夠的知識與常識保護好自己與他人的創作嗎?
這場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舉辦的「創用CC知多少」講座,邀請到開放文化基金會(Open Culture Foundation,簡稱OCF)的鄭鴻旗老師,以「創用CC」為主軸,為我們把關創作與分享的各種停、看、聽。
藝術創作與創用CC的距離
「創用CC簡單來說它就是一個名片。」鄭鴻旗老師如是形容創用CC。創用CC的全名來自於Creative Commons一詞,主張的是「創作」與「使用」兩者一體的概念,雖然是著作權法下的一種使用方式,但它更希望透過眾人自願共享智慧成果,讓文化資源自由流通、累積,並且激盪出更多的創作,以發揮創作更大價值的流通(CC台灣社群,2019),而這個概念在網路使用頻繁的現今更成為不可或缺的必備常識。
但是藝術創作與創用CC的距離到底有多近?鄭鴻旗老師以常見的網路分享平台Youtube為例,說明許多Youtuber創作者都善於製作有趣的影片或影片素材,上傳到平台供大家觀看,甚至開放使用、修改他的創作內容,唯一條件是必須依循創作者設定的創用CC授權使用。如此一來,不僅創作者(Youtuber)可以保護他的作品,更可以使作品加速流通與曝光;而利用人也能以更快速、便利的方式搭上某個議題的熱潮進而分享或再創作。
創用CC停.看.聽
鄭鴻旗老師更以一個有趣的譬喻來形容創用CC:「創用CC就如同紅綠燈,你可以用它來辨別與決定要不要走過去。」,當網路、手機、電腦和分享平台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的時候,創用CC就變成安全使用網路的基礎知識與常識。這個「創用CC紅綠燈」有幾種授權條件的密碼:
BY,表示創作者的姓名標示(Attribution),是必選的條件項目。
NC,表示非商業性(Non Commercial),不能作為營利使用。
ND,表示禁止改作(No Derivs),利用人不能修改、產生衍生創作。
SA,表示以相同方式分享(Share Alike)。
其中,ND和SA是不能共存的,但是這些「密碼」都是可以自由組合,成為自己需要的授權模式,鄭鴻旗老師尤其推薦SA模式,因為這是一種「感染」的狀態,能夠站在同樣的理想上使各自的作品持續滾動下去,除了能不斷增加作品曝光率,也能推廣創用CC的授權方式。
CC台灣社群
在演講的最後,鄭鴻旗老師與在場的與會者有精彩的問答,問答內容包含個人與團體創作的授權問題、改作的定義等等,而更多的台灣授權資料與常見問題,都可以在CC台灣社群的網站(cc.ocf.tw)上找到開放的資料,本場講座影音資源也經由鄭鴻旗老師授權,可以在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圖書館提供的平台上觀看。
{{ $t('FEZ003') }}2020-07-14
{{ $t('FEZ014') }}9999-12-31|
{{ $t('FEZ004') }}2023-04-17|
{{ $t('FEZ005')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