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FEZ002') }}計畫管理人|
報導來源:非池中
https://artemperor.tw/myfeed/881
博物館研究所所長廖仁義擔任尊彩藝術中心藝術家廖修平展覽策展人指導博物館研究所學生進行藝術評論與策展教學。
本校陳愷璜校長與歷任美術學院院長曲德義與劉錫權都參加了2019 年8 月17 日的開幕典禮。
2019-09-28|撰文者:廖仁義(法國巴黎第十大學美學博士、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博物館研究所所長)
廖修平是一位以全方位的藝術成就寫進美術史的臺灣藝術家。過去長期以來,他被尊稱為「臺灣現代版畫之父」,固然意味著他在版畫藝術方面享有崇高的地位,卻往往也使得我們忽略了他在總體美術各種媒材方面的多元探索與成就。
從廖修平的年輕時期直到目前的藝術創作,我們可以清楚看見,他所經歷的媒材探索,從油畫到版畫,從石版畫到絲網版畫,從版畫到複合媒材,從複合媒材到雕塑與裝置藝術。每一個時期,這些媒材都能平行發展,各領風騷,形成他全方位的藝術成就。
1.從臺灣到國際的藝術探索
1936年廖修平誕生於臺北市艋舺龍山寺香火嬝繞的街巷。他的藝術學習,可以回溯到1950年代,受教於吳棟材與張萬傳,紮下嚴謹的素描畫基礎。1955年考進省立臺灣師範大學之後,先後師承李石樵與廖繼春,他從前者學習到畫面的空間結構,從後者學習到畫面的色彩布置,因而能夠掌握從立體主義與野獸主義以來的現代藝術的繪畫思維,就讀師大時期已經是備受矚目的新秀藝術家。
1962年,赴日學習,進入國立東京教育大學,師承擅長歐洲廢墟風景畫的日本畫家松木重雄,因此能夠透過觀看的視角與色彩的肌理明暗表現時間痕跡,作品呈現更為豐富的歷史表情與文化深度。1962年曾以〈臺灣淡水小鎮〉這件油畫作品入選第五屆日展,造成轟動。在這同時,他也曾進入設計大師高橋正人主持的視覺藝術研究所,學習色彩學、構成原理與基礎設計,讓他具備嚴謹準確的構圖與色彩能力。
1964年,赴法學習,進入法國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師承油畫大師夏士德(Roger Chastel),受其鼓勵回到東方文化找尋造型元素,而他也利用巴黎居美博物館(Musée Quimet)重新研究古代中國的器物圖紋。在這同時,他爭取機會進入英國藝術家海特(S. W. Hayter)在巴黎創辦的17版畫工作室(Atelier 17)開始攻研蝕刻金屬版畫(Etching)。海特創作足跡與影響遍及美國與法國,享譽國際,他的地位跟戰前歐洲的超現實主義與戰後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大師齊名。海特曾經接受正規的化學訓練,能將正確的科學知識運用於版畫藝術,對於現代蝕刻金屬版畫的顏料與技法做出空前的貢獻,而這項對於材料與技法的研究與發明,也影響了廖修平版畫創作的創新精神,也是他日後朝向版畫延伸的重要轉捩點。這一時期,他的油畫與版畫作品都能得到高度評價。1966年油畫作品〈巴黎舊牆〉曾在春季沙龍獲得銀牌獎,同年蝕刻金屬版畫作品〈拜拜〉也獲得巴黎市立現代美術館購藏。年輕的東方藝術家能夠在西方藝術舞台獲得如此榮譽絕非易事,也更加堅定了他以藝術家做為終身職志的決心。
1968年,旅居美國,進入紐約普拉特版畫中心(Pratt Graphic Center)工作。這一時期,他開始透過鳥瞰的觀點破除空間限制,並透過調色處理發展漸層彩虹色彩,使作品更顯生動活潑。他也迅速受到紐約畫壇矚目,1969年的〈歷史〉、1970年的〈太陽節〉與1972年的〈天空節〉分別獲得重要的藝術獎項。為了讓東方符號的意義層次變得更為豐富,他再一次進行材料與技法的探索與突破,從1970年開始積極投入絲網版畫(Silkscreen)的創作。在熟練蝕刻金屬版畫之後,延伸研究絲網版畫,進一步又發現另一個寬廣的版畫視野。
而正是因為對於版畫的理論與實踐已經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他不但在西方藝壇得以嶄露頭角,也日漸受到亞洲國家的重視,紛紛邀請他前往開班授徒。從此,他成為亞洲國家現代版畫的開創者,也成為亞洲最重要的版畫藝術的教育家。因此,他在繼續從事油畫與壓克力繪畫創作的同時,便將時間與心力無私地奉獻於將現代版畫帶到亞洲國家,特別是將現代版畫帶回臺灣。就是這份貢獻,我們尊稱他為「臺灣現代版畫之父」,但是事實上,他的影響已經遍布許多亞洲國家。
1973年,廖修平受邀回到臺灣,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中國文化學院與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將自己辛苦練就的專業能力毫不保留全部傳授給學生,而當時的學生如今也都已經成為臺灣版畫領域舉足輕重的藝術家。1977年,受邀前往日本,回到已經改名為筑波大學的母校,擔任客座教授,協助成立版畫工作室。1979年,回到紐約繼續藝術創作,並任教於美國西東大學(Seton Hall University)直到退休,其間曾經受邀前往中國與香港講授版畫。將近40年的時間,他往返於美國與亞洲各國,或者繼續創作,或者繼續教學。因應教學的需要,他完成了《版畫藝術》一書,成為中文世界版畫研究與創作最重要的經典。直到2002年,返台任教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多所學校,作育無數英才。
2.從樸素到高貴的美感表現
廖修平的藝術歷程,呈現出一個同心圓的逐層開展與延伸。從自己雙腳站立的小土地,走向能夠承載全人類的大土地。在這個從近到遠的藝術旅程中,臺北這座城市一直是軸心,而這個軸心的原點,則是一個叫做「家」的地方。臺北這座城市從清領時期與日據時期,直到戰後的現代時期,形成了一個多層次的文化土壤與生活風景,而這一切,都已經成為他的生命記憶與情感歸宿,也都已經成為他的藝術創作的圖像、造型與符號的寶庫,也因此,「家」不只是一個空間,也不只是一個地方,而是一個由不同世代的創造力累積起來的文化,既需要繼承,也需要開創。換句話說,綜觀他過去走過的路程,我們清楚看見,廖修平的「家」,已經從小我的家變成大我的家。他在這個屬於全人類的家,看到自己。
在這個從小我到大我的發展脈絡中,廖修平的藝術題材呈現出一個演變的歷程,我們可以簡單整理出十二個系列:1. 人體畫系列,2. 風景畫系列,3. 墨象系列,4. 門之系列,5. 器物圖紋系列,6. 四季與節慶系列,7. 日常器物系列,8. 木頭人系列,9. 生活抒情系列,10. 默象系列,11. 夢境系列,12. 祈福系列。這些不同系列的作品,都分別傳達了他生命歷程每一個時期的悲喜滄桑。每一件作品,看似簡單的符號,卻是濃郁的情感。
我們也可以看見,他的藝術創作都是在於把他個人從家庭獲得的幸福擴散給更多的人類。他的作品的主題與圖像幾乎都是他從個人到群體經歷過的幸福經驗的美感表現,也因此,他的作品中那些被稱為符號的東西,其實都是來自現實生活之中的平凡器物,他透過構圖與色彩將豐富的情感注入這些符號之中,使它們從樸素轉變為高貴。因此,我們將這次的展覽取名為「樸素高貴:廖修平的藝術歷程」,以突顯他從平凡恬淡提升出來的大器鏗鏘。
過去數十年,廖修平的展覽幾乎都是在公立美術館舉行,這次臺北的尊彩藝術中心的展覽可以說是他首次在私人藝術場所舉辦的大型展覽,別具意義。因為,這意味著他的作品將會從他自己的工作室進入公立美術館以外的收藏地點。我們也可以這麼說,這意味著他的作品將會從他自己的家進入到更多人的家,或者,原本屬於他自己的幸福將會成為更多人可以享有的幸福。他所創造的這種樸素高貴,也將會成為更多人可以親自體驗的樸素高貴。
這次的展覽,除了強調「樸素高貴」的美感表現,也要強調他的「藝術歷程」的探索足跡。一方面,我們想要將他從最初階段直到現在的每一個時期的創作演變呈現出來,另一方面,我們想要透過這樣的演變歷程,將他曾經投注心力去經營的各種媒材,更為整體性地呈現出來。我們可以將他曾經使用的媒材與技法簡單整理如下:
油畫方面:油彩、壓克力、金箔
版畫方面:木版、石版、金屬蝕刻版、美柔汀、紙版、絲網版
雕塑方面:木板浮雕、立體雕刻、立體金屬焊接
裝置藝術:木材、紙漿、現成物、複合媒材
在廖修平的同意之下,我們策展團隊爭取到能夠展出他從1960年代直到2019年各個時期的作品。我們的目的,無非是想要將他曾經使用這些媒材創作出來的各類作品,做出完整的呈現。也因此,這個展覽展出的五十件作品的時間跨度長達六十年,媒材類型多達十多種。1960年代,我們展出三張他在日本與法國時期的初期油彩畫布作品;1970年代,展出四張他在返台教書時期的木板浮雕作品;其餘的年代,也都分別展出當時的不同媒材的作品。
整體而言,這次展覽作品的媒材涵蓋著:油彩、金箔與壓克力繪畫、蝕刻金屬版畫、美柔汀凹紙版畫、木刻版畫、絲網版畫、木板浮雕、立體金屬焊接雕塑,可以說是以高度的整體性呈現出廖修平一生藝術創作的豐富經驗與寬闊視野。這個展覽,足以見證他是全方位的藝術大師。
廖修平的藝術歷程是一個從入世到出世的生命實踐,也就是說,這是一個積極從物質世界到精神世界的轉化與創造的過程。入世,參與物質世界,是指他的藝術創作曾經積極進入媒材與技法的琢磨;出世,彰顯精神世界,是指他的藝術創作能夠深刻帶領思想與美學的提升。也正因此,他的創作取材於生活,卻轉化成為藝術;他呼吸進去的是樸素,吐露出來的是高貴。
因此,廖修平不只是臺灣現代版畫之父,而且從他數量可觀的藝術作品中,我們發現,他的每一類藝術作品,無論是油畫、版畫與立體造型作品,都有極具高度的專業成就。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讓我們看見的不只是一個藝術家創作成就的高貴與華麗,更是一個藝術家創作心靈的樸素與平淡。
廖修平的藝術人生,一直沉默而溫暖地關注著他生活周遭的土地,從庶民日常生活中找到藝術元素,經由專業而嚴謹的藝術媒材與技法,創造出一件件充滿視覺美感與文化價值的藝術作品。他讓平淡變得華麗,讓樸素變得高貴。
{{ $t('FEZ003') }}2020-03-13
{{ $t('FEZ014') }}2020-04-12|
{{ $t('FEZ005') }}290|